陸惠凱
摘要:作為一位教師,需要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這樣才能豐富自己的知識,開闊自己的視野,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從而改變自己的教學行為,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文章主要從評價的主體、評價的內容、評價的方法三個方面進行闡述,探討道德與法治學科日常形成性評價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日常形成性評價;評價方式
如果道德與法治教師能夠關注過程,在師生或生生互動與交流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展,利用評價鼓勵學生的學習成就,對于不足提出改進建議,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發揮其強化和教育功能,這不是使教學更有效嗎?在追求有效教學的今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更值得我們關注和重視。因此,在本課題的研究過程中,筆者以課例研究為抓手,直面課堂教學,探索有效評價新方式。
一、多元的評價主體
只有評價主體多元,教師才能從不同的角度對學生品德的形成進行更加全面、細致的評價。在新課程評價中,自我評價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特別是在以發現學生的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促進學生的發展為根本目的的形成性評價中,自我評價顯得更為重要。評價過程是學生自我辨認、自我澄清、自我教育的過程。
例如,在教學人教部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道德與法治》(以下統稱“教材”)二年級上冊“家鄉物產養育我”一課時,教師在課前讓學生根據不同的調查內容,如張家港的長江三鮮、鳳凰水蜜桃、沙洲優黃等組成不同的小組,同時讓學生從出勤情況、是否服從小組分配、調查態度是否積極、在小組中的作用是否突出等方面進行自我評價。因為學生既是評價的客體又是評價的主體,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及時發現自己的問題并改進,而且還有利于消除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之間可能出現的對立情緒,使評價結果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
二、多樣的評價內容
道德與法治學科注重對學生進行綜合性評價,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強調以鼓勵為主的發展性評價。
1.學習態度的評價
學習態度包括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主動參與完成學習任務的態度。例如,在教學教材四年級下冊“生活離不開他們”一課時,以居住在同一社區的學生為一個學習小組,讓學生去調查社區的公共設施、社區處理垃圾的情況、社區的活動開展等。活動前,教師給每個活動小組下發了一張小組實踐活動考核表,主要從小組成員的出勤情況和調查態度兩個方面進行學生自評和小組成員內的互評。這樣的評價并不存在著學生能力的差異,只要積極參與的學生都能得到較好的成績,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
2.學習能力和方法的評價
學習能力和方法包括在學習過程中觀察、探究、思考、表達的能力,收集、整理、分析資料的能力,與人合作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等。
例如,在教學教材三年級下冊“請到我的家鄉來”一課時,教師在課前讓學生通過多種渠道去收集信息。一個小組的學生合理分工后,有學生在網上找到了很多介紹張家港的精美圖片,他們還把這些圖片依據自認為最佳的“張家港一日游”進行選擇與安排,并讓電腦制作水平較高的學生制作成精美的幻燈片,同時又讓朗誦能力強的學生配上聲情并茂的解說。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都對他們的學習能力和方法給予了肯定的評價,這一小組獲得了“最佳小導游”的獎章。這樣的評價,必將成為學生下一次完成學習任務的最佳動力。
三、靈活的評價方式
學生是活生生的生命個體,對生命個體的評價應該是多角度、立體地進行評價。因此,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評價的方法也應該是多種多樣的,是靈活的。
1.觀察記錄
所謂觀察記錄,就是教師觀察并記錄學生在活動中的各種表現,以此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一般來說,重在進行課堂觀察。在教學實踐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開展討論、現場調查、情景模擬與角色扮演、游戲、講故事等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經驗背景、能力水平的活動,記錄學生的課堂發言,觀察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從學生的注意狀態、參與狀態、交往狀態、思維狀態、情緒狀態、生成狀態等方面去觀察了解學生,并隨機做出適當的評價。這種即時性評價可以是一句激勵性的語言,也可以是一個熱情的笑臉、一個肯定的手勢、一顆紅五角星。通過評價,鼓勵學生去思考、去嘗試、去實踐,幫助學生認識自我,體驗成功,樹立信心。
2.作品分析
作品分析是通過對學生的各種作品、活動成果的分析,了解學生的活動過程和發展狀況,對學生參與調查、訪問、收集資料、探究性學習等活動中產生的作品進行展示和交流。例如,在教學教材二年級上冊“家鄉物產養育我”一課時,教師在課堂接近尾聲時提出問題:現在有些張家港特產正面臨一些困境,讓學生去進行市場調查,并提出金點子,以書面報告的形式進行匯報。這一份份富有童趣的書面報告就是學生的作品,教師組織學生展示作品,并進行“最佳金點子”評選活動。這一評價形式較好地反映出學生的活動設計能力、活動實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四、結束語
總之,教學評價改革才剛剛起步,如何更合理、更科學、更能激勵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興趣,促進學生的成長發展,有待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大膽改革、及時完善。
參考文獻:
[1]任海燕.淺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生活化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9(27).
[2]閆美麗.核心素養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思考[J].華夏教師,20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