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明 莫鳳霞 蔡玉屏

【摘要】 目的 探討臨床優質康復護理對缺血性腦卒中恢復期康復效果的影響。
方法 56例缺血性腦卒中恢復期患者, 隨機分為臨床組和常規組, 每組28例。常規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 臨床組患者采取臨床優質康復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的精神狀態評分、肢體功能評分、平衡力評分和生活質量評分。結果 臨床組患者的精神狀態評分(28.44±0.26)分、肢體功能評分(78.98±10.22)分和平衡力評分(46.85±3.32)分均高于常規組的(26.15±0.34)、(61.24±10.27)、(37.23±3.82)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臨床組患者的一般健康、自理能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評分分別為(16.52±2.31)、(8.37±0.21)、(15.73±2.42)、(16.03±2.39)分, 均高于常規組的(13.24±2.28)、(5.93±0.77)、(12.44±2.56)、(12.86±2.16)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缺血性腦卒中恢復期患者應用臨床優質康復護理, 能有效提高其康復效果及生活質量, 為臨床護理提供了新思路。
【關鍵詞】 缺血性腦卒中恢復期;臨床優質康復護理;康復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8.076
缺血性腦卒中具有較高的致死率, 在發病時會導致患者出現頭痛、嘔吐、昏迷等癥狀, 并且易產生其他病變, 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很多患者及其家屬對于腦卒中康復護理都存有錯誤觀念, 認為長期臥床修養才是最好的恢復方式, 這樣反而延緩了恢復過程, 并導致患者一些身體功能發生退化, 因此樹立正確、科學的護理觀在缺血性腦卒中恢復期尤為重要[1]?;诖?, 本文將探討臨床優質康復護理對缺血性腦卒中恢復期康復效果的影響。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9月~2019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缺血型腦卒中恢復期患者56例, 隨機分為臨床組和常規組, 每組28例。常規組中男17例, 女11例;年齡46~71歲, 平均年齡(58.52±4.18)歲。臨床組中男19例, 女9例;年齡47~70歲, 平均年齡(58.55±4.23)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常規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 臨床組患者采取臨床優質康復護理, 具體措施如下。①做好健康宣教:在患者入院建檔之后, 相關護理人員成立臨床護理小組, 依照每例患者的治療情況制定不同的護理計劃。醫護人員每天熱情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交流, 了解患者患病原因、性格特點、文化程度, 從而選擇適宜的宣教方案。由于腦卒中疾病所需護理時間較長, 因此在宣教方面要做好兩項工作[2]。① ?由責任護士依照治療方案, 編寫相應的護理知識手冊包括日常護理注意事項、營養配餐選擇、康復訓練指導等多項內容, 提高家屬陪護工作的專業性。制作康復訓練視頻, 每日定期在病區進行播放, 通過反復觀看模仿, 提高患者對于常用康復訓練方法的熟悉性, 并明白一些訓練的康復原理, 為后期指導打好基礎。②加強日常護理:醫護人員要做好病房通風清潔工作, 為病患休息提供良好環境[3]。由于一些腦卒中患者會存在程度不同偏癱癥狀, 因此在恢復早期無法自主進行康復鍛煉, 護理人員要每日定時幫助其進行翻身叩背工作, 或調整體位。而且患者長期臥床導致血液循環障礙, 容易引發其他并發癥, 因此護理人員可在恢復早期定期為患者進行按摩護理, 并鼓勵患者主動練習一些床上運動, 加強肌肉的收縮伸張。護理人員定期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 以日常對話的形式, 加強對患者情緒狀況的了解, 給予鼓勵支持[4]。③開展康復訓練:待患者病情好轉能夠下床活動時, 則指導其進行功能康復訓練。首先是肢體訓練, 讓患者取坐位, 雙腳與肩同寬, 緩慢旋轉頭部, 按照順時針、逆時針方向依次練習5組, 然后按摩頭部穴位1~2 min;接下來指導患者雙腳站立, 伸直雙手依次活動腕部、肘、肩關節慢慢增加練習次數, 同樣按照順逆時方向展開訓練;最后是下肢操, 雙手嘗試夠地面, 并嘗試環抱膝關節, 借助脊椎力量緩慢起身, 反復訓練5次。接下來為平衡訓練, 讓患者取坐位, 依次練習雙手平舉端坐、側向端坐等姿勢, 每組保持6~10 s。最后是語言動能訓練, 選擇“u、o”等元音, 讓患者進行發音練習, 鍛煉口腔周圍肌肉。每天為患者朗讀500字以內的報紙內容, 并進行內容提問, 待患者情況有所進步后, 再鼓勵其嘗試復述內容[5]。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精神狀態評分、肢體功能評分、平衡力評分和生活質量評分。①采用簡易精神狀態量表(MMSE)、肢體運動功能(FMA)、Berg平衡量表對兩組患者的精神狀態、肢體功能、平衡力進行評估, 分值與精神狀態、肢體功能、平衡力呈正比。②采用生活質量量表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 評估參數包括一般健康、自理能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4項, 分值越高說明患者生活質量越高。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精神狀態評分、肢體功能評分和平衡力評分比較 臨床組患者的精神狀態評分(28.44±
0.26)分、肢體功能評分(78.98±10.22)分和平衡力評分(46.85±3.32)分均高于常規組的(26.15±0.34)、(61.24±10.27)、(37.23±3.82)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臨床組患者的一般健康、自理能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評分分別為(16.52±2.31)、(8.37±0.21)、(15.73±2.42)、(16.03±2.39)分, 均高于常規組的(13.24±2.28)、(5.93±0.77)、(12.44±2.56)、(12.86±2.16)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近兩年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增加, 缺血性腦卒中的患病率也在持續增長, 為我國老年人健康生活帶來嚴重影響[6]。由于受患者自身身體機能影響, 疾病所需治療時間較長, 而且易產生其他并發癥, 需要高效的護理輔助, 才能幫助患者盡快恢復健康, 并在出院后繼續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本次研究表明, 通過采取臨床優質康復護理能有效提升患者康復效果, 并提高其生活質量, 具體原因分析如下。①強化宣教工作, 提高護理專業性。通過成立護理小組編寫知識手冊, 首先能提高全體護理人員的專業性, 提前預見在護理中會出現的問題, 并做好應急準備, 降低了護理風險, 提高了陪護人員及患者的護理意識。由于一些家屬擔心疾病會復發, 因此長期讓患者臥床修養, 這樣反而延長了患者恢復時間, 一些身體功能沒有得到及時訓練[7]。通過手冊學習, 能幫助陪護人員提高對疾病的認知度, 從而全力配合護理人員指導監督患者進行康復訓練, 提高護理效率。②強化日常護理, 注重護理細節。一些疾病患者在恢復期還是會存在意識模糊或肢體活動障礙等問題, 因此存在一部分護理風險。通過加強日常護理, 能提高護理人員的責任意識, 做好每日查房交流工作, 及時掌握患者康復狀況, 推進康復護理進程。另外, 一些患者由于自理能力受影響, 因此會對疾病治療產生悲觀心理, 其治療依存性也會受到影響, 通過加強日常護理有助于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 從而幫助患者提升治愈信心。③開展康復訓練, 提高治療效率。通過及時鼓勵指導患者開展康復訓練, 能幫助患者轉移注意力, 通過日常練習點滴進步, 直觀了解自身疾病恢復程度, 從而加強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感, 積極配合后續工作。另外, 這些康復訓練, 也有助于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從而有效緩解其精神壓力, 即使在出院后也能積極保持, 對其他老年疾病起到預防作用。
綜上所述, 通過對缺血性腦卒中恢復期患者施加臨床優質康復護理, 能有效提升其康復效果, 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對疾病護理研究起到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 張建秀, 李剛, 李艷, 等. 臨床優質康復護理對缺血性腦卒中恢復期康復效果的影響.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9, 16(22):157-159.
[2] 許民. 臨床護理路徑對缺血性腦卒中康復護理應用效果觀察.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9, 19(78):313, 315.
[3] 張衛梅, 李華娟. 缺血性腦卒中恢復期患者采用綜合康復護理對自我效能及功能鍛煉依從性的影響. 中國處方藥, 2019, 17(9):168-170.
[4] 任海燕, 牛淑芹, 張曉玲. 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影響分析.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9, 30(17):3113-3115.
[5] 黃文莉. 康復護理干預對缺血性腦卒中恢復期患者神經和認知功能的改善效果分析.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9, 6(62):
137.
[6] 張海玉. 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方案在首發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價值分析. 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 2019, 4(25):142, 144.
[7] 楊輝. 臨床護理路徑在缺血性腦卒中康復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 首都食品與醫藥, 2019, 26(9):154.
[收稿日期:2020-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