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英 楊梅
[摘 要] 本文構建鄉村振興目標的效果評價體系,提出影響評價結果的“五因素”,并利用層次分析法對其進行實證驗證。并結合鄉村振興目標的效果評價體系找出職業院校自身發展的著力點,力求探索一條職業院校助力鄉村振興的可行性道路。
[關鍵詞] 鄉村振興;效果評價體系;職業院校;著力點
[中圖分類號] F327;G718.5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13-51-2
社會服務職能是職業院校的基本職能之一,其強調職業院校要把服務社會作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樹立職業院校服務社會進步與發展的意識,全面提升職業院校服務社會的能力,有效加強職業院校與社會之間的互動和溝通。在鄉村振興的時代大背景下,職業院校如何服務鄉村,如何找到自身的著力點是本文重點研究的問題。
1 鄉村振興目標的效果評價體系構建
如何量化分析鄉村振興目標,如何對鄉村振興工作進行合理的評價,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標準。政府部門提出了鄉村振興的“二十字”方針,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目標任務入手,本文試圖構建一個完整的鄉村振興效果評價體系,結合農村發展及黨中央對鄉村振興的發展要求,試圖從以下“五因素”構建鄉村振興評價體系[1]。
1.1 因素1:產業發展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評價體系的首要因素。只有發展產業,才能吸引青壯年勞動力留在農村,讓各類資源要素包括人、財、物自發地流入鄉村,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1.2 因素2:生態宜居
生態宜居是硬性要求,只有優美的環境才能留住鄉村勞動力,才能為后續發展提供基本保證。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是一個長期過程,要確保鄉村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留得住人,留得住發展的潛力,建設和諧美麗鄉村勢在必行[2]。
1.3 因素3:鄉風文明
鄉風文明既是鄉村社會進步的直接表現,構建文明鄉風,為促進鄉村振興提供良好軟實力,為其他方面發展提供保證,推動發展任務有序落實。
1.4 因素4:有效治理
即使鄉村具有優越的自然稟賦優勢,如果缺乏有效的治理,那么也無法保證實現鄉村振興。有效的領導、政策的傾斜、穩定的農村治安環境等,都能提高鄉村振興發展的速度與成效。
1.5 因素5:生活富裕
生活富裕不僅是檢驗鄉村振興的主要指標之一,也是最終目的。讓農村人口過上富裕的生活是發展鄉村振興事業的出發點,也是最終歸宿。
綜上所述,5個因素相互影響又彼此支持,要用統籌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看到每個因素的獨特性,同時要看到整個體系的系統性。產業興旺因素和生活富裕因素是鄉村振興的保證,生態宜居因素、鄉風文明因素和治理有效因素則是鄉村振興的文明保障,各評價因素的和諧發展共同構建了鄉村振興的評價體系。
2 鄉村振興目標的效果評價體系構建合理性實證分析
層次分析法,簡稱AHP(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是美國T.L.Saaty提出的一種系統性分析方法,是指一種系統的分層次定因素的分析方法。通過構建層次體系,對各因素進行判斷,最后進行驗證,可以用來解決比較復雜的問題。
通過對SPSS計算權重表及計算結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影響最大的因素是產業發展因素和生態宜居因素,兩者權重值均為1.240;其次為鄉村文明和有效治理因素,兩者權重值為1.000;最后為物價變動因素,權重值為0.392。
賦值后,通過層次分析法構建模型,利用SPSS軟件計算得出:最大特征根(AW)/iW的平均值為5,一致性指標為Cl=0,一致性比(取R1=0.315 7)小于0.1,所以此構權達標。應注意的是,取值時考慮生活富裕因素的不可控性及外部性,因此賦值較小。同時,產業發展因素同時影響其他幾個因素,賦值較高,具有合理性。因此,在整個評價體系中應看到產業發展和生態宜居因素的重要性,應以此為重點突破口進行效果評價。
3 “五因素”鄉村振興效果評價體系視域下職業院校助力鄉村振興的著力點
從“五因素”評價體系可以看出,職業院校助力鄉村振興要從發揮職業院校在服務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做好人才培養和儲備、提高職業院校生服務意識、建立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機制等方面下功夫,找準自己的著力點,為鄉村建設貢獻力量。
3.1 產業發展因素要求高職院校轉變人才培養觀念
政府部門指出:“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職業院校應立足自身優勢,找準發力點,著力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服務。實現2020年的目標,最大的短板在農村。”[3]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過程中,職業院校要明確自己所發揮的作用,積極轉變觀念,分析鄉村需要的人才類型,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培養鄉村振興需要的人才。在人才培養方面要做充分的市場調研,明確人才缺口,還要了解專業人才在鄉村振興中充當的角色、應具有的核心能力,轉變培養觀念,真正培養鄉村振興所需的人才。
3.2 產業發展因素要求職業院校要做好服務農村地方經濟的準備
一方面,職業院校應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調整專業設置,在課程開設上有所側重,加強對學生服務意識和應用能力的培養。同時,職業院校應結合社會力量及政府幫助,對學生構成結構進行調整。另一方面,在政府的扶持下,結合相關政策,對人才培養方案及學生培養計劃進行調整,對回到鄉村就業的學生給予獎勵,積極鼓勵學生到鄉村就業和發展。
在專業設置上,發揮職業院校靈活性、適應性的優勢,設立助力鄉村振興的特色專業,特別是地方農業類高校、具有地方特色的工業院校,在時代大潮中要看清自己的使命及發展方向,同時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抓住時機力求發展。
3.3 生態宜居及鄉風文明因素要求職業院校增強服務鄉村振興的能力
職業院校在組織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要看到鄉村振興的需要,組織學生利用假期到農村進行實踐。職業院校同時應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利用各種形式開展文化宣傳活動、法律主題講座、科技展覽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農村實踐中得到鍛煉,提高自身綜合能力。鄉村建設需要高素質人才的參與,職業院校應引導學生轉變觀念,使其充分認識到自己所肩負的責任,增強學生使命感。同時,高素質、具有專業技能的學生回到農村對促進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加快鄉村振興發揮著重要作用[4]。
3.4 生活富裕因素要求職業院校提升自身服務功能
生活富裕因素是鄉村振興的關鍵考核指標,農民作為鄉村的主人,其綜合素質、勞動能力的提高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因素。職業院校應看到這一點,與政府緊密合作,通過專項培訓,側重于推廣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宣傳專業化的生產知識,幫助農民樹立市場化運行理念,深入農村調研,建立產學研基地,建立幫扶制度,提高農民的生產水平和綜合素質[5]。
另外,返鄉創業人員以農民工偏多。返鄉創業農民工存在資源匱乏、經營方式單一,所生產產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品牌效應、缺乏競爭力等問題,很難在市場上立足。對此,職業院校特別是地方職業院系應在政府指導下為其提供相應的服務。
由于條件限制,農村普遍存在技術應用不足的問題,對一些新的概念“互聯網+三農”、旅游休閑觀光農業、一二三產融合接受度不足,可能錯失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好機會。對此,職業院校應發揮服務地方經濟的功能,在經濟建設中提供相應的培訓,尤其是利用暑期展開集中培訓。浙江大學在這方面走在了前列,利用暑期展開各種培訓班,尤其是鄉村干部培訓班等。培訓的開展要求是擁有一支具有一定實力的師資隊伍,因此職業院校在構建師資隊伍時要注意“雙師”隊伍的建設,注重教師職業能力的培養[6]。
總之,在鄉村振興戰略時代背景下,各職業院校應重新審視自己的定位,充分認識自身所擔負的責任,認識到自身在鄉村振興中應提供的人力、物力、科學技術支持,找準自身的著力點,以此為標準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安排學生實習就業,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等,力求為鄉村振興大業做出貢獻,承擔起職業院校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參考文獻
[1]侯麗華.高職院校助力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研究[J].鄉村科技,2018(12):10,12.
[2]汪明義.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職業院校要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服務[N].人民日報,2017-11-01(07).
[3]郭紅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現實意義[N].光明日報,2017-07-13(06).
[4]陳新忠.高等教育分流打通流向農村渠道的思考與建議[J].中國高教研究,2013(3):36-41.
[5]劉景麗,譚曉丹,楊琨.高職現代學徒制“JSP”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9(16):53-56.
[6]王薇.我國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的實踐困境及途徑探索[J].智庫時代,2019(36):21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