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姚鳳桐
摘要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以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為例,從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強化農村精神文明創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4個方面對鄉村文化建設進行了闡述,以逐步提升鄉村文明建設水平。
關鍵詞 鄉風文明;鄉村文化;文化振興
中圖分類號 G127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0517-6611(2020)13-0254-02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aking Hohhot, Inner Mongolia as an example,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ulture was expounded from four aspects: strengthening rural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nstruction, strengthening rural spiritual civilization, promoting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nriching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ife of farmers, thus gradually improving the level of rur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Key words Rural civilization;Rural culture;Cultural revitalization
鄉村振興是未來我國實施的重點戰略之一,要實現鄉村振興,不僅要從產業方面著手,文化方面也很重要[1]。文化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只有文化得到發展,鄉村振興才能得到源源不斷的動力。建設鄉村文化,首先要從鄉村的思想道德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出發,通過發展鄉村的公共文化體系,來促進鄉村鄉風的改善,并且創造出民風淳樸、鄰里和諧、誠實守信、互幫互助的文明鄉村,進而實現鄉村文化振興目標。而我國農村雖有深厚的文化,但農民對此關注很少,并且不同村落的文化差異也很大,這就使文化建設的任務更難推進[2]。要想農村實現發展,就必須讓文化轉換為人民的精神動力,因此,鄉村文化建設迫在眉睫[3]。呼和浩特市一直積極貫徹落實黨中央的各項政策,在文化建設方面也在一直推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 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
1.1 弘揚24字核心價值觀
在全市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教育培訓中,深度領會黨中央傳達的精神,中央、省、市相關精神,開展學習交流,使廣大黨員干部在全面理解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上,以核心價值觀為行動標準。為推進24字核心價值觀進村,充分運用各種新聞媒體進行宣傳,采取符合農村特點的方式方法和載體,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宣傳教育。社會有著多樣的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是統領其他價值觀的關鍵,它能夠使社會沿著正確的軌跡發展,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需求以及發展方向,也決定了一個社會的整體價值,是人們長久以來吸取精華、摒棄糟粕的結果,對未來的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而村民對此的了解不夠,這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一定的阻礙,因此,讓所有公民都理解核心價值觀是黨和國家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文化振興的關鍵。
1.2 落實24字核心價值觀
落實24字核心價值觀,要始終堅持自己的信念,深度領會習近平總書記所傳達的一系列精神[4],在“四個全面”總布局的引領下,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入人心、走中國道路,實現心中的“中國夢”,引導人們堅定理想信念,增強“四個自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該從小就要教授,并且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到學校的課程中。在以德育為中心的教育中,以德育為基礎,將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方針中,且在不同類型的教育中都有所體現,并細化到教育的各方面、各環節中,從而使人人都以核心價值觀為行動準則[5]。
1.3 發揮先進典型引領示范作用
發揮農村“最美人物”“周邊好人”“勤勞脫貧好手”等標桿帶頭人物的引領示范作用為切入點,創新發展孝敬文化,廣泛發起“好人”系列人選的評比表彰活動[6]。廣泛開展“勤勞脫貧好干部”“勤勞脫貧好農戶”系列評比活動。建立健全先進典型學習宣傳長效機制,采取新聞媒體、網站、微信、微博、手機客戶端及文藝作品、公益廣告、故事匯、基層巡講等形式,弘揚真善美,傳遞正能量,營建人人都爭相向先進典型人物學習的社會氛圍。也可以開展文明課堂活動,邀請典型代表人物來為大家講授正確的做法以及未來發展方向,從而使大家找到核心的方向進行學習,加快群眾學習的速度。
2 強化農村精神文明創建
2.1 全面提升農民素質
深入實施鄉村文明提升行動,重點抓好農民素質、人居環境、文明創建、移風易俗、文化惠民“五大工程”,不斷提升呼和浩特市群眾文明素質和文明程度。持續開展職業教育培訓,對農民進行專業知識、法律常識、衛生健康等培訓教育,提升專業技術水平和精神文明素養。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統領,積極開展理想信念教育,著力補齊鄉村振興進程中的“精神短板”,進一步提升農民精神風貌[7]。加強農村誠信體系建設,激勵農民群眾廣泛參與扶貧救災、敬老救孤、恤病助殘、清潔家園等志愿服務活動,有效增強農民素質提升工程的內生動力。加強基層干部對深化基層精神文明創建關鍵性的意識,以身作則,抓好鄉村群眾的素質教育。切實發揮好農村“兩委”的帶頭作用,深入推進農村基層精神文明建設,打牢呼和浩特市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思想基礎。
2.2 倡導樹立鄉村文明新風
開展鄉村風氣建設,建立屬于自己鄉村的獨特民風,同時重視家庭教育。開展道德講堂、道德模范巡講、好家風好家訓巡講、文藝下鄉活動等,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根據鄉村情況建立村規,村規要包括村中整體的規范以及村民個人的行動準則,以此來強化村民的自覺、約束村民的行動,同時也應該組建關于村民議事、道德評價等方面的機構,發揮機構作用,推動工作制度化,深入發起掃除舊風行動,倡樹婚喪嫁娶新風,推行喪事一切從簡,喜事一切從新,厚養薄葬,使文明風氣根植在每個人的心中,人人都以行動準則為標準來發揚文明新風[8]。
2.3 廣泛開展文明活動
強化道德教化,大力發起好家庭、好兒媳、好子女、好婆婆和最美鄉村老師、大夫、村長、村民等評比贊譽活動,弘揚孝敬父母、尊老愛幼優良家風,促進鄰里和諧、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積極上進、共同建設的中國特色家庭新風氣。改變鄉鎮以往的不良風氣。使人人都以道德模范為榜樣,人人都爭當道德典范,弘揚文明風氣。加大文明村鎮創建力度,到2022年,市縣級以上文明村鎮的占比達60%,使文化建設變成鄉村建設的重中之重。
3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3.1 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
踐行“蒙古馬精神”,將烏蘭牧騎全心全意為農牧民服務的精神傳承下去,將這種精神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促進文化藝術推陳出新,創造出更多符合中國特色、代代流傳、永存于世的經典作品[9]。大力挖掘蒙元文化、黃河文化等傳統文化,增強少數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的保障與弘揚,如一些地方戲劇,增強對呼和浩特市優秀傳統文化遺留下來的經典的宣揚、保護、修繕,健全民族特色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扶持發展民風民俗和鄉村記憶博物館,推進有著歷史文化底蘊的古鎮、古村和有著特色民俗的村落的保護利用。抓好傳統剪紙、布貼畫、刻瓷、九轉曲、口簧音樂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傳承工作,建立健全非遺保護制度和傳承人管理機制。同時可以利用旅游資源文化打造當地特色旅游業,因地制宜將旅游資源與文化資源相融合,既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也使得當地的特色文化流傳開來,提高了人們保護文化資源的意識。
3.2 傳承發展紅色革命文化
發掘革命文化源頭,宣揚革命文化精神,傳承革命文化基因,呼吁革命文化教育要求,引導廣大黨員干部重溫光榮歷史,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大力弘揚紅色精神。促進遺留下來的紅色革命文化經典的劃定、保護工作,并建設用來保存紅色革命文化的留存基地。加強紅色文化的宣傳教育,使廣大人民將黨史、國史深化于心[10]。開發鄉村紅色旅游資源,打造紅色旅游線路,豐富紅色旅游產品體系,并將紅色旅游與當地特有的民風、民俗相結合,打造大青山抗日根據地、老牛坡紅色教育旅游地。
3.3 加強傳承保護與創新發展
創新民族文化,加強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充分發揮民族文化的時代價值。加強全市文物安全和基礎業務工作,做好重大節假日期間文物安全工作。為民族文化遺產建立互聯網信息集中平臺來管理這些文化遺產的信息,也就相當于為保護這些遺產增加了一道安全網,同時開放信息資源,加強廣大人民對這些文化資源的了解。不斷挖掘創新非遺、民俗等新品牌活動,建設非遺傳承基地、特色村史館,開展芍藥文化展覽日、爬山調擂臺賽等活動,豐富鄉村文化生活。同時宣傳文化保護的重要性,讓民眾了解文化的豐富內涵與價值,加強民眾對文化、文物的保護意識,使保護文化變成每一個公民的責任與義務。在了解文化的同時,也相當于傳承文化的過程,也為文化進行新時代的創新準備了條件。
4 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
4.1 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專業的基地并配備專業人員以及基礎設施,使其標準化、規范化。加強地方級文化機構的管理,建立鄉一級文化傳播教育中心,使地方文化與市級文化相融合,從而提升服務總體水平。發揮文化帶動農民脫貧作用,使各地區的貧困人員總體文化水平提高,服務體系也更加規范化。到2022年,建成全面覆蓋城市及鄉村、規劃布局完善、層次合理、能為廣大民眾帶來福利的文化服務體系[1]。建設完善全市66個鄉鎮文化站,面積不低于300 m2,設施建設、設備配置、人員配備、管理服務等方面達到相關標準要求。971個村建成全方面文化服務基地,設施設備更加完善,使基層文化中心遍布于各個鄉村。在大的鎮子以及人口基數大的農村建造一些娛樂場所,比如戲臺子、電影院、公園等。要在971個村建造有關黨建、科學、新聞等的文化活動室,并配套建設面積不低于400 m2群眾文化活動廣場。
4.2 增強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
立足滿足廣大農民對美好精神文明環境新期待,把“好不好”作為根本標準,增強文化產品供給,提供“偏好式”“訂購式”服務,促進公共服務體系實現精準化[11]。舉辦烏蘭牧騎方面的藝術表演活動,每年120余場次,將表演覆蓋所有鎮子、農村,使人人都了解烏蘭牧騎。組織創作《大河春潮》《黑水泉豆腐》《暖心》《我們的老村長》《駐村書記》《青山風云》《青山兒女》等一批經典作品,讓廣大民眾了解呼和浩特市是如何開展工作、勤勞脫貧、改革進步的。通過戲劇、電影、廣播等產品宣揚各種主題的文化活動。吸引專業文化服務人員,組建專業工作團隊,并進行相關技能訓練,從而提高整體服務能力。
4.3 積極開展群眾文化活動
呼和浩特各旗縣區立足本地區特性,創建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民眾文化娛樂活動。舉辦群眾喜聞樂見的民俗節、地方節、觀光節、采摘節等活動,舉辦秧歌、晉劇等形式多樣的演出和展演,打造地區品牌。成立地方藝術團體、活動團體等,在中國特殊傳統文化節日,通過文藝表演、展覽、比賽等文化活動,激發群眾熱情,鼓勵更多人為文化建設貢獻力量。實施“月月送文藝演出下鄉”活動,每年開展送文藝進鄉村120場。充分發展鄉村文化產業,營造濃郁的文化氛圍,使文化存在于每家每戶。
5 結語
綜上所述,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20字方針中的重要方面,要改變鄉村文化建設的現狀,有針對性地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各地都有不同的鄉村文化,要在保留原始文化底蘊的基礎上加強鄉村文化建設,遵循鄉村文化獨有的發展規律,使文化振興與鄉村振興戰略共同前進,讓文化成為鄉村振興的強大助推力,同時也要加強宣傳工作,讓人們改變原有的意識,調動起大家的積極性。中華民族有著優秀的歷史文化資源,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文化流淌在我們每個人的血液中,要通過文化來促進鄉村發展,讓世界都知道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讓中華民族的文化響徹世界。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N].人民日報,2018-09-27(001).
[2] 張才志.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鄉村文化建設的價值取向研究[J].農業經濟,2019(8):42-44.
[3] 彭建國.鄉村振興應重視鄉村文化建設[N].運城日報,2019-08-14(007).
[4] 王楊.國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長效機制研究[D].南京:南京工業大學,2017.
[5] 夏鋒.人的文化存在與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4.
[6] 韓志丹.“雙百”人物中少數民族英模的榜樣教育價值研究[D].銀川:北方民族大學,2017.
[7]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領“三農”工作[J].吉林農業,2017(24):1-2.
[8] 楊恩和.以務實舉措推進農村移風易俗[J].社會主義論壇,2018(8):48-49.
[9] 劉成.開創新時代烏蘭牧騎事業發展新局面[J].實踐(思想理論版),2018(11):22-23.
[10] 丘小維.新時期大學生黨史、國史教育的理論依據分析和路徑探索[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4(4):114-121,142.
[11] 郭海美.新時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初探[J].大眾文藝(理論),2009(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