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國家治理體系是包括黨的治理體系、政府治理體系、企業治理體系、市場治理體系和社會治理體系等在內的廣義的國家治理體系。其中,黨在國家治理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黨的領導是中國國家治理體系不同于西方的最本質特征。中國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關鍵和難點是如何讓黨的領導更有效地嵌入政府治理體系、企業治理體系、市場治理體系和社會治理體系等各領域各環節。建國七十年來,我國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日益現代化,黨的治理體系必須適應這一新的變化和現實,才能真正實現以自身的現代化引領整個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
關鍵詞:政黨社會學;中國共產黨;黨的治理體系;國家治理體系
中圖分類號:D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257-5833(2020)07-0018-06
作者簡介:楊 典,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北京 100732)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是我們黨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點上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是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關鍵會議。全會專門研究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問題并作出決定,這在我們黨的歷史上是第一次,是黨中央從政治上、全局上、戰略上全面考量,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作出的重大決策。全會審議通過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深刻闡釋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意義和總體要求,并對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等13個方面的制度作出戰略部署,其中“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排在第一位,充分彰顯出黨的領導制度體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中的重要地位。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最大的制度優勢。黨的領導制度是國家的根本領導制度,統領和貫穿其他12個方面制度。
“中國之治”,由人民開辟;辦好中國之事,關鍵在黨的領導。黨的領導要落實到國家治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否能實現現代化,能不能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關鍵在黨,關鍵在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可以說,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繼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四個現代化”基礎上的“第五個現代化”,是更具全局性、系統性的現代化,也是實現其他四個現代化的根本保障。沒有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就無法真正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就無法真正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只有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更加成熟、更加穩定,才能使人類走向現代化的“中國道路”、“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更加具有說服力和吸引力。
一、政黨社會學視野下的政黨與國家治理
政黨是現代國家政治運行的重要組織基礎,也是除少數傳統國家和軍人獨裁政府之外世界各國普遍存在的政治現象。現代政黨率先崛起于英美等資本主義國家,既是現代國家建設的產物,也是代議制政治體制中聯系國家與社會的橋梁\[美\]薩托利:《政黨與政黨體制》,王明進譯,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政黨政治是現代西方國家治理體系的鮮明特征,但西方國家政黨與國家、政黨與社會的邊界比較清晰、關系比較簡單,而我國政黨與國家、政府、社會的關系具有高度的復雜性和獨特性,這將如何影響中國的國家治理體系?為什么說黨的領導是中國國家治理體系最本質的特征?為什么黨的治理體系現代化是整個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關鍵和難點?如何推動黨的治理體系現代化?本文將嘗試從政黨社會學角度進行簡要分析。
顧名思義,政黨社會學以政黨為研究對象。政黨的起源、建立、發展、壯大、解體和消亡,政黨成員的招募、管理,政黨與社會和國家的關系等,都構成政黨社會學的經驗研究對象。政黨社會學的理論研究對象包括政黨的社會基礎、制度環境、組織結構和意識形態等。政黨社會學就是運用社會學理論和方法,研究政黨的社會基礎、組織結構、運行機制和意識形態等問題的社會學分支學科趙鼎新:《歷史社會學視野下的政黨和政黨發展》,《思想評論》2016年第6期;張漢:《“社會中的政黨”與“政黨中的社會:政黨社會學的歷史傳統與研究路徑》,《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7年第 4 期。。韋伯是政黨社會學的奠基人,米歇爾斯、李普塞特等學者進一步發展了政黨社會學理論\[德\]韋伯:《經濟與社會》,閻克文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0年版;\[德\]米歇爾斯:《寡頭統治鐵律:現代民主制度中的政黨社會學》,任軍鋒等譯,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美\]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會基礎》,張紹宗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張漢認為,政黨社會學可分為“社會中的政黨”與“政黨中的社會”兩種研究路徑。前者關注政黨社會關系,比如政黨的社會基礎和社會功能;后者關注政黨內部構成的“小社會”,即政黨內部的組織結構和運行機制。前者是政治社會學的路徑,后者是組織社會學的路徑。政治社會學的路徑更關心政黨與外部環境的互動,而組織社會學路徑更關注政黨內部的組織結構和機制。張漢:《“社會中的政黨”與“政黨中的社會:政黨社會學的歷史傳統與研究路徑》,《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7年第 4 期。
政黨社會學對歐美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政黨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但對新興民族國家研究還很不充分。如何解釋新興民族國家(特別是建國早期)普遍存在的一黨制或一黨獨大制? 應星等人對國民革命和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組織建設和社會動員做了很好的探索應星:《學校、地緣與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網絡的形成——以北伐前的江西為例》,《社會學研究》2015年第1期;應星、李夏:《中共早期地方領袖、組織形態與鄉村社會——以曾天宇及其領導的江西萬安暴動為中心》,《社會》2014年第5期。,但當前學界從政黨社會學角度深入研究黨在我國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中的地位、作用、機制的研究尚不多見。
建國七十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日益現代化,黨的治理體系必須適應這一新的變化和現實,才能真正實現以自身的現代化引領整個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
首先,我國現代經濟體系初步建立,正實現從高速度工業化向高質量工業化的轉變,市場化日益加深,一、二、三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發生深刻變化,非公有制企業和外資企業成為經濟發展重要力量。第二,我國社會階層結構急劇變化,利益關系日益復雜,新社會階層不斷涌現,國家與社會關系重塑,社會治理模式大轉型。李友梅:《中國社會治理的新內涵與新作為》,《社會學研究》2017年第6期。第三,人民思想觀念發生劇烈變化,高等教育實現大眾化,文化多元化、世俗化深入發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強烈,對黨和政府的行為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期待。第四,不斷加快的信息化、全球化進程改變了中國和世界的關系,國家治理體系日益在一個全球性開放系統中運行。
上述具有時代烙印的新變化給黨和國家治理體系均帶來了一系列新的挑戰。和改革開放前相比,國家各項制度所運行的環境更趨復雜、多變。從社會結構來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充分不平衡,城鄉基層治理、產業轉型升級、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公共服務提質增效等問題突出,對黨和政府的考驗和壓力空前。同時,資源配置日益市場化、人民收入來源多樣化,經濟活力不斷增強、經濟新業態不斷涌現的同時也隱藏諸多風險。從社會群體來看,人口流動性不斷加大,各階層民眾物質利益和文化觀念分化加劇。隨著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信息化、全球化進程的加速,民眾的思想觀念日益多元化,原有宣傳教育思想工作模式愈發不適應這些新變化。特別突出的是,迅猛發展的互聯網給網絡生態治理、社會穩定與基層社會治理帶來了諸多挑戰。
隨著我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日益現代化和國際化,黨組織的分布和運行環境也發生了諸多重大變化。計劃經濟體制下,黨的治理體系主要基于單位制(黨政機關、軍隊、農村、學校、企業和其他事業單位),在一種相對封閉的制度空間運行,但現在整個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變遷使得社會整體開放度不斷加深,黨組織的運作環境也日益復雜和開放。
從黨組織的分布和覆蓋面來看,基層黨組織分布除了存量,即原有的黨政機關、國有企業、農村、事業單位內的黨組織外,還出現了很多增量:非公有制企業、社會組織、新型城市(鎮)社區(比如商品房小區)、新型農村社區(包括城中村、村改居社區等)、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創新創業園區、各類商業街區等。
從黨組織的運行環境來看也發生了諸多新變化:(1)從計劃經濟體制國家調控一切的全能型管理模式到以市場經濟為主,黨政、企業、社會多元參與、協同治理的模式,人們的觀念、價值取向和社會關系也日益以市場為導向;(2)從單位制到社區制的社會治理機制變化,黨的領導從事無巨細的全方位介入,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角色轉變;(3)國家與社會關系發生變化,獨立于國家的社會空間和社會資源日益增多,人們對國家的依賴降低,社會組織不斷成長黃曉春:《中國社會組織成長條件的再思考——一個總體性理論視角》,《社會學研究》2017年第1期。;(4)信息化、全球化的影響,黨的宣傳思想工作更具挑戰性,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出現,使得人們的關系模式、溝通模式、互動模式和組織動員模式發生重大變化;(5)以90后、00后為主體的新生代給黨的工作帶來了新的變量,他們成長環境中包含更多物質化的價值觀念、碎片化的信息、短暫性的感官刺激和世俗化娛樂方式,個性張揚突出,更加注重個人價值和個體的滿足,和集體、社會的聯系比較松散。這些都在較大程度上影響了新生代群體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對勞資關系、就業、企業治理、產業發展和政府管理提出了新挑戰,對黨建工作也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創新黨建工作形式、豐富黨建工作內容,以有效吸引、凝聚代表中國未來、也是未來中國國家治理體系主體的新生力量。
上述中國社會的劇烈變遷和黨組織運行環境的巨大變化表明,黨的治理體系也亟需現代化以適應中國社會現代化的新局面,以鞏固黨的領導地位,更加有力、更加有效地引領我國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進程。
四、黨的治理體系現代化方向及推進路徑
針對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推進黨的治理體系現代化,《決定》提出六個方面的要求,包括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完善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的各項制度;健全黨的全面領導制度;健全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各項制度;健全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制度;完善全面從嚴治黨制度。把這六個方面要求落到實處,將進一步健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國家治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確保國家始終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
具體來說,在《決定》提出的總的框架下,各級黨組織應當著力推動黨組織存量改革,提升黨在黨政機關、國有企業、農村與社區、事業單位中的領導力和戰斗力。同時要抓好黨組織增量發展,實現黨組織在新經濟形態、新市場主體、新社會空間、新社會機構中的有效全覆蓋。在創新黨建工作方式和工作機制上發力,增強黨組織吸引力和凝聚力,形成規范化、制度化可復制的黨建模式。推動黨建與業務工作緊密結合,防止黨建與業務兩張皮、兩股道。改善黨的領導方式方法,在依法治國的進程中,使黨的治理體系以更加制度化、法治化的方式嵌入、引領國家治理體系,從而更好地體現黨的意志,更好地發揮黨的領導作用。
尤為重要的是要抓好黨的基層組織建設。黨的基層組織是保證全黨執政能力、斗爭能力、執行能力的堅強堡壘,新時代條件下要努力實現民營企業、村(居)民自治組織、村改居社區、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高新技術園區、創新創業園區)、商業街區(樓宇)、社會組織中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全覆蓋,善于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手段和方式增進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增強各級黨組織的政治引領力和凝聚力,著力解決好新經濟業態、新社會階層和新行政區劃中基層黨組織弱化、邊緣化問題,為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提供堅實的組織載體和制度支撐。同時,要增強各級領導干部改革創新本領、科學發展本領、駕馭風險本領,以“黨管干部”為原則打造一支有信仰、靠得住、有能力的干部隊伍;以“黨管人才”為原則支持和關心高素質、有道德、有技術的各類人才隊伍,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強大的干部隊伍和人才支撐王春光、楊典、肖林、張文博、呂鵬:《縣域現代化的“晉江經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版。。
新挑戰呼喚新治理。我們黨應當結合世情國情民情,與時俱進,以自身治理的現代化統攝、引領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進一步提升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能力,把我國現有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在政府治理體系現代化方面,以推進國家機構職能優化協同高效為著力點,完善國家行政體制,優化政府組織機構;厘清政府和市場、政府和社會的關系,同時理順政府內部行政體制關系,構建起充滿活力的從中央到地方的工作體系;還要善于運用“社區通”“一網通辦”等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優化公共服務。在市場治理體系現代化方面,要以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為目標,確保市場和政府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分工明確、互相配合,營造各種所有制主體依法平等使用資源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市場環境;從經濟體制建設全局出發,健全產權保護制度、建設好要素市場制度、加快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建設、構建有效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關心消費者權益,充分調動商會、行業協會、新聞媒體等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形成多元共治的市場治理格局。在企業治理體系現代化方面,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構建親清政商關系的政策體系,大力破除阻礙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支持各類市場主體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積極發展新動能,強化標準引領,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在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方面,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堅持“人民至上”,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確保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堅持問計于民,做到精細治理、溫情治理。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黨的治理體系現代化是中國國家政權的一個重構過程,也是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征程中國家政權建設自建國以來的第二次大變革和大升級,對實現黨的長期執政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對實現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壹引其綱,萬目皆張。“中國奇跡”(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長期穩定)來自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顯著優越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治理體系。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治理體系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根本政治保證。我們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制度體系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統攝性地位,堅決同一切影響黨的先進性、弱化黨的純潔性的現象作斗爭,加快推進黨的治理體系現代化,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保證。
(責任編輯:薛立勇)
Abstract: Chinas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is a broad and extensive system, including the CCPs governance system, the government/administrative governance system, corporate governance system, the market governance system, and the social governance system, etc. The CCP is the leading core of Chinas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which is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from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s of Western countries. The leading role of CCP should be realized in every sector and corner of the Chinese society. So the key and difficult point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s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is how to realize the leading role of CCP by effectively embedding the CCP in the government governance system,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system, the market governance system and the social governance system. With the increasing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over the past 70 years, the CCPs governance system should adapt to this new reality and lead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s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by modernizing its own governance system.
Keywords: the Sociology of Political Parties;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CPs Governance System;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