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重要舉措。產業融合和網絡嵌入對中國制造業創新績效意義重大,深入探討網絡嵌入對產業融合和制造業創新績效的調節效應,并通過構建面板數據模型對產業融合與制造業創新績效之間關系以及網絡嵌入的調節作用進行檢驗。結論顯示:產業融合對中國制造業創新績效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網絡嵌入與制造業創新績效之間具有倒U型關系,歸因于網絡嵌入導致的業績提升效應和業績損害效應的共同作用;網絡嵌入對產業融合和制造業創新績效的關系具有倒U型調節效應,這主要通過網絡嵌入引起的擴張效應和鈍化效應得以實現。文章揭示了產業融合和網絡嵌入對制造業創新績效影響的微觀作用機理,為探索產業融合提升中國制造業創新能力的實現路徑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和啟示。
關鍵詞:產業融合;網絡嵌入;制造業創新
中圖分類號:F12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257-5833(2020)07-0074-12
作者簡介:姜 博,沈陽工程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講師、經濟學博士 (遼寧 沈陽 110136)
一、引 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速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現實需要,也是實現“互聯網+”和“中國制造2025”的重要舉措。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制造業全球競爭力指數位居全球第一,是目前最具競爭力的制造業國家,2017年制造企業研發投入強度達到1.1%左右,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但與這些成績相對應的現實困境是,中國制造業質量的提升明顯滯后于規模的增長,大而不強的特征依舊顯著,面對國外制造業再回歸戰略和國內傳統比較優勢弱化的雙重壓力,既不能適應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也難以滿足人民群眾對高質量產品的切實需要,在這種形勢下,中國制造業必須提升創新績效,推動質量變革。與此同時,新一輪技術革命帶動現代信息技術、數字經濟迅猛發展,加速制造業向數字化、服務化、智能化方向發展,致使產業之間出現邊界模糊、相互滲透的發展態勢。如何把握這場工業變革,推動制造業與相關產業高質量融合,通過產業融合途徑提升制造業創新績效,是當前亟需解決的核心問題,也是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中之重。
產業融合是現代產業演化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社會生產力進步以及產業結構高度化的必然結果,它能夠打破產業格局,通過改變產業間資源配置、要素流動以及供需結構等因素影響企業的創新方向、創新方式和創新績效。諸多研究表明,產業融合是增強產業競爭優勢,優化產業結構,助推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Youngjung G,Moon K,Sungjoo L. “How industrial convergence happens:A taxonomical approach based on empirical evidences”,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107),2016,pp.112-120.。此外,網絡嵌入是影響這一過程運行的重要因素,通過網絡聯結構筑信息流通管道,有助于企業擴大多樣化知識搜尋深度與廣度,廣泛聯結外部資源建立關系性資產,進而優化知識結構、降低交易費用、提升創新績效。因此,產業融合的過程,既是產業創新績效提升的過程,也是企業間網絡嵌入的過程。基于此,針對目前中國制造業的發展困境,產業融合是否以及如何影響制造業創新績效?二者之間具有怎樣的關系?以上關系是否受制于網絡嵌入的影響?網絡嵌入與產業融合交叉在一起會對制造業創新績效產生怎樣的影響?本文將通過理論分析,提出研究假設,運用制造業面板數據進行實證檢驗。本文研究成果不僅對緩解中國制造業創新績效低下困境、提升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產業自身競爭優勢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對進一步豐富和完善產業融合理論體系、拓展產業創新理論體系應用范疇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二、文獻綜述
迄今,國內外鮮有關于產業融合與制造業創新績效關系的研究,相關文獻主要集中于如下領域:第一類是產業融合與產業轉型升級關系研究,LangLang G,Time K.“ Einige uberlegungen aus volkswirtschaftlicher Sicht,Universitat Augsburg:Institut Fur Volkswirtschaftslehre ”,
Working Paper,No.234,2003.認為產業融合能夠延長產業生命周期,實現關聯產業協同效應,提高企業生產效率。Sang Cheol Han和Youn-Hee HanSang C H,Youn H H.“IT convergence with traditional industries and short-ter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Korea”,Intelligent Automation & Soft Computing,35(2),2014,pp.3-14.以韓國五大核心產業與信息產業融合為例,得出產業融合是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推動力量,而技術創新是實現產業融合的主要途徑。趙玉林和汪美辰趙玉林、汪美辰:《產業融合、產業集聚與區域產業競爭優勢提升——基于湖北省先進制造業產業數據的實證分析》,《科技進步與對策》2016年第3期。運用投入產出法測算了湖北省先進制造業與電子信息業以及服務業的融合態勢,得出產業融合對產業轉型升級具有促進作用。第二類是產業融合與產業結構優化關系研究。HacklinHacklin F,Marxt C,Fahrni F.“Coevolutionary cycles of convergence: An extrapolation from the ICT industry”.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76(6),2009,pp.723-736.等以信息產業為研究對象,發現不同產業間采用相同技術有助于搭建公共研發平臺,進而節約創新成本,提升產業創新能力。渠慎寧和呂鐵渠慎寧、呂鐵:《產業結構升級意味著服務業更重要嗎——論工業與服務業互動發展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財貿經濟》2016年第3期。認為,工業與服務業相互融合能夠推動產業結構轉型,但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各有不同,服務業占比側重于影響經濟增長潛力,而工業占比側重于影響經濟增長速度。陶長琪和周璇陶長琪、周璇:《產業融合下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效應分析——基于信息產業與制造業耦聯的實證研究》,《產業經濟研究》2015年第3期。基于信息產業與制造業耦聯效率,得出產業耦聯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具有空間相關性及區域經濟發展一致性。第三類是產業融合與產業績效關系研究。徐盈之和孫劍徐盈之、孫劍:《信息產業與制造業的融合——基于績效分析的研究》,《中國工業經濟》2019年第7期。發現,中國制造業與信息產業的融合程度低于多數發達國家,提升產業融合程度是改善制造業產業績效的重要途徑。汪芳和潘毛毛汪芳、潘毛毛:《產業融合、績效提升與制造業成長——基于1998-2011年面板數據的實證》,《科學學研究》2015年第4期。通過采用投入產出法測算了制造業與信息產業的融合程度,進而證實了產業融合對產業績效具有提升作用,對制造業成長存在促進作用。張捷和陳田張捷、陳田:《產業融合對制造業績效影響的實證研究——制造業與服務業雙向融合的視角》,《產經評論》2016年第2期。通過測算制造業與服務業雙向融合程度,得出不論正向融合還是反向融合,均能夠促進制造業產業績效提升。
現有文獻在產業融合評價及其效應測度等方面為后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借鑒,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第一,缺少對產業融合理論更加系統、更加深入的普適性研究,測度方法僅側重靜態的產業關聯,而忽視動態的產業特性;第二,缺少對產業融合與產業創新效率提升作用機理與微觀機制的系統研究,相關研究成果尚未形成體系;第三,缺少基于網絡嵌入視角探究產業融合對制造業創新效率的影響研究,因而無法有效指導中國制造業的產業融合實踐,進而影響了制造業創新效率提升和產業轉型升級。因此,基于產業演進理論和社會網絡理論,本文將網絡嵌入作為調節變量,試圖構建產業融合與制造業創新效率提升的影響機理模型,繼而采用實證研究方法對理論假設進行檢驗,以期為現有理論提供有益擴充,從而為提升制造業創新效率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議。
對比以往文獻,本文主要存在兩點邊際貢獻:第一,理論闡述并實證考察了產業融合和網絡嵌入對制造業創新效率的影響,并探討了網絡嵌入與制造業創新績效之間的倒U型關系及內在機理;第二,引入網絡嵌入調節變量,實證檢驗網絡嵌入兩大類型——關系嵌入和結構嵌入對產業融合與制造業創新績效之間的倒U型調節效應。現有文獻分別對產業融合和網絡嵌入進行研究,沒有同時關注這兩種因素對制造業創新績效的影響,也沒有涉及產業融合與網絡嵌入之間的交叉作用,因此本研究進一步拓展了產業融合及其經濟效應的經典理論,為制造企業創新績效提升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政策建議,具有理論和現實雙重價值。
三、機理分析和假設提出
(一)產業融合與制造業創新績效
產業融合是現代產業發展的新趨勢、新特征,同時也是社會生產力進步以及產業結構高度化的必然結果,諸多研究表明,產業融合將對企業經濟行為和產業績效產生重大影響。產業融合通過改變產業間資源配置、要素流動以及供需結構等因素影響企業的創新方向、創新方式和創新績效。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產業融合能夠提升共用資產利用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作為一種要素流動壁壘,資產專用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產業間的進入退出效率,產業融合進程能夠降低資產專用程度,提升資產替代或結合使用程度胡永佳:《產業融合的經濟學分析》,中共中央黨校2007年博士論文。,企業通過對共用資產的調整與充分利用,加速創新要素積累,提升創新資源產出效率。第二,產業融合能夠促進有效競爭,改善競爭性合作績效。隨著產業融合進程的不斷推進,先進的通用知識和通用技術將向相關產業擴散,企業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邊界擴張,推動生產可能性邊界向外移動,進而縮短產銷距離和迂回生產路徑,避免了無效創新和過剩庫存馬健:《產業融合論》,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三,產業融合能夠優化創新資源配置,實現范圍經濟效應。作為產業融合發生的充分條件,成本弱增性能夠引導企業調整業務邊界,降低制造業內部創新生產率的非均衡程度,催生出一系列跨產業新型產品和服務周振華:《產業融合中的市場結構及其行為方式分析》,《中國工業經濟》2004年第2期。,這些融合式新產品的出現還會進一步擴展需求空間,提升產業聯合生產效率,最終發揮創新收益乘數效應。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假設1:產業融合與制造業創新績效之間具有正相關關系。
(二)網絡嵌入與制造業創新績效
網絡嵌入是企業構筑外部關系的重要方式,不僅能夠幫助企業獲取和配置資源,也可能導致企業創新資源擠占與浪費Peng M W,Luo Y D.“Managerial Ties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a Transition Economy: The Nature of a Micro-macro Link”,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0(43),2000,pp.486-501.,對創新績效的作用存在提升效應與損害效應。
關系嵌入對企業創新績效的提升效應主要表現為:第一,幫助企業獲取資源。依據資源依賴理論,關系嵌入中蘊含著豐富的社會資本,可以幫助企業建立多元化的資源獲取渠道,加速創新要素積累,形成具備競爭優勢的業務體系,進而促進創新績效提升和企業成長田利輝、張偉:《政治關聯影響我國上市公司長期績效的三大效應》,《經濟研究》2013年第11期。。第二,規避經營風險。在正式制度微弱的情況下,企業往往選擇尋求非正式的社會連帶關系以獲取制度性支持,尤其是通過與地方政府建立外部聯系,以克服市場和政府失靈,降低企業創新和經濟政策不確定性風險,明確創新方向,進而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因此,適度的關系嵌入有助于提升企業創新績效。但當關系嵌入超過一定限度時,也會對企業創新績效產生負面效應,主要原因在于:第一,關系維護成本增加。關系的建立與維護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隨著關系嵌入強度與密度的增加,這種維護成本也會隨之增長,將減少企業創新投入,進而降低創新產出盈利水平。第二,網絡運行效率低下。隨著關系嵌入程度的提高,社會網絡將變得復雜多變,信息不對稱程度和風險水平也會隨之加劇,導致信息與資源傳遞反應遲緩,從而降低創新要素流動效率。因此,當關系嵌入超過一定限度后,隨著關系嵌入的提升,企業創新績效將會受到損害。
結構嵌入對企業創新績效的提升效應表現為:第一,資源凝聚作用。結構嵌入強度會加快信息與資源的傳遞速度,中心位勢越強、橋連接越多的企業往往更有機會獲取互補性知識與異質性資源,多樣性創新要素的不斷積累增加了創新的深度與廣度,提升創新針對性與有效性。第二,協同作用。結構嵌入中的結構洞關系能夠促使企業獲取更多的合作資源,有助于企業間知識資源的互通與共享,擴大創新要素流通空間,產生“1+1>2”的協同效果。因此,適度的結構嵌入有助于提升企業創新績效。但當結構嵌入超過一定限度時,也會對企業創新績效產生負面效應。主要原因在于:第一,陷入認知偏差,導致創新決策失誤。結構嵌入在為企業帶來優質資源的同時,也可能使企業管理者出現過度自信和控制錯覺,使他們過分依賴資源配置既有路徑,忽視技術創新潛在規律與趨勢,形成行為約束。第二,引發知識結構冗余,降低信息傳遞效率。結構洞雖然為企業接收與傳遞異質性資源提供了渠道,但結構洞數量過多也可能造成知識關聯單一,互補性資產減少,企業需要面臨更多的成本、更高的風險以及更長的技術回報期楊博旭、王玉榮、李興光:《厚此薄彼”還是“雨露均沾”——組織如何有效利用網絡嵌入資源提高創新績效》,《南開管理評論》2019年第3期。,大大降低了企業創新的積極性。因此,當結構嵌入超過一定限度后,隨著結構嵌入的提升,企業創新績效也將受到損害。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假設2:關系嵌入與制造業創新績效之間具有倒U型關系,結構嵌入與制造業創新績效之間具有倒U型關系。
(三)關系嵌入的調節作用
1.“政—企”關系嵌入的調節作用
“政—企”關系嵌入是指企業家的經濟行為嵌入在與地方政府互動所形成的關系網絡中,依據嵌入性理論,關系嵌入是影響企業經濟行為與績效的重要因素,政府與企業建立的合作機制能有效緩解企業創新績效低下進而助推產業轉型升級。但由于“政—企”關系嵌入自身成本和收益的演化規律,將會對產業融合與企業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產生復雜的調節作用。一方面,企業家與政府官員關系的維護有助于企業信息資源獲取的合理性與合法性,對發展環境變遷以及創新不確定性起到相應的保護作用,以此降低企業的創新與經營風險。尤其是大型制造企業,政府的支持與幫助能夠降低企業創新的機會成本Peng M W,Tan J and Tang T.“Ownership Types and Strategic Groups in an Emerging Economy”,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41(7),2004,pp.2322-2380.,促進產業融合對企業創新績效的提升。另一方面,“政—企”關系嵌入可能會產生路徑依賴,使企業形成嵌入惰性,呈現出“鎖定”效應,這種網絡的排他性和封閉性會致使用于關系維護的專用性投資增多,進而加重企業的機會主義風險鄭方:《治理與戰略的雙重嵌入性——基于連鎖董事網絡的研究》,《中國工業經濟》2011年第9期。。此外,當“政—企”關系過度嵌入時,還容易出現尋租行為,產生大量的額外交易成本,擠占創新資源,降低技術創新動力,影響產業融合對創新資源的配置效率,削弱產業融合與企業創新績效之間的正相關關系。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假設3a:“政—企”關系嵌入對產業融合與制造業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具有倒U型調節效應。
2.“企—企”關系嵌入的調節作用
“企—企”關系嵌入是一種擁有更多機會的非市場性機制,是指企業家的經濟行為嵌入在與其他企業家互動所形成的關系網絡中,具體表現為信任、承諾與優質信息共享。企業與上下游關聯企業的關系嵌入可以為其帶來生產性價值,節約信息搜尋整合等交易費用,其中,信任能夠幫助企業更加靈活的應對外部環境變化,及時調整企業戰略、利潤邊際等隱性知識;承諾與共同解決問題有助于轉移隱形知識,提升知識獲取、處理與使用效率楊玲麗、萬陸:《關系制約產業轉移嗎? ——“關系嵌入—信任—轉移意愿”的影響研究》,《管理世界》2017年第7期。。當網絡關系嵌入達到一定密度后,就會產生生產性社會資本,這種互惠性投入能夠有效避免搭便車和機會主義行為。因此,企業家之間的適度關系嵌入能夠對產業融合和企業創新績效的關系產生正向調節作用。然而,社會資本并不總是積極有益的,兩個企業之間關系嵌入程度越深,越會出現信息同質化趨勢,從而降低企業對外部信息獲取的敏感度,出現重復投資現象,就制造業而言,多數重復投資發生于中低端技術層面,企業間低水平的從眾模仿對創新行為產生一定的擠出效應,最終導致產能過剩問題。因此,企業家之間的過度關系嵌入將會削弱產業融合對企業創新績效的促進作用。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假設3b:“企—企”關系嵌入對產業融合與制造業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具有倒U型調節效應。
(四)結構嵌入的調節作用
1.網絡中心性的調節作用
產業融合對企業創新績效的作用不僅受到關系嵌入的影響,同時受結構嵌入的調節。網絡中心性較強的企業通常占據著網絡樞紐位勢,他們能夠與多種網絡主體保持關聯,因而更便于獲取互補性知識和異質性資源,緩解產業的資產專用程度,有助于促進產業融合對制造業創新績效的提升。此外,高度中心性的企業往往還具備更強大的資源配置能力和議價能力,能夠擴大信息傳遞數量,加快創新要素流動性,提升創新投入與產出效率,有助于產業融合提升創新績效的激勵機制。但與此同時,網絡中心性過強可能會出現交往重復、關系同質等問題,造成信息冗余度增加,網絡運行效率降低,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引發創新行為擠出、研發投入縮減等問題,降低技術創新動力。此外,網絡中心性越強的企業,越有傾向通過并購的方式擴大生產規模潘紅波、夏新平、余明桂:《政府干預, 政府關聯與地方國有企業并購》,《經濟研究》2008年第1期。,作為產業融合的固有特性,一旦成本弱增性由產業間向產業內轉變,壟斷經營就會出現,中心性企業市場集中度會大大提升,致使創新競爭效率損失,不利于產業融合對企業創新績效的提升作用。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假設4a:網絡中心性對產業融合與制造業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具有倒U型調節效應。
2.網絡異質性的調節作用
根據結構洞理論,占據相互隔離主體間非冗余橋連接的企業有更多機會獲取異質性資源,享有信息利益與控制利益。其中,前者體現在多樣性信息的獲取,網絡異質性強的企業有更好的條件篩選資源供應者,通過甄別信息的潛在價值選擇合作伙伴,幫助企業掌握先機或規避風險;后者體現在多樣性信息的安排,網絡異質性強的企業更有機會整合資源,通過橋連接作用獲取超額回報,有助于促進產業融合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效應。然而,也有研究指出,網絡異質性的控制利益可能會因中國集體主義文化所抑制Xiao Z,Tsti A S.“When Brokers May Not Work: The Cultural Contingency of Social Capital in Chinese High-tech Firm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52(1),2007,pp.1-31.,在這種特殊環境里,個體對集體擁有更高的承諾水平,這會削弱網絡橋連接的中介作用,造成資源冗余。此外,高承諾環境中網絡成員的信息共享機制更為廣泛,甚至出現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局面,這會加重信息冗余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致使企業陷入重復交往、道德風險以及搭便車等困境。削弱產業融合對企業創新績效的促進作用。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假設4b:網絡異質性對產業融合與制造業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具有倒U型調節效應。
四、研究設計
(二)變量選取與處理
1.被解釋變量:制造業創新績效(IP)
現有關于創新績效衡量的研究主要有兩個方向,一個是以創新產出作為創新績效衡量的代理變量,比如多采用專利、新產品銷售額或新產品銷售占比等指標;另一個是以創新效率作為創新績效的衡量指標,傳統上多采用DEA方法來測算效率值。本文沿用創新效率的測算思路,綜合考慮創新過程的投入和產出,在借鑒Chung等和朱承亮朱承亮、劉瑞明、王宏偉:《專利密集型產業綠色創新績效評估及提升路徑》,《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8年第4期。等相關研究成果基礎上,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對中國制造業創新績效及其變化予以衡量。具體測算中,投入變量選取新產品開發資本存量、科技活動人數和研發資本存量;產出變量選取新產品產值和專利申請數量。鑒于研發行為的滯后性,對新產品開發資本存量、科技活動人數和研發資本存量做滯后一期處理,其中,研發資本存量采用永續盤存法計算,資本折舊率參照吳延兵 吳延兵:《國有企業雙重效率損失研究》,《經濟研究》2012年第3期。的做法,設定為15%。
2.核心解釋變量:產業融合(IC)
產業融合是產業間相互交叉融合的過程,直觀上反映出特定產業之間的關聯程度,因而現有研究多采用投入產出法、專利系數法和赫芬達爾指數法對產業融合程度進行度量。雖然上述方法能夠從直觀上或側面反映出產業融合的某些特征,但簡單以產業間投入產出消耗系數或交互技術應用占比來判斷產業融合程度尚不夠準確,無法全面反映產業融合的復雜過程。考慮到現有測量指標的不足,本文從產業融合的技術融合、產品融合、機構融合、業務融合和市場融合過程著手,突出體現生產要素在不同層面產業融合主體間的交互流動,期望從生產投入、組織結構以及制度要素等多層面反映產業融合的全過程。基于此,本文參考唐曉華等唐曉華、姜博、馬勝利:《基于ISCNFI分析框架的我國區域產業融合發展研究》,《商業研究》2015年第5期。做法,將產業融合視為產業發展過程中所呈現的多維度綜合特性,基于投入信息化、流程低碳化、產出服務化、組織網絡化、創新集成化以及融資多元化六個單項指標構建產業融合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進而借鑒王玲玲和方志耕王玲玲、方志耕:《分層構權灰色主成分評價模型及其應用》,《控制與決策》2018年第1期。采用的分層構權灰色主成分評價模型,對中國制造業產業融合指數進行測算。
3.調節變量:網絡嵌入(NE)
現有關于網絡嵌入的研究中,測量網絡嵌入的普遍做法是將復雜網絡中的中心性概念和結構洞概念引入社會網絡嵌入理論中。原因在于網絡中心性側重于刻畫網絡節點對資源的掌控能力和節點間的緊密聯系程度,結構洞系數則聚焦于網絡聯結和資源獲取的異質性與多樣性,兩者準確全面的體現了網絡嵌入的屬性與特征。鑒于此,本文借鑒Burt和李德輝等李德輝、范黎波、楊震寧:《企業網絡嵌入可以高枕無憂嗎——基于中國上市制造業企業的考察》,《南開管理評論》2017年第1期。的做法,用中間中心性、點度中心性、緊密中心性和結構洞系數這四個指標分別測度“政—企”關系嵌入、“企—企”關系嵌入、網絡中心性和網絡異質性。
4.控制變量
為減小因遺漏變量而造成的估計偏差問題,本文參考既有文獻做法,引入一組可能影響制造業創新績效的控制變量,包括:①R&D經費投入(RD),選取制造業R&D投入經費占其總產值的比重作為衡量指標;②R&D人員(RDC),選取制造業各子行業R&D人員全時當量作為衡量指標;③產業規模(SIZE),選取制造業工業總產值與企業數量的比值作為衡量指標;④外商直接投資(FDI),借鑒徐宏毅等徐宏毅、黃岷江、李程等:《生產性服務業FDI生產率溢出效應的實證研究》,《管理評論》2016年第1期。對FDI知識溢出的衡量方法,選取制造業外商投資額與制造業當期總產出的比值作為衡量指標;⑤行業資產負債率(DAR),選取行業負債與資產總額的比值。此外,本文還對時間效應和行業效應進行了控制。
(三)數據與樣本
基于數據的最大可得性,本文選取2005—2016年中國《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7)中制造業(C13~C43)的28個子行業(剔除C16煙草制品業、C42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和C43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作為研究樣本。所用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工業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以及聯合國UNcomtrade數據庫。由于不同統計年鑒存在統計口徑和產業分類差異,本文對部分數據進行了轉換和替代等預處理。基于各變量采集的樣本數據描述性統計結果見表1所示。
五、實證結果分析
(一)產業融合對制造業創新績效的影響
為了檢驗產業融合與制造業創新績效的關系,本文首先采用混合面板的OLS估計作為基準模型,考慮到可能存在的異方差情形,繼而采用異方差與組內自相關均成立的聚類穩健的標準誤。表2 第(1)列的回歸結果顯示,產業融合的回歸系數為正,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表明產業融合程度與創新效率顯著正相關。由于制造業各子行業的特征存在差異,可能存在不隨時間而變的遺漏變量,以及可能的時間效應,故而采用個體固定效應模型和雙向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回歸,結果也都支持產業融合對制造業創新績效正相關的假設。其中,第(3)列結果顯示產業融合的回歸系數為正,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表明產業融合程度與創新生產率同樣顯著正相關。盡管豪斯曼檢驗顯示應采用固定效應,但作為對照,隨機效應回歸結果在第(4)列顯示,與固定效應結果一致。多種回歸模型一致顯示,制造業的產業融合進程顯著推動了創新績效的提升,本文假說1得到驗證。
(二)關系嵌入的調節作用
為了檢驗關系嵌入對產業融合與制造業創新績效關系的調節效應,我們分別將關系嵌入的兩種類型放入回歸模型,分別檢驗“政—企”關系嵌入和“企—企”關系嵌入的調節效應。根據調節效應成立條件,調節變量與被解釋變量的系數要顯著。因而,我們同時檢驗了網絡嵌入與制造業創新績效的關系(見表3)。第(1)和(3)列結果顯示,制造業創新績效指標對網絡嵌入平方的回歸系數顯著為負,表明網絡嵌入與制造業創新績效之間具有倒U型關系。這是因為,適當的網絡嵌入性能夠幫助企業獲取和配置資源,提升創新資源整合效率,進而提升創新績效水平,而當網絡嵌入超過一定界限時,也可能導致企業創新資源擠占與浪費,陷入過度嵌入陷阱,最終損害創新績效。因此,假說2得到支持。
進一步,表3中第(1)~(4)列的交互項lnIC*NE2顯著為負,說明關系嵌入的兩種類型都對產業融合與制造業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具有倒U型的調節作用。這說明制造業各子行業關系嵌入水平的提升,其對產業融合與創新績效的調節效應先上升后下降趨勢。在適度范圍內,“政—企”關系嵌入或“企—企”關系嵌入能夠為企業帶來豐富的政治資源和創新資源,并通過改善資源配置效率以提升產業融合對制造業創新績效的促進作用。然而,當關系嵌入超過一定限度時,將會出現過度嵌入陷阱,此時“政—企”關系嵌入或“企—企”關系嵌入將會產生鈍化效應,導致網絡運行效率低下,風險水平增加,過多的維護成本也會擠占創新資源,對企業創新產生不利影響。因此,過度的關系嵌入會削弱產業融合對制造業創新績效的影響。因此,本文假說3a與3b得到驗證。
(三)結構嵌入的調節作用
為了檢驗結構嵌入對產業融合與制造業創新績效關系的調節效應,我們分別將結構嵌入的兩種類型放入回歸模型。表3中第(5)~(8)列的交互項lnIC*NE2顯著為負,說明結構嵌入的兩種類型都對產業融合與制造業創新績效關系具有倒U型的調節作用。當結構嵌入性較弱時,結構嵌入對產業融合與制造業創新績效關系具有正向調節作用。這是因為,較強的網絡中心性和網絡異質性能夠加快產業融合釋放創新要素積累的邊際效應和創新資源互補的邊際效應,加速創新要素集聚效應的生成,進而提升創新多樣化產出比率;而當結構嵌入性較強時,結構嵌入對產業融合與制造業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具有負向調節作用。這是因為,網絡中心性和網絡異質性過強可能會阻礙產業融合釋放資源配置的邊際效應和要素流動的邊際效應,產生資源柔性與協調柔性之間的矛盾,由此降低要素流動效應的發揮,削弱了產業融合對創新績效提升的正向作用。因此,過度結構嵌入會削弱產業融合對制造業創新績效的影響。因此,本文假說4a與4b得到驗證。
(四)穩健性檢驗
為確保估計結果的有效性,減小雙向因果和變量測量偏差造成的內生性問題,本文采用工具變量法和更換變量測度方式進行穩健性檢驗。①雙向因果關系討論。為了克服產業融合與制造業創新績效雙向因果關系造成的內生性影響,本文選擇一個產業外生性管制政策(regulatory policy)沖擊來構造工具變量。②變量測量偏差。采用制造業創新產出的有效專利和創新效率的滯后一期替代創新效率指標,重新進行回歸檢驗結果的穩健性。③行業異質性。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7),將制造業各子行業劃分為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三類,以此考察本文結論對不同行業的影響是否一致。
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第(1)列為采用工具變量估計的第一階段結果,其中工具變量IV_policy的系數顯著為正,滿足工具變量相關性條件,第二階段回歸結果的lnIC系數顯著為正,說明在控制了潛在內生性問題后,產業融合對制造業創新績效的結論依然穩健。回歸結果中第(3)列是用專利替換制造業創新績效的回歸結果,顯示與被替換變量的結果一致,亦證明本文結論的穩健性。第(4)、(5)和(6)列考察了行業異質性特征,回歸結果說明三類行業的系數是顯著的,即使分為三類不同的子樣本,本文的主要結論依然是穩健的。
六、研究結論與啟示
本文以2005—2016年制造業28個子行業為研究樣本,探究了產業融合和網絡嵌入對中國制造業創新績效的影響,以及網絡嵌入對產業融合和制造業創新績效的調節效應。研究發現:第一,產業融合對制造業創新績效具有顯著的正向作用。當制造業創新績效較低時,隨著其產業融合程度的持續加深,制造業創新績效會顯著提升,這一結論十分穩健。第二,網絡嵌入與制造業創新績效之間具有倒U型關系,這是適度網絡嵌入的業績提升效應和過度網絡嵌入的業績損害效應共同作用的結果。第三,網絡嵌入對產業融合和制造業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具有倒U型調節效應,其原因在于適度網絡嵌入能夠產生擴張效應,而過度網絡嵌入則易造成鈍化效應,導致不同的資源配置效率,以實現網絡嵌入調節效應的傳導作用。其中,適度的“政—企”關系嵌入和“企—企”關系嵌入有助于促進產業融合對制造業創新績效的提升,但隨著關系嵌入性的增強,這種提升效應將會被削弱。此外,一定強度的網絡中心性和網絡異質性也能夠對產業融合和制造業創新績效產生正向調節作用,但結構嵌入性過強將會降低產業融合對制造業創新績效的促進作用。
由此,本文得出如下啟示:
第一,產業融合是提升制造業創新績效的重要途徑,需要進一步加快制造業產業融合進程,加大產業融合對創新績效的提升力度。現階段中國制造業產業融合綜合指數中投入信息化、產出服務化以及融資多元化發展較為均衡,但流程低碳化指數卻相對較低,這也充分說明了制造業下一步的發展重點應當圍繞降低碳排放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展開,著力強化低碳化融合發展方向,努力破解資源約束瓶頸,切實提升產業融合層次,確保產業融合對創新績效提升效應的充分發揮。
第二,強化關系網絡建設,構建有效的網絡治理機制,防范關系嵌入悖論風險。一方面,制造企業應積極合法的主動嵌入到地方政府關系網絡中,與政府保持密切的互動關系,善于利用各項平臺擴展企業影響力,同時政府也應當扮演積極角色,為企業構筑多種途徑提供政治資源與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制造企業應當積極參與新一輪全球產業分工,努力嵌入更高層級的生產關系網絡中,避免信息冗余引致的投資趨同和追隨模仿,通過嵌入外部高層級網絡,促進優質信息的交換與共享,實現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
第三,加大對核心制造企業政策扶持力度,培育核心企業社會責任意識,建立多元化、多層次的復合型創新體系。鑒于中國國情,大型制造企業往往都是國有企業,政府應集中優勢資源向龍頭企業傾斜,引導其充分發揮成本弱增效應,進而加快產業創新資源更迭速度與頻率,增強網絡中心性對產業融合提升創新績效的正向作用。與此同時,制造企業還應積極參與創新主體間的集聚發展,主動營造良好的信任氛圍,維護企業間合作秩序,輻射帶動相關配套企業發展,激發協同創新效應。
(責任編輯:曉 亮)
Abstract: Promoting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ternet big data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real economy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achieve made in China 2025.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lains the influence of industrial convergence and network embedding on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probes into the regulating effect of network embedding on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dopts multi-layer weighted grey principal component evaluation model measure integra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use of SBM undesirable mode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measure manufacturing level, and then through the panel data model of industrial convergence and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twork embedded test adjustment. The conclusion shows that the industrial integration has a significant promoting effect on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re is an inverted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network embedding and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 performance, which is attributed to the combination of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effect and performance damage effect caused by network embedding, Network embedding has an inverted u-shaped regulat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y convergence and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 performance, which is mainly realized through the expansion effect and passivation effect caused by network embedding.
Keywords: Industry Convergence;Network ?Embeddedness;Manufacturing ?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