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核心素養”時代的來臨,給文言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有效地在反饋練習設計方面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成就感,從而提高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積極性,筆者通過自身的文言文教學經歷,進行一些嘗試。利用差異化反饋練習對不同學能、學習需求、學習方式,不同最近發展區的學生展開有效教學。
【關鍵詞】傳統文化經典研習;傳統文化專題研討;差異化;有效反饋;分層練習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19-0088-02
【本文著錄格式】姚莉萍.差異化視角下的文言文高效反饋[J].課外語文,2020,19(19):88-89.
教育部在修訂高中課程標準過程中,將“核心素養”作為引領課程變革的關鍵概念,設計了十八個學習任務群來具體指向教學,“傳統文化經典研習”和“傳統文化專題研討”兩個任務群可以看作是傳統文言文教學的新時代轉型。
兩個任務群要求學生能夠選讀部分文化經典,有一定的文言閱讀經驗的積累,還要對傳統文化專題閱讀研討,對文言問題梳理探究,不僅側重強調知識的累積應用,更主要的是要上升到文化的積淀,指向了能力養成的過程,這就對文言文教學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近年來,個體差異對教學效果的影響進入廣大一線教師的視野,課后反饋要關注學生的差異性,不單是以識記為目的,更要能夠切實培養學生的文言文能力。
一、學習是知識建構過程,反饋練習是此過程的重要環節
愛因斯坦說:“科學結論幾乎是完成的形式出現在讀者面前,讀者體會不到探索和發現的喜悅,感覺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動過程,也很難清楚地解釋全部情況。”建構主義也認為,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從這個角度出發,傳統的講授型課堂及配套的反饋練習的不足之處也就凸顯出來了——教師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基礎字詞句的整理歸納上,忽略了如何讓學生掌握這些知識的方法歸納,沒有真正調動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課程改革的推行,是在提示教師,一定要意識到關注掌握知識的過程與方法,它們甚至比知識本身更重要。
二、有效反饋應關注差異性,讓學生明確自身問題
傳統的課內文言文反饋練習注重課內重點實虛詞及句式的積累,并希冀以課外文言文的形式提升學生能力。形式統一的練習,雖要求明確,反饋全面,但形式簡單,評價標準單一化,忽略了學生的具體學情。每個學生的智力發展情況不同,文言文基礎不一,學習能力也不盡相同,導致課堂學習效果尚且存在差異, 這份評價標準單一的作業又怎么能夠真實地反映所有學生的學習情況呢?
學生學到多少,不應該用一個單一的標準去衡量。課后全面反饋的同時,還要做到反饋的“真實性”。這里所指的“真實”,是指反饋的內容應該能夠體現學生的差異性——基礎不同的學生,問題不同,發展層次不同。
筆者認為,有效的反饋練習應達到以下目標:真實地反映出通過課堂學習,不同學能層次的學生在其自身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的相應的、特定的發展情況;幫助每個學生明確自身的問題所在,經過練習得到相應的強化鞏固和能力提升。據此,教師根據不同學能層次的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制定一個目標分層的反饋體系是必要的。
三、通過兩個例子,分析分層反饋對搭建學生自主建構知識平臺的重要性
這是筆者設計的反饋練習。在這份反饋練習中,必做題與選做題的相互配合的設計,是為了讓學生通過課堂練習明確課內知識的積累情況,再根據自身情況做適當的選擇,或鞏固或提高,量“學習情況”而為,有“學習目標”放矢。
特別要提到的是第五板塊,我要求學生去推選同質語段,很多同學對這個板塊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為完成該作業,有同學大量閱讀,精心選擇,在無形中,提高了學習乃至鑒賞水平。教學反饋可以進一步挖掘文本的教學價值,進而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傳統文化專題閱讀的意識,為進行研討打好基礎。
再比如在復習“文言文虛詞”這一板塊時,筆者設計的反饋練習包括以下幾個板塊的內容。
同上,本練習的設計目的,也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完成相對比較有針對性的板塊。而且難度設計有梯度,部分學生也能夠在夯實基礎的前提下,提高綜合運用的能力。 最后一個“自組題”的設計,針對“傳統文化專題研討”任務群,讓學生對文言虛詞的一些典型問題,進行自主梳理探究。
四、差異性反饋訓練的設計要點
通過例舉這兩份反饋練習,筆者旨在強調,教師在設計文言文反饋練習時,首先要有分層意識,即充分地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實際學習情況的個體差異性,在練習設計的過程中針對不同學能層次的學生設計相對應的題型。
其次,還要主動去調動學生的內在機制,從被動練習轉變為自主學習——明確問題,自我提升。多元智能理論指出,學習是高度個別化的工作,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心智組型,其學習方法也就不盡相同,有效的反饋練習應符合學生不同的需求。課堂教學是為了讓學生“知其然”,而反饋練習的目的則要讓學生自主地探尋知識的內在關聯,從而進一步做到“知其所以然”。活動體驗是知識獲得的最有效途徑,只有讓學生充分地加入到知識的探究過程中來,而不是簡單地要求學生將答案(知識點)進行機械的識記,其習得效果才能夠超過形式統一、目標單一的傳統鞏固練習。
最后,差異反饋的核心是評價的多元,通過這樣的練習,教師切實地為每一個學生的知識建構搭建一個成長的平臺,對學習開展的過程中,學生表現出的態度、完成度要有及時的、正面的反饋。
五、結語
根據“學情”設計反饋練習的理念應充分貫徹到反饋練習的設計中來,才能切實有效地達到教學的預期目標。對于教師而言,用一份統一評價體系的練習所得的數據來分析學生的學習效果是不充分的,更不能切實反映每一個學生的問題,也就無法開展相應的后續教學;對于學生而言,在分層反饋練習中,他不再只是被考查對象,在練習中有了一定自主權,通過練習判斷自身的學習現狀,主動獲取相應的幫助。一個分層的反饋練習,不失為搭建學生自主建構知識平臺的一個有效的手段。
參考文獻
[1]李秉德.教育科學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高慎英,劉良華.有效教學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
[3]鮑里奇.有效教學方法[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4]汪鳳炎,燕良軾.教育心理學新編[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