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名著閱讀題是近六年南寧市中考語文命題的一個難點。無論是平時階段性測試,還是九年級模擬考,學生這道題目正確率和均分都不是很高。因此本文以南寧市近六年語文中考真題中名著閱讀的選擇題為切入點,通過分析、歸納名著閱讀試題的命題特點,從信息技術的角度挖掘學生的痛點,然后借助互聯網進行大數據和名著閱讀教學的有效融合。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名著閱讀;大數據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19-0136-02
【本文著錄格式】王燕.基于大數據的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方法的探究——以《西游記》為例探究信息技術與傳統課堂的有效融合[J].課外語文,2020,19(19):136-137.
前言
初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初中學生基本已經具備獨立的思想行為方式,在初中語文學科中,閱讀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名著閱讀。但是,由于名著的篇幅長、文字含義較深、故事情節曲折復雜,對于中學生而言,名著閱讀理解難度較大,尤其在考試中,名著閱讀失分比較嚴重,因此,本文就以《西游記》為例探究信息技術與傳統課堂的有效融合,探討在大數據背景下對名著閱讀教學的影響。
一、試題概況
梳理2014至2019年南寧市中考語文試卷可以發現,無論是本市自主命題,還是廣西北部灣四市統考卷,文學名著試題的考查角度都呈現紛繁多變的趨勢。通過對近六年中考語文試卷分析發現,下面5個考點出現頻率較高。
高頻考點 主要考查內容
作家作品 作家的姓名、國別、年代、代表作及評價,以及作品的題材類別、文章結構、藝術特色和作品地位等。
人物形象 作品名著中人物的稱呼、性格特征(精神品質)、主角心路歷程,以及與其他人物之間的關聯、比較等。
故事情節 作品名著情節的歸納梳理、表述判斷等,多與“人物形象”考點聯合考查。
內容理解 名著中人物特征關系,事情前因后果,作者情感態度等,既涉及全書內容的梳理推斷,也會有對文章部分情節內容的理解判斷。
寫法分析 名著中寫作手法的品析,作者寫作意圖的評價等。
從考查篇目看,覆蓋較為全面,但主要集中在《水滸傳》《西游記》《格列佛游記》《駱駝祥子》這四部作品;從考查形式看,近六年名著閱讀考查形式多以一道選擇題目考查多部作品為主,但也不排除只考查一部作品(如2019年、2016年),要求學生不僅僅對作品有粗略的了解,還要有深入閱讀作品的能力;從考查能力看,中考名著閱讀題要求學生具備三方面的能力,識記作品基本概況能力、理解人物情節能力、鑒賞評價作品能力。識記作品基本概況能力要求學生能夠清晰地分辨出文學作品的作者、年代、體裁,以及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等內容。理解人物情節能力要求學生能夠了解人物的基本特征、核心性格、經典故事,以及文學作品中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鑒賞評價作品能力則要求學生不僅對文學名著有基本的了解,而且對部分經典段落的情感主旨把握要到位,還要熟悉社會主流對作品中人物和事件正面的評價。
二、大數據探究錯因
針對近六年中考語文命題導向,利用問卷星,有針對性地擬定關于名著《西游記》3道選擇題,方便老師進一步摸清學生的錯因,抽樣四個班級(共275人)進行測試,檢測情況如下。
涉及《西游記》故事情節的選擇題,只有一半多的學生能夠選出正確的選項;涉及作品情節發展順序的選擇題,做對的同學不到50%;比較貼近南寧市語文中考命題的選擇題,雖然做對的同學超過了50%,但是情況仍然不是很樂觀,不是正確答案的D占比竟然有16.79%。采集到數據分析顯示:學生難點和痛點主要集中在紛繁復雜的情節順序和褒貶不一的作品評價上。
三、傳統名著教學如何與信息技術相融合
(一)制定閱讀計劃,降低閱讀難度
《西游記》一共有章節回目一百回,每周要求學生完成兩個回目的閱讀量,寒暑假每周增加到五個回目的閱讀。周末借助“班級優化大師”軟件,發布“打卡”任務。學生可以在每周閱讀完后拍圖上傳完成打卡,未簽到及打卡的同學,軟件會微信提醒家長通知孩子及時完成,并系統自動加分。一周后,會通過問卷星設置題目進行檢測,及時跟蹤和反饋,有效檢查和督促學生完成閱讀,降低學生對閱讀名著《西游記》的畏難情緒。
(二)問卷星發布試題,梳理人物情節關系
學生閱讀完一定章節回目后,設計人物與情節的連線題,加強學生對《西游記》經典回目的記憶,形成連貫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三個月后,從剛開始做此類題目一半不到的比例到目前超過一半的同學選對連線題,充分證明了將《西游記》名著閱讀量細化,讓學生堅持打卡閱讀,并配合圖像排序題,加以鞏固,是可以幫助老師將傳統的課堂教學延展到課外的。
(三)設置問答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利用問卷星,定期設計兩道問答題,引導學生加深對《西游記》經典故事的理解,關注并賞析自己喜歡的重點情節或段落,初步形成對《西游記》的深層閱讀。七個月后,題目回答正確的占91.45%,回答不完全正確僅6.13%。有些同學對于《西游記》人物名字的思考不止步于簡單的回答,還通過查閱資料了解作者為何賦予孫悟空“心猿”稱號的來由,引導學生跳脫出書本的范疇,形成自身獨特思考。
(四)及時反饋學生情況,并進行一定的物質獎勵
將多媒體信息技術引向傳統的課堂教學,利用網絡信息大、傳播快、交互強等特點,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能夠完成學情的及時反饋,利用一切可能的契機調動學生參與互動的積極性,如問卷星上的紅包打賞功能,獎勵分數最高的前十名,以紅包的形式激勵答對的學生,提高學生積極性。
(五)線上和線下課堂深度融合,多形式展示和反饋學生閱讀情況
在結束《西游記》閱讀后,利用兩節課的時間,把繪圖工具帶上,在自己的畫紙上,以自己擅長的方式,開展《大“畫”西游》的繪畫比賽,畫出唐僧從長安出發后一路上遇到的妖怪和災難,要求學生畫出地點、遇到的妖怪,誰出面降服,所使用的兵器等。也可以采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呈現重要情節。最后選出畫得不錯的十四幅作品,放在問卷星上,讓學生進行投票,評選出最佳創意獎、最佳記錄者獎、最佳構圖獎。既鼓舞選上的人,也讓參與投票的人更清楚圖像記憶的方法。
(六)組織學生排練《西游記》經典回目
學生以自愿報名的形式,組成一個分工清晰的排練團體,選擇一個經典章節回目表演,學生改編時力求人物對話必須尊重原著,道具、服裝都由道具組同學負責。利用中午午休時間練習,并最終錄成微視頻。視頻上傳到問卷星,開啟《西游記“演義”》票選,選出一個優秀作品,頒獎。線下課堂,表演現場就評出最佳主角、最佳配角、最佳服裝設計等獎項。
四、取得成效
實驗對象選擇的條件是同樣年級,同一個老師教,不同的是來自兩個不同的班級(12班和15班),15班是一直只進行傳統課堂教學指導學生閱讀名著,12班是以信息技術和傳統課堂融合后,用新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名著閱讀。當兩個班級孩子閱讀名著到第八個月時,正值2018—2019下學期開學考,兩個班均分就出現明顯差異,12班名著選擇題以74.3%的優勢勝15班52.8%的得分率,由此取得階段性勝利。
在大數據如此精準便捷的時代,轉變教學思路,運用這些信息技術平臺,延伸傳統課堂教學,引導孩子在家有計劃、有效地進行名著閱讀,同時還能給孩子的閱讀情況進行一個數據的分析、檢測、研究、調整,豐富名著閱讀教學的方式和方法,事實證明,信息技術作為傳統課堂的延伸和補充,比單一的傳統課堂效果要更好。
參考文獻
[1]賈厚明.江蘇十三市中考名著閱讀測評分析[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9(Z2).
[2]張海津.互聯網+背景下的名著導讀教學實踐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7(42).
[3]張彪.依托互聯網,創設雙課堂:激發學習興趣,形成思維能力[J].教育與裝備研究,2017(1).
[4]寧雯娟.試論初中語文教學與大數據的結合策略[J].中華少年,2018(34).
[5]李彩霞.大數據時代中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新思維[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