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雪松
【摘要】隨著我國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也從曾經的“居者有其屋”升級為“居者優其屋”,如何打造宜居的生活環境,建設生態型居住區,進而建設生態城市是我們現階段城市發展的主要方向,本文主要從總體布局策略、生態環境策略和建筑設計策略三個方面闡述生態型居住區規劃設計。
【關鍵詞】生態;居住區;規劃設計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大量人口從農村向城市集聚,城市化水平的量雖然有所提高,但在質上還有待改進,短時間內大量人口的集聚,也帶了土地資源緊張、生態環境污染、居住環境惡化等諸多不利影響,如何提高人居環境成了人們重點關注的問題。城市生態型居住區作為居住區建設的重點內容,對于保護城市生態環境,營造高品質宜居環境,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可持續性發展目標有著重要意義。生態型居住區是指充分尊重自然、社會、經濟的客觀發展規律,以可持續發展作為指導思想,依靠現代科學技術,利用生態技術手段,在居住區規劃和設計過程中充分利用自然的力量,達到降低環境污染和資源消耗的目的,實現人、建筑、自然三者的和諧統一。
營造綠色生態的居住環境,需要立足于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兩大主題,通過相應的技術手段,如綠色建材的使用、雨水的收集利用、地熱能的利用等來實現“節水、節地、節能、節材”的目的。本文主要聚焦居住區規劃設計階段,如何將生態理念融入到居住區規劃設計中,從總體布局策略、生態環境策略和建筑設計策略三個方面進行解析。
1、總體布局策略
在古代風水學中,古人對于居所的選址布局不管是受地理位置的制約,還是傳統文化的精神意識的影響,都決定了建筑選址通過“負陰抱陽”所體現的方向和空間感,“背山面水向陽”是古代建筑的最佳選址,《管子度地篇》也記載了“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的建筑選址布局要點,這都說明古人認為自然環境中的陽光、空氣、水這些因素與建筑選址布局休戚相關。同樣,現代生態居住區的總體布局也離采光和通風因素。
適宜的光照對于人們的身體健康至關重要,在居住區規劃時需要確定合理的建筑朝向和建筑間距來保障足夠的日照時長,我國由于幅員遼闊,南北跨度大,不同建筑氣候區關于日照的要求不盡相同,必須結合各地的條件在保證居住建筑冬季的采光時長的基礎上,防止夏季的西曬。在整體建筑布局上,常常利用錯位布局、點條結合、成角度布置等手段在節約用地的原則下,改善居住區日照條件。同時還可以結合Ecotect生態軟件,對整個居住區的日照輻射進行模擬,結合分析結果,科學指導不同性質活動場地布置、不同習性植物種植以及不同功能建筑的布局等。
良好的自然通風對于改善居住區的熱舒適性和建筑能耗有著積極的影響,夏季居住區內部由于空調集中使用形成的小型熱島,使得人們不得不長時間使用空調改善熱舒適性,進而導致了空氣污染的集聚以及建筑能耗的增加;冬季由于建筑布局而形成狹管效應,導致了局部的強風對行人會造成一定的傷害。適宜的建筑布局可以解決夏季熱島效應和冬季的狹管效應,有效提升居住區內部的熱舒適性、降低建筑能耗。在總體布局規劃階段,可利用Fluent等流體力學軟件結合當地的氣象數據,對規劃居住區夏、冬兩季工況下的風環境進行模擬,并根據結果對建筑布局進行合理的優化調整。
2、生態環境策略
生態環境策略主要指利用海綿城市的理念,打造生態環境宜人的住區環境,海綿城市的核心思想即低沖擊影響開發,其策略的含義及措施如下:“滲”指能讓雨水滲透到地下,降低地面涇流系數,具體措施包括:在居住區內構建雨水花園、透水性鋪裝等工程,讓雨水能夠滲入地下,從而減少地面涇流;“滯”指延緩雨水排出的時間,降低對排水管網的沖擊,具體措施包括:利用生態草溝、下凹式綠地、調蓄池等設施滯水,延緩洪峰的出現;“蓄”指采取多種措施蓄水,具體措施包括:保護、恢復和改造居住區內原有的河湖水域、濕地并加以利用,建設雨水收集調蓄設施等,降低徑流峰值流量;“凈”是指將雨水凈化后備用,具體措施包括:開挖人工濕地,利用土壤、植物、微生物的協同作用凈化雨水,防止環境的再污染,獲得污水處理與資源化的最佳效益;“用”指合理利用雨水資源,具體措施包括:綠化澆灌、道路沖洗、景觀用水等,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排”指將多余的雨水通過地下管網排出。
3、建筑設計策略
建筑設計策略是指在居住區建筑設計時或既有建筑改、擴建時,根據當地的生態自然環境,運用生態學、建筑學的基本原理以及現代科技手段,合理的安排組織建筑物與其他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使建筑和環境能夠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生態建筑策略一般包括:節能建材的設計、建筑遮陽設計和建筑體形設計等內容,本文主要從建筑體形和建筑遮陽兩方面進行闡述。
建筑體形方面,一般建筑體形越復雜,圍護結構的散熱面多,體形系數就越大,建筑能耗也就越大。一般造型新穎的建筑往往都與綠色節能背道而馳。因此在進行生態居住區的建設設計時,需要對規劃區的地理氣候特征、周邊環境進行全方面的調研,并對建筑的體形系數、氣象指標及其他方面的因素進行綜合考量,在滿足建筑造型要求的基礎上,通過增加建筑物層數或加大建筑的長度減少建筑物的寬度等措施,盡量壓縮建筑的體形系數,體形系數控制在0.3以內,以達到建筑生態節能的效果。
建筑遮陽包括建筑內遮陽和建筑外遮陽,建筑內遮陽主要是通過百頁窗、簾布等建筑內部遮陽設施,建筑外遮陽分為綠化外遮陽、固定外遮陽和活動外遮陽三類。綠化外遮陽主要指建筑外立面的立體綠化和建筑屋頂的屋頂花園,通過立體綠化和屋頂花園,充分利用有效空間,打造居住區生態立體環境,不但可以提高居住區綠化率,拓展居住區綠化景觀功能,還具有節能環保、降噪隔熱的效果。據統計,采用立體綠化和屋頂花園的建筑可以利用綠植達到節能環保的效果。在夏季可以啟到隔熱的作用,室內溫度比室外可低2-4℃,在冬季,能起到保溫的作用,室內溫度比室外高1-3℃,空調能耗可降低40%左右[1]。
結語:
中國傳統的“師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表達了人要向自然學習、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愿。生態居住區的規劃理念其實就是一種“返璞歸真”,運用生態學、建筑學的原理,再結合現代的科學技術手段,從多方面運用自然生態的策略,塑出高品質的居住生態環境,為人類營造可持續發展的美好未來[2]。
參考文獻:
[1]葛立堂.城市生態型居住區規劃設計[J].建筑設計,2018(15):27-29.
[2]趙瑞峰,馮敏,劉書強.生態型居住區規劃設計[J].生態文明視角下的城鄉規劃-2008年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