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向宇
實習生崔洋剛剛為自己的研究生生涯和實習生涯畫上了句號。與往屆畢業生不同,由于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她這一屆的畢業生都是在網上進行論文答辯。隔著屏幕準備著畢業,甚至沒有和老師們來一個深情的擁抱以作告別;更讓她難受的是,各大高校為了防控疫情,連最后的畢業典禮都取消了。崔洋覺得,自己讀了個“假研究生”。在沒有任何儀式的畢業后,從學生一下變成了真正的職場人,雖然與新公司簽訂了就業協議,但她的心理還需時間復原。等待她的,將是職場中的一個個挑戰。
人們在生活和工作中難免會遇到人生低谷:斷貸、生病、被裁、減薪……有的人就此消迷、陷入焦慮或永遠無法重新振作。但也有人轉危為機,比如因被裁而發現職業的“又一村”,因與上司不合憤然離職而加入了一個更適合自己的團隊。這種職業的轉身是基于一種強大的力量——復原力。復原力(Resiliency)是指個體面對逆境、創傷、悲劇、威脅或其他重大壓力的良好適應過程,也就是對困難經歷的反彈能力。它的基本特征有三點:接受并戰勝現實的能力;在危機時刻尋找生活的真諦的能力;隨機應變想出解決辦法的能力。
正如電影《貧民富翁》中的主角賈馬爾。賈馬爾所經歷的重大創傷事件俯拾皆是,那么多悲慘事件組成的人生,如果放在一些人的身上,僅僅一件就足以崩潰,可在賈馬爾那兒,他最常憶起的卻是一個無比美好的畫面:陽光下、月臺上,身著鵝黃色裙衫的女孩兒卡提姆仰臉微笑地注視著他,那樣的明媚而燦爛,那樣的滿懷信心和憧憬。這就是賈馬爾最與眾不同的地方,不論遇到什么樣的不幸和挫折,他心中的希望始終如信念一般堅定。
面對困境,我們需要有清醒的客觀的認知。企業作為社會的重要組織,更需有強大的復原力。在危機面前,不要寄希望于他人,而是要由外而內,積極尋找自救之方。從組織架構到員工心理激勵,在自我救贖的道路上,找尋企業的意義和價值,也讓自身在變故中得到成長。
復原力是一種本能反應,一種正視和了解世界的方式,它深深地存在于我們的大腦和精神中。復原力強的人能頑強面對現實,在困難中看到生活的意義,而不是絕望地哭喊;他們還能在其他人無法做到時,利用已有條件化解困難。這就是復原力的本質。本期專題策劃——如何擁有復原力,探尋企業在此次疫情中,是如何接受并戰勝現實,最終找出解決問題之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