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理論是權變理論的一種,由多倫多大學的組織行為學教授羅伯特·豪斯提出,目前已成為最受人們關注的領導觀點之一。
“目標—途徑”理論立足于部下,而不是立足于領導者。在豪斯眼里,領導者的基本任務就是發揮部下的作用,而要發揮部下的作用,就得幫助部下設定目標,把握目標的價值,支持并幫助部下實現目標。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提高部下的能力,使部下得到滿足。
這樣就形成了這一理論的兩個基本原理:一是領導方式必須是部下樂于接受的方式,只有能夠給部下帶來利益和滿足的方式,才能使他們樂于接受;二是領導方式必須具有激勵性。也就是說,領導者要能夠指明部下的工作方向,還要幫助部下排除實現目標的障礙,使其能夠順利達到目標。
豪斯將領導人的職能概括為六個方面:一是喚起員工對成果的需要和期望;二是對完成工作目標的員工增加報酬,兌現承諾;三是通過教育、培訓、指導,提高員工實現目標的能力;四是幫助員工尋找達成目標的路徑;五是排除員工前進路徑上的障礙;六是增加員工獲得個人滿足感的機會,而這種滿足又以工作績效為基礎。
要實現這種以部下為核心的領導活動,必須考慮具體情況。現實中,不同企業、不同崗位的工作任務不同,組織的權力系統不同,基層的工作群體不同。如果是明確清晰的工作任務,有效得力的權力系統,友好合作的工作群體,那么強化控制明顯屬于多事,還會傷害員工的滿足感;而如果情況相反,放松管制就會出現偏差,同樣會招來員工的抱怨。單純以工作任務而論,如果完成任務不能使員工得到滿足,那么領導人越加強規章制度,越施加任務壓力,員工的反感就越大。所以,“目標—途徑”理論強調,領導方式要有權變性。
沒有人喜歡接受負面反饋。但是,如果不告訴某人他沒有達到期望,問題就會持續存在,而且會在以后造成信任和績效危機。所以,管理者要及時處理,以SPIN模型引導員工找到前進的方向。
SPIN代表的是情況和細節(Situation and specifics)、個人影響
(Personal Influence)、洞察和詢問(Insight and inquiry),以及下一步計劃(Next steps),是用于給予負面反饋的一個簡單而經典的框架。
*情況和細節。在正確的情況下給予反饋。當人們看起來很平靜的時候,這件事在腦海里就會被記住。不要在人們生氣、緊張、心煩意亂或非常忙碌的時候給予反饋。當你給出反饋時,要明確目的、環境和事件。
*個人影響。不要去評判對方,說出他的行為給你什么樣的感覺即可,感覺是無可辯駁的。例如,“當財務官告訴我,你做的預算中有錯誤時,我覺得非常尷尬”,而非“你連基本的算數都不會”。
*洞察和詢問。問一些問題,看看他是否真正了解自己存在的問題,幫助他們探索和評估可選方案,并找到前進的方向。不要直接告訴他們,讓他們自己去摸索。
*下一步行動。雙方就接下來做什么達成一致。這就需要有一個積極的前進方向。管理者要思考可選方案和計劃,但最好讓被反饋者自己找出可選方案和前進的方向。他可能會想出更好的解決方案。讓他總結下一步的行動計劃。這是檢驗對方是否理解的最好的方法。然后以書面形式跟進,確認反饋是否真正得到了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