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型冠狀病毒的肆虐,不僅給我國乃至全球多個國家民眾的生命安全帶來了極大危害,而且為了有效防控疫情,我國在經濟發展、社會運行等方面也付出了驚人的代價。這個教訓,不可謂不慘痛。
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吃了這么個大虧,痛定思痛,反思與改進應該從全方位、全系統、多層面來進行。就職業教育和職業院校而言,我們應該重點在哪些方面“補課”呢?
有人提出,要關注生命教育?!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在戰略主題中提出“重視生命教育”,2016年發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健康生活”是六大核心素養之一,并明確了包括“珍愛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三個要點。然而現在我國學生輕忽生命、殘害生命的現象層出不窮,消極生活、遮蔽生命的事件日益增多,生命困惑、生命障礙的問題比比皆是,安全意識、健康習慣、求生技能普遍缺乏……這些問題如何認知、如何應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如何和諧相處,都是擺在職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有人提出,要加強應急安全職業教育。國家應急管理部培訓中心主任張驎表示,今年全國范圍內安全監管、安全服務、安全技術應用人才缺口達43萬人。我國應急與安全管理領域存在專業人才少、結構不合理、引進招錄難、人才供給不足、工學矛盾突出等問題。實際情況卻是三“少”:職業教育應急管理類專業數量少、開設有應急管理類專業的院校數量少、學習應急管理類專業的學生數量少。湖南安全技術職業學院院長郭超認為,未來從應急安全的廣域性與實踐性特征以及發展型、復合型、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需求出發,從技術技能人才的服務領域來區分,應從生產安全、建設安全、公共安全、安全裝備、防災減災五個維度系統構建應急安全的專業體系。
還有人提出,要進行“健康覺醒”的教育變革。目前學校教育并沒有把傳染病疫情預防、應急知識、防控知識和能力系統地納入課程體系中。表現在個體層面,則反映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似是而非的健康知識、模糊的健康行為與未必科學的健康思維方式,導致青少年無法形成對健康知識、健康行為與生命動力的正確認識和有效行動?,F代社會日益成為一個多維度的風險社會,教育承擔著幫助學生形成風險意識,傳授應對風險的知識和能力的任務,具有切實保障學生和教師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促進學校、家庭、社區形成教育共同體以應對高風險的現實意義與社會價值,更蘊含著為社會培養具有公共安全意識和能力、能夠應對突發疫情和公共風險的合格公民的未來使命。與發達國家相比,目前我國既缺少國家層面應對風險的統一教育行動計劃,又缺少學校層面具有較強操作性的防控措施和應急預案,亟須發動一場健康覺醒的教育變革。學生有了對自身身體與健康狀態進行清晰感受和判斷,把握自身身體、健康、生命品質的能力,就可以推進對健康知識、健康行為與生命動力的正確認識和有效行動。
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逆行者們身上體現的勇于擔當、無私無畏的精神,志愿者、愛心人士體現的守望相助、雪中送炭的精神,在疫區奮力建設、在需要的生產崗位敬業盡責的一線勞動者體現的職業素養,外國援助物資時體現的人道主義精神和人文修養,乃至廣大民眾好好宅家、服從管理體現的公民義務和社會素養,等等,感人淚下者有之,催人奮進者有之,發人深省者有之,都是我們開展素質教育時的好題材、好內容。疫情之后,我們最應該補上什么課?我們又應該如何補上這些課?
(根據微信公眾號“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中國青年報》的相關報道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