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琴
摘 要:采用野外調查和查閱文獻相結合的方法,對三門峽黃河濕地野生植物資源進行實地調查,掌握黃河濕地內野生植物資源的種類、數量、生長情況和群落組成等,在調查的基礎上對濕地野生植物資源的物種種類、群落組成和植物景觀多樣性進行分析,為今后黃河濕地野生植物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提供理論依據,為周邊濕地乃至全國濕地的野生植物資源研究和合理開發提供參考。
關鍵詞:黃河濕地;野生植物資源;調查;三門峽
中圖分類號 Q948.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12-0055-03
三門峽黃河濕地位于晉、陜、豫3省交界處,處于黃河中游,東西縱貫205km,總面積達2.85×104hm2,涉及到陜縣、靈寶、澠池、湖濱區4個縣(市)區,處于我國東部平原與西部山地丘陵、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既有廣闊的灘涂,又有峽谷地貌和寬闊的庫區水面,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三門峽黃河濕地不僅具備河流濕地的特征,還具有沼澤濕地和庫塘濕地的特征,野生植物資源非常豐富,在黃河濕地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是白天鵝等鳥類遷徙的重要停歇地和覓食地。
1 三門峽黃河濕地自然概況
1.1 地形地貌 三門峽黃河濕地自東向西呈現出不同的地貌特征。三門峽大壩以西至靈寶以東的黃河南岸呈現出典型的黃土臺地地貌, 海拔高度為350~430m。三門峽大壩以東呈現出低山地貌的特征, 海拔高度400~800m, 中間有一部分黃土高地,黃河穿行于熊耳山和崤山之間。
1.2 氣候條件 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適宜多種植物生長。年均氣溫13.8℃,年均日照時數2261.7h,平均日照率56%,年均降水量600~700mm。
1.3 土壤 土壤類型為潮土、褐土、風沙土、鹽堿土。潮土主要分布在保護區內的灘地和一級階地,褐土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區,鹽堿土和砂土呈現零星分布的特征。
2 研究方法
2.1 資料收集 收集三門峽黃河濕地的地形圖、植被圖、地理位置、自然狀況等資料,查閱和收集三門峽黃河濕地的植物調查文獻資料。
2.2 實地調查 采用線路調查和樣地調查相結合,分別對三門峽黃河濕地內不同區域的野生植物資源、珍稀瀕危植物等進行實地調查,制作并填寫野外植物資源專題調查表。調查區域包括黃河濕地公園、天鵝湖濕地公園、湖濱區王官、三門峽大壩和陜縣官莊,樣方大小采用草本lm×1m、喬木20m×20m,分不同水位梯度、不同植被類型、不同季節進行詳細分類調查,并記錄樣方內各物種的主要形態特征和生態習性,如密度、高度、頻度、生長狀況和生長環境條件等指標。
2.3 比較分析與歸納演繹 結合收集到的相關資料和三門峽黃河濕地的自然環境條件,對野生植物資源多樣性的調查結果進行比較分析,通過歸納和演繹等方法對三門峽黃河濕地野生植物資源的物種組成、群落組成和群落特征進行分析歸納。
3 結果與分析
3.1 濕地植物種類組成 2016—2019年對三門峽黃河濕地野生植物資源進行實地調查,結果表明,三門峽黃河濕地有維管束植物80科285屬598種、浮游植物37科71屬124種。維管束植物中包括草本植物560種和木本植物38種、陸生植物557種和水生植物41種。優勢種陸生植物有豆類、菊類、薔薇植物、莎草和藜類等,優勢種水生植物主要有水燭、蘆葦、浮萍、狐尾藻和苦草等。黃河濕地內還包含一些中國特有植物,如蘭考桐、荷花柳等,屬于黃河流域的特有物種。
3.2 濕地植被群落類型
3.2.1 水生植被群落 根據水生植物的形態特征和生態習性可分為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4類。
(1)挺水植物群落。蘆葦群落:三門峽黃河濕地分布最廣、面積最大的植物群落類型,常形成單優勢種群落,有時與水燭混生,下層常伴生眼子菜和一定量的大茨藻、小茨藻等植物。水燭群落:高約2m,終年處于水中,水深1m左右,有時與蘆葦混生,生長良好。此群落為水禽棲息、魚類產卵繁殖的重要場所。蓮群落:人工栽培的水生植物群落,多分布在池塘、水坑或沼澤地中。蓮為多年生根狀莖繁殖植物,其葉、花梗挺出水面,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美譽。伴生植物有野慈姑,水面漂浮有浮萍,下層有零散生長的黑藻、狐尾藻等沉水植物。
(2)浮水植物群落。優勢種眼子菜為多年生浮水植物,群落分布于黃河兩岸淺水處,其根狀匍匐莖固著于泥面,伴生植物有金魚藻、狐尾藻和黑藻等,散生植物有慈姑、稗草等。
(3)漂浮植物群落。保護區內只有浮萍、紫背浮萍群落,分布于池塘、河灣積水坑,因其個體微小,不適于大水面、多風浪的環境,大面積水面不見生長。
(4)沉水植物群落。黑藻群落:黑藻根狀莖細長,橫臥于淤泥中,枝葉繁茂,多分布在黃河兩岸的水域中,覆蓋度達90%,伴生植物有線葉眼子菜、狐尾藻、金魚藻和苦草等。狐尾草群落:廣泛分布于池塘、沼澤地水坑和河岸淺水池,其營養體沉于水中,花梗挺出水面,便于傳粉受精、繁衍后代,伴生植物有金魚藻、黑藻、小茨藻和線葉眼子菜等。線葉眼子菜群落:線葉眼子菜密集生長,呈片狀,伴生植物有黑藻、眼子菜、大茨藻和小茨藻等。此外,還有金魚藻群落、貍藻群落,分布面積較小,多呈零散塊狀生長于靜水池塘和湖岸淺水域中。
3.2.2 沙生植被群落 沙生植被主要指生長在沙丘上和沙荒地的植物群落。沙地是由黃河廢河床泛濫沉積物母質發育而成,一般結構疏松,透水性強,保水保肥力差,有機質貧乏,自然生長的植被稀疏,通常只生長一些抗風蝕、耐沙壓、耐干旱瘠薄的沙生植物,主要有以下群落類型:
小葉楊、達烏里胡枝子群落:該群落為人工林,喬木層樹種為耐干旱、喜光的速生樹種小葉楊,其下散生矮小灌木達烏里胡枝子,草本植物主要有白茅、狗尾草和灰綠藜等。優勢種小葉楊生長旺盛,有很好的防風固沙作用。
刺槐純林群落:為人工栽培群落,喬木層由刺槐組成,結構簡單,間或有棠梨、旱柳零星生長,覆蓋度60%左右。林下灌木稀疏,僅有酸棗、杠柳等散生,草本植物以白茅為主,還有狗牙根、狗尾草、馬唐草和米口袋等,林緣常見有藜、地梢瓜、沙蓬和畫眉草等散生。刺槐屬淺根性樹種,側根發達,萌生力強,常萌生較多的幼樹,是該地區良好的防風固沙林。
白茅群落:該群落多分布于沙荒平緩地,其根系發達,相互交織成網,常萌生成小面積的單優勢種群落。結構簡單,覆蓋度50%~60%,伴生有狗牙根、畫眉草、雀麥、莎草和雞眼草等,常在沙丘間洼地、平沙地生長,土壤水分條件較好,適于植樹造林。
3.2.3 鹽生植被群落 鹽生植被多分布在沿黃河兩岸的背洼地以及潮濕低洼地,是一類具有適鹽、耐鹽、抗鹽特性的植物群落,主要有以下群落類型:
檉柳群落:分布于背河洼地,由既耐澇又耐干旱的喜鹽樹種——檉柳組成的群落,多為人工栽培,成叢生長,多生長在潮濕的鹽漬地,覆蓋度達60%,伴生植物有豬毛菜、白茅、鐵莧菜、羅布麻和莎草等。
西伯利亞蓼群落:分布于沿黃河兩側背河洼地、低濕鹽漬地。優勢種為西伯利亞蓼,當地稱“兔酸”,植株高10~20cm,常匍匐于地面生長,具有肥厚的肉質葉,耐鹽性特強。常見的伴生植物有堿茅、鹽地堿蓬、蘆葦和灰綠藜等。
鹽地堿蓬群落:在黃河濕地背河洼地有小面積分布,外貌呈紫紅色和綠色鑲嵌,覆蓋度可達70%。鹽地堿蓬為1年生草本植物,莖葉肉質化,耐強鹽堿,在土壤鹽分很高、其他植物不能生長時,鹽地堿蓬可成為單優勢種群落。伴生植物較少,有堿蓬、隱花草、羅布麻等。
3.2.4 防護林和果木林植被群落 防護林是分布于沿黃河大堤一帶的固堤護岸林,為人工栽培林木,主要有旱柳林群落和簸箕柳灌叢群落。
旱柳林群落主要分布于沿河兩岸或低洼潮濕地域。旱柳生長迅速,萌發力強,一般由扦插營造,樹冠較大,15~20年生林木,高8~10m,胸徑25~30cm,伴生樹種有零星楝樹、臭椿、榆樹等。林下幾乎沒有灌木,常見的草本植物有狗牙根、狗尾草、莎草、蒿類。旱柳根系發達,可在潮濕積水地域生長,是一種優良的固堤護岸植物。
簸箕柳灌叢群落廣泛分布于黃河兩岸潮濕地和背河洼地。簸箕柳萌發力強,枝條柔韌,生長旺盛,由于每年采割枝條,致使群落呈叢狀,外貌不整齊。林層高2m,覆蓋度40%~50%,伴生植物有棠梨、構樹等,草本植物主要有蘆葦、莎草、狗牙根等。簸箕柳在當地常作護岸林樹種,其枝條可供編制。
果木林群落在保護區邊緣及外圍村莊附近常見栽培,是當地重要的經濟林木,主要有蘋果園、梨園、桃園、葡萄園、棗樹林等。
3.3 濕地野生植物資源分類 據調查整理,三門峽黃河濕地具有經濟價值的植物種類100余種。從用途來分析,濕地植物可歸納為以下9類:
3.3.1 用材資源 區域內大面積成片的保護林幾乎沒有,只有小片森林或零星栽植。據統計,濕地內各類用材樹種有30余種,其中,側柏、楊樹、榆樹、泡桐、刺槐是區內的優勢資源。
3.3.2 纖維資源 三門峽黃河濕地內纖維植物資源較多,主要集中在桑科、豆科、禾本科、瑞香科和蕁麻科等。構樹、桑、蓖麻、瑞香等植物的纖維組織非常發達,是很好的紡織、造紙工業原料。簸箕柳、筐柳、黃荊、紫穗槐、白蠟、蒲草、龍須草是良好的編制農具和日常生活用品的纖維原料。
3.3.3 園林綠化觀賞資源 主要指用于園林綠化、供人們觀賞的植物資源,如狗牙根是綠化地面和護坡的重要植物;重陽木、白蠟、楸樹、銀杏樹冠高大,樹形優美,多用于園林綠地種植;山楂、李、杏、桃、石榴是重要的園林觀果樹種和經濟植物;銀杏、水杉、臭椿、香椿秋季葉色變黃,是園林綠化中重要的秋季觀葉植物;蓮、睡蓮、香蒲、水燭等水生植物既可美化水面、裝飾環境,又可凈化水質;馬蘭、野菊、酢漿草、牛筋草、鴨趾草等在園林花境植物配置中具有重要觀賞價值;紫薇、石榴是園林中重要的夏季觀花樹種。
3.3.4 食用植物資源 榆樹的果實榆錢、構樹的花構穗、味道鮮美的柳芽、苜蓿、香椿芽、刺槐花、薺菜等,都可作為蔬菜食用。天然有機蔬菜如蓮藕、水芹、蘆筍、芡實等在市場上非常熱銷。蓮藕、芡實不僅含有蛋白質、糖類,還含有人體所需的礦質元素和多種氨基酸。
3.3.5 飼料植物資源 飼料植物種類繁多,資源儲藏量大,其中以禾本科和豆科較多,是牛、羊、豬、兔等食草動物的良好飼料。莧菜、馬齒莧、藜、鹽膚木、野芝麻、滿江紅以及十字花科的植物可作為喂豬、養兔的飼料,桑、蓖麻等植物的葉是不同蠶種的飼料。
3.3.6 香料植物資源 香料又名芳香油,是芳香植物組織中揮發性成分的總稱,用于香皂、化妝品及調味品等,這些植物體內、花、果實或根莖內含有芳香氣味的揮發性物質。如香附子,其根中含0.5%~2.0%芳香油,為高級煙用香精;野薄荷莖葉中含0.8%~1.0%芳香油,主要用于提取薄荷腦;黃花蒿、茵陳蒿、艾蒿、青蒿莖葉含0.2%~0.27%芳香油,用于配制各種香水、香精;莎草根莖含1.0%芳香油,用于制作木蘭香型及玫瑰麝香型香精。
3.3.7 油脂植物資源 油脂是植物果實或種子里貯藏的一種常見的高能量物質。蒼耳、楝樹種仁含油量42%,是制作肥皂和提制亞油酸的原料。婆娘蒿種子含油量達35%,可作為提制亞麻油酸和亞油酸的原料。紫蘇種子含油35%,可作食用油和亞麻油酸的原料。香椿、榆樹、構樹、桑、桃、杏樹等種子含油20%~40%,均可制作肥皂和其他工業用油原料。
3.3.8 藥用植物資源 通過調查三門峽黃河濕地植物資源,發現濕地內的藥用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各種藥用植物達200余種。其中刺兒菜、土三七是涼血、止血中草藥,馬蘭、旋復花是止咳、化痰、平喘的中草藥,益母草有活血化瘀作用,白茅、車前草、過路黃是清熱利尿藥,夏枯草、馬齒莧為清熱解毒藥物資源。
3.3.9 有毒植物資源 了解有毒植物可以避免誤采誤食事故發生,同時還可利用植物對昆蟲的毒殺作用制作土農藥進行農、果、林蔬菜等害蟲的防治。區域內對人類有毒的植物有蒼耳、天南星,對牲畜有毒的植物有問荊、苦豆子、野百合、酸模、蒼耳、天南星等,可用作土農藥的有土荊芥、苦木、杠柳等。
4 結語
三門峽黃河濕地豐富的植物資源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寶貴財富,如何在保護和發展的前提下合理開發利用,造福人類,是目前面臨的一項緊迫而又重要的任務。因此,深入研究不同野生植物的潛在利用價值,結合保護區植物特點,開展合理的多種經營,不僅能健全和提高濕地生態系統的功能,而且有利于增強保護區的經濟活力。
參考文獻
[1]趙鵬旭,李若凝,張亞兵,等.三門峽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SWOT分析與開發對策[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12,32(12):203-207.
[2]張玉君.三門峽黃河濕地植物和鳥類資源現狀與保護[J].河北農業科學,2009,13(2):71-72.
[3]葛宏杰,張峰.汾河中下游濕地植被物種多樣性研究[J].西部林業科學,2008,37(2):29-33.
[4]常中芳.黃河中游濕地生物多樣性及保護對策[J].山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9(3):321-325.
[5]嚴承高,張明祥.中國濕地植被及其保護對策[J].濕地科學,2005,3(3):210-215.
[6]郭振宇,張圣敏.河南黃河濕地的現狀與保護對策[J].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3):17-19.
[7]河南省林業廳野生動植物保護處.河南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集[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1.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