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晨晨
摘? ? 要: 魯南地區的伏里土陶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文化價值風貌。伏里土陶的原發性、傳承性、區域性的文化特征,能夠幫助公眾深刻理解區域民間藝術本體語言,進一步探析伏里土陶傳承面臨原生態特質的缺失,傳承群體隊伍減少,受眾群體認同感偏低,資金短缺,傳播模式單一等問題,并從社會層面、教育體制層面、傳播層面提出伏里土陶有效的傳承策略,促使伏里土陶的傳承發展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命力。
關鍵詞: 民間美術? ? 伏里土陶? ? 困境? ? 傳承
中國的民間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保護與傳承民間文化仍然是人們對新時代文化發展亙古不變關注的話題。我們對民族性文化和物化成果的保護,固然可以通過博物館文本記錄和民間美術原生圖示的形態挽救等多種方式進行,但對中國民族文化的拯救,傳承則是最根本的方式[1](6)。魯南地區的伏里土陶藝術在傳統豐富的文化土壤中孕育,蘊含著豐厚的藝術積淀與濃厚的真實情感,通過當地政府、文化部門和民間藝人的努力,伏里土陶的傳承與發展得到了一定的關注與重視。但是整體發展趨勢因現實問題的制約,如何對區域性民間美術進行活態傳承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伏里土陶的發展困境分析
2009年,伏里土陶被列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區域民間美術的發展又重現了生機。目前伏里土陶根據用途可分為祭祀、賞玩、生活用品三大類,近100多個品種,但目前能再生產的只有30余種[2]。伏里土陶是魯南地區寶貴的文化資源,更是齊魯文化的縮影。對于研究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具有很好的借鑒作用。為更好地推進棗莊本土民間藝術的發展,發揮棗莊“非遺”特色,留住祖輩相傳的寶貴技藝,當地政府及文化教育部門對“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公眾對“非遺”的認知及關注度,但文化保護和傳承力量仍略顯單薄。究其原因,主要如下:
(一)原生態特質的缺失。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科技及文明漸漸改變了原生態的文化形態,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原生態特質的缺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章建剛曾發表如下評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也有追求現代生活的權利,要求他們降低生活水平以保護傳統技藝,不現實也不公平。”[3]可見,將原生態韻味的民間美術直接融入現代生活有一定難度。作為山東省境內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的伏里土陶藝術,是在棗莊地區長期孕育發展起來的,若想真正領悟其傳統的精髓,傳承其荒誕不經的原生態特質,需要人們真正扎根這片土地,認真研究與琢磨。
(二)傳承群體隊伍減少。
隨著時代的變遷,老一輩的傳承群體漸漸退出歷史舞臺,由于伏里土陶價格較低,利潤薄,從事這個職業的人越來越少,年輕一代不愿繼續從事傳統技藝的工作。在清朝末年,伏里土陶一度興盛,涌現出了劉三、張太昌、甘家生、家爭嫂、于志江、甘志恩等著名工匠。當時的家爭嫂是遠近聞名的制陶女藝人,在陶藝的傳承上她對前來討教的人熱情傳授,毫不保留[4]。目前,伏里土陶主要有甘致有、甘延軍等人在堅持制作。伏里土陶傳承群體越來越少的現狀令人擔憂。
(三)受眾群體認同感偏低。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通過對各種文化傳統的保護、傳承和創新,形成各個文化群體的自我認同[4](57-59)。民間美術的發展難以達到社會的廣泛認同,舊時人們多以制陶為生,買賣的祭祀用品、生活用品及賞玩類制品形式多樣、十分豐富。如紀念黃帝的牛頭哨,源于漢代的三足烏鳥哨等,是一種頗受兒童喜歡的玩具[5](117)。但隨著高科技電子產品的普及,人們的精神生活愈加豐富,各種生活用品琳瑯滿目,玩具越發有設計感與創新性。公眾的審美情趣漸漸發生了改變,以往的工藝越來越淡化,土陶的生存環境越來越艱難。時髦的生活器具品及賞玩類工藝產品形式普遍獲得人們的認可和關注,使伏里土陶這一民間藝術逐漸淡出公眾的視野。
(四)資金短缺,設備相對落后。
為了傳承伏里土陶甘致有先后賣掉自家的兩處宅基,二十余年如一日,盡管目前棗莊市相關政府及文化部門有專門撥款用于伏里土陶的研究,但甘致有等人還是因資金短缺而研究受阻缺少資金[6],意味著工藝設備無能力采購,目前伏里村僅存有兩個破舊的陶窯。
(五)傳播模式單一。
伏里土陶最初產生于以家庭為生產單位的生產活動中,在社會民俗活動中有所展現,但區域性較強,以人際傳播為主要傳播方式,傳播渠道相對單一。近幾年,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備受政府及文化部門的關注,伏里土陶文化在大眾傳播及新媒體傳播模式中也有所涉及,但宣傳力度仍然不夠廣泛,致使伏里土陶傳承發展的空間能力有所欠缺,導致知名度不高。
二、伏里土陶的活態傳承的策略
(一)社會層面。
1.拓展民間文化受眾,提升民族文化的自覺性。
高度的文化自覺性是拓展民間文化受眾的基礎,是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前提。伏里土陶的傳承發展中,當地政府及文化部門非常重視,但還沒有形成全社會的聯動作用。在政策法規的指導下,需要加大對伏里土陶的保護宣傳力度,抓住地域民間文化開發資源,增強人民群眾對民間美術的客觀認識,提升公眾對民族文化的高度自覺性,從而完善民間美術發展和保護的機制,為區域文化的發展做出貢獻。
2.豐富民俗與社會活動,賦予伏里土陶深刻的區域文化內涵。
每一種民間美術的產生與發展,都會受到地緣因素、人文因素等條件的制約。民間美術的繼承發展融入民俗活動之中,民俗與社會活動無形之中反映了區域文化的性格。首先,伏里土陶及區域民間美術可以在民俗活動中得以展示,民俗活動的藝術形式的多樣性促進了區域文化資源的有效開發,形成了有效的良性循環傳播模式。其次,政府文化部門投入資金,多組織關于民間美術的比賽活動,將鮮明的地域性與鄉土情懷的各種藝術形式真正融入普通公眾的生活中,實現區域民間美術的活態傳承與發展。
3.加大文化產業的投入,注重衍生品的開發與傳播。
在創新型的伏里土陶中有擊鼓娃娃,有大戰獅、大蟾蜍,有魯迅像等制品。這些制品用夸張的手法呈現出一種拙中見美、拙中見智的陶器作品,是民間工藝品為迎合市場趣味而作的創新。伏里土陶可以選擇現有的產品,將民間美術造型與時尚設計相融合,制作具有區域特色的包裝袋、帆布袋、書簽、明信片等,使傳播受眾多元化,傳播主體思維活躍化,從而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發展。實現文化市場藝術的多元化,提高區域文化的實力和競爭力。
(二)教育體制層面。
1.加強高校藝術教育課程校本化的建設,助推民間文化的傳承發展。
2019年4月,教育部下發《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提出,學校美育是培根鑄魂的工作,普通高校要強化面向全體學生的普及藝術教育,為基礎教育培養高素質專業化創新性美育教師[7]。針對伏里土陶藝術后繼乏人現狀,高校藝術教育中融入民間美術普及知識教育,學生主動參與民間美術的學習,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培養傳播受眾。在學習與傳承創新研發過程中,尋求土陶藝術中的造型及紋樣,激發設計靈感,將民間古老的工藝融入現代設計之中。以藝術課程學分制為激勵政策,通過“產學研融合”模式實現傳統文化與新時代文明的有機結合,探索伏里土陶在高校校園的傳承保護模式,助力鄉村振興。
2、融入中小學實踐課堂,推動美育內涵的提升。
通過“館校結合”方式使中小學學生更深入了解民間文化。邀請傳承人進校園介紹伏里土陶的“技藝與記憶”。挖掘本土民間藝術資源的文化生態本質,豐富學生知識結構,不能僅停留在了解掌握民間美術理論知識的層面,更需要將伏里土陶傳承技藝真正融入中小學實踐課堂之中,使學生真正體驗民間工藝智慧的結晶,推動美育內涵的提升。通過階段性學習,重點選拔與培養感興趣的學生與其他中小學進行交流學習。民間美術的文化熏陶從年輕一代抓起,培養未來受眾群體,有益于民間美術的活態傳承與發展。
(三)新媒體傳播層面。
1.鼓勵多元化傳播模式傳承,激發公眾主體的參與意識。
充分發揮官方政府與民間公眾共同傳播、以往的文字傳播與新媒體傳播相結合等多元化傳播模式并舉的傳播模式,激發公眾主體的參與意識。在人際傳播中介入新媒體平臺記錄、直播、推送等形式,通過網絡、播客、微博、電視、報紙等多元化傳播模式共同運行,引入新媒體中的構成元素輔助多元化傳播的完成。制定鼓勵政策設立問答環節調動公眾的積極性,豐富宣揚民間文化的內容,真正意義上打破傳播單一的局限性,形成多元化的互為主體的良性循環網狀傳播格局。
2.構建民間傳說故事傳播微講述,提高公眾的文化認同感。
伏山形狀奇特,形如烏龜,遠近聞名,傳說伏羲與女媧在山上逃脫洪荒、繁衍人類[8](27),通過廣播、電視、網絡等傳播途徑,以伏羲美麗的傳說為切入點,描述民間故事,激發公眾的興趣,通過尋找真實的寄體對人物事跡和人物性格的刻畫與塑造,突出民間文化的精神升華。在民間故事的微講述下,樹立受眾群體的廣泛傳播,培養公眾的愛國情懷和審美能力,提高文化認同感。在獨特的視角下實現民間故事傳播微講述,促進區域民間文化的發展。
文明如水,潤物無聲。每一種民間文化都是從歷史長河中孕育的,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傳承文脈,彰顯著不同的藝術特色,民間文化的包容性與統一性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是和而不同的真實體現。伏里土陶的傳承發展離不開“守藝人”這一傳承群體的努力,離不開發現傳統藝術之美的受眾群體的關注,離不開新媒體的傳播,更離不開國家政府及相關文化教育部門的大力支持。相信通過大家的關注與努力,伏里土陶的發展能夠在新時代下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劉世軍.中國民間美術[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5.
[2]朱紀.歷史悠遠的“伏里土陶”[J].中華手工,2004(3).
[3]曹健,曾曦.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難[J].瞭望,2008(2).
[4]章向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困境——以“西安高腔”為例[J].探索與爭鳴.2008(7):57-59.
[5]涅槃與重生——伏里土陶的前世今生及傳承對策研究[J].藝術評論,2015.02:(117).
[6]朱紀.歷史悠遠的“伏里土陶”[J].中華手工,2004(3).
[7]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Z].教育部,2019.4.
[8]何芳,石勁松.甘致有和他的伏里土陶[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9.
基金項目:山東省藝術科學重點課題“區域文化視閾下伏里土陶發展趨向研究”(項目編號:20180623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