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永剛,鄧國棋,努爾艾合麥提江·牙力昆,徐敬軒,欒新平
(新疆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外科,新疆 烏魯木齊)
頸動脈內膜剝脫術(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術后新發神經功能缺損的發生率為2.3%-13.6%[1-3],因此,有必要應用有效的監測手段監測術中和術后腦灌注情況。本研究應用EEG、SEP、MEP 三種監測方式于CEA 術中,比較多種監測方式對腦缺血反應的敏感性,探討聯合監測是否能提高術中和術后腦缺血的敏感性,降低腦缺血事件的發生率。
本研究回顧本院神經外科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0 月行CEA 的患者的臨床資料,術前完善CTA 和DSA 等相關檢查,診斷明確。
本研究共納入59 例患者,其中男性50 例,女性9 例,年齡51-75 歲(平均年齡63 歲),合并其他疾病的42 例,伴有臨床癥狀的44 例,術側頸動脈狹窄程度64%-93%(平均狹窄程度78.5%),單側狹窄46 例,雙側狹窄13 例。
①EEG 監測:按國際標準,用8 導聯腦電監測記錄,從麻醉前至術后記錄波幅。②SEP 監測:按國際標準,C3、C4、Cz點為安裝電極,FPz 為參考電極。腕部正中神經及踝部脛后神經處為刺激電極,鎖骨上窩及腘窩處為記錄電極。③MEP監測:按國際標準,C1、C2 點為刺激電極,上肢拇短展肌和下肢拇展肌為記錄電極,雙相方波電刺激[4-9]。
麻醉穩定后的波幅和潛伏期作為標準,與頸動脈阻斷后及開放前后比較。EEG 波幅比標準下降≥50%;SEP 波幅比標準下降≥50%或潛伏期比標準延長>10%;MEP 波幅比標準下降≥50%或潛伏期比標準延長>10%為監測異常的預警標準[10]。
術后連續3d 行卒中量表評分,比較術前和術后評分,評分較術前增加。術后MRI 與術前比較提示有新發缺血病灶。
采用SPSS24.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Fisher 確切概率法。敏感性、特異性用百分數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各監測方式間敏感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1),SEP、MEP 監 測 與EEG、EEG+SEP、EEG+MEP、SEP+MEP 及EEG+SEP+MEP 監測間的特異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2)。
本研究結果表明EEG 與SEP、MEP 單獨監測之間特異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EEG 單獨監測在特異性方面優于SEP 和MEP,但在敏感性方面不及二者。當EEG 與二者聯合監測時,敏感性未見明顯提高。
Malcharek 等[11]研究表明,如果腦灌注不足或異常的區域不處于感覺傳導通路上,SEP 監測則不會發生變化。本研究結果中SEP 監測敏感性為83.3%,假陰性為16.7%,證實SEP 監測存在假陰性率。本研究結果也表明,SEP 單獨監測的特異性為75.5%,與其他監測方式聯合監測時,特異性都有所提高,特異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監測能有效提高特異性。

表1 各種監測方式敏感性的比較

表2 各種監測方式特異性的比較
MEP 與SEP 相比,MEP 監測對脊髓牽拉和缺血更加敏感[12,13]。Malcharek 等[14]研究表明,MEP 監測相比SEP 監測有更低的假陰性率,MEP 是SEP 監測有效的輔助手段。MEP 單獨監測假陽性率偏高,對手術有所干擾,而聯合監測時假陽性率明顯降低,能更好指導醫生手術的進行[15-17]。
本研究結果表明,EEG+SEP+MEP 聯合監測方式特異性明顯增高,但聯合監測方式之間特異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綜合來看,CEA 術中應用聯合監測已逐漸成為共識,聯合監測能明顯提高特異性,降低假陽性率,更好地指導手術進行[18]。SEP+MEP 監測可作為CEA 手術的有效監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