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瑛
(甘肅省中醫院脊柱微創骨科,甘肅 蘭州 730050)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頸椎病逐漸呈現出年輕化、集中化和嚴重化的發展趨勢,對人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影響。頸椎病手術是頸椎病患者康復的重要治療手段,然而由于頸椎病手術的恢復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因此,術前術后患者不僅需要接受被動的護理,還需要參與主動的鍛煉。為了幫助患者在接受護理的基礎上更好的恢復和康復,本文通過對現有研究文獻的查閱并結合多年的工作經驗,主要對頸椎病術前術后的功能鍛煉項目進行系統的梳理、歸納和總結,以期為患者的康復提供借鑒和幫助。
按照功能鍛煉的目的不同,可以將術前鍛煉方法分為兩類,一類是適應生活鍛煉方法,另一類是適應手術鍛煉方法。適應生活鍛煉方法包括手術語言訓練、俯臥位臥床鍛煉、呼吸功能訓練、床上大小便鍛煉,這類方法的功能鍛煉主要是為了幫助患者更自然的適應術后的生活狀態和習慣。適應手術鍛煉方法包括床上肢體功能鍛煉、氣管和食管椎移鍛煉,這類方法的功能鍛煉主要是為了增強患者身體機能,提高患者身體適應手術的能力,如圖1所求。

圖1 頸椎病術前功能鍛煉流程圖
1)手術語言訓練。由于頸椎病手術切口比較接近人體咽喉部位,導致患者在術后往往會因咽喉部位疼痛而無法進行正常的語言交流,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所以需要在術前1~2d給患者做手勢語言培訓,這對患者適應術后生活狀態與生活需求具有重要的幫助。
2)俯臥位臥床鍛煉。俯臥位臥床鍛煉主要用于頸后路手術患者。由于頸后路術中俯臥位時間較長,容易導致呼吸道受阻;因此,在手術之前需要進行這方面的針對性訓練以適應手術體位。通常情況下在開始的時候,每次持續10-30min,漸漸增加至3~4h。對于高位脊髓患者來說,還需分別準備胸、腹側石膏床各1個,術前可以進行試臥適應,3次/d,1次/h。
3)呼吸功能訓練。在頸椎病手術之前指導患者進行呼吸訓練,可增強肺活量,改善肺功能,對預防術后肺不張和肺部感染有著較大的幫助。通常可以采用的訓練方法有膈腹肌式呼吸訓練、人工阻力呼吸訓練、有效咳嗽訓練,在鍛煉的過程中可以交替使用,保持肺功能處于正常狀態,每次10min,3-5次/d。
4)床上大小便鍛煉。正常情況下一般人均不習慣于在床上大、小便,而術后又不允許患者即刻下地,大多數情況下需要插入導尿管導尿。如果術前保持正確體位和翻身養成習慣,每天床上小便訓練6次,每天床上大便訓練2次,這樣就可避免大小便不順利造成的痛苦。
1)床上肢體功能鍛煉。床上肢體功能鍛煉主要內容包括四肢屈伸,持重上舉與手、足伸展活動;其中四肢屈伸,手、足伸展活動每天3組,每組100次;持重上舉每天1h。這樣既有利于術后身體功能的恢復,又可以增加心搏量提高術中對失血的適應能力。
2)氣管、食管椎移鍛煉。氣管、食管椎移鍛煉主要用于頸前路手術。因頸前路手術系經內臟鞘與血管神經鞘之間隙而抵達椎體前方,為避免術中牽拉損傷,減輕術后患者咽喉部及食管的不適感,需將內臟鞘牽向對側方可顯露椎體前方或側前方。通常,術前應指導患者用自己的2-4指在皮外插入切口一側的內臟鞘和血管神經鞘間隙處,持續地向非手術側椎移。開始時每次持續10-20min,逐漸增加至30-60min,且須將氣管牽過中線,反復訓練3-5d即可。
術后功能鍛煉對于提高身體機能的恢復,加快傷口的愈合速度以及促進后面生活中頸椎的健康使用具有重要意義。術后功能鍛煉按照鍛煉的時間、內容和強度可以大致分為4個階段,分別是初始恢復階段、調整適應階段、強化訓練階段和生活常態階段,如圖2所示。

圖2 頸椎病術后功能鍛煉流程圖
初始恢復階段主要是術后第一周的功能鍛煉,由于頸椎手術都是全麻手術,剛剛手術之后患者的身體相當于電腦重啟,整個生理機能和循環都需要逐漸的恢復。由于術后第一周患者每天的身體狀況都會有較大的變化,因此這個階段的功能鍛煉需要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做精細化的安排。
1)手術當天。手術當天需保持正確體位,取臥位,為保護傷口術后即刻佩戴頸托。建議采用腹式呼吸,緩慢用力的深呼吸,在不引起傷口明顯疼痛的前提下盡量用力完成,每小時1-2min;在三餐飯后1h使用環形按摩方式進行腹部按摩,每次30min。根據醫生的建議進行翻身(以向左側翻身為例),取仰臥位,左下肢伸直,右下肢屈曲,左手屈曲,將手放置于左側頭面部旁,右上肢、右下肢同時向左側用力,與此同時頭面部向左側翻身,每間隔2小時一次。做握拳運動時需仰臥位,肘關節屈曲,手緊緊握拳然后再放松,每組10-20次,每天2-3組。肘關節屈伸運動取仰臥位,肘關節屈曲再伸直,每組10-20次,每天2-3組。做踝泵運動時需仰臥位,伸直膝關節,背屈踝關節,堅持3-5s鐘后,再跖屈踝關節,堅持3-5s鐘后放松,每組10-20次,每天2-3組。雙下肢直腿抬高運動需仰臥位,一側下肢伸直,另一側下肢屈曲,伸直側髖關節盡量前屈,注意膝關節保持伸直,兩側交替進行,每組10-20次,每天2-3組。足跟滑移屈膝訓練需一側下肢屈髖屈膝,另一側伸直,然后放松,兩側交替運動,每組10-20次,每天2-3組。
2)術后第一天-第三天。術后第一天-第三天除了重復術后當天的功能鍛煉以外,需要增加肩關節的鍛煉,包括肩關節屈伸運動、肩關節外展運動和肩關節外旋運動;每組10-20次,每天2-3組。使用放松訓練、音樂療法緩解疼痛和心理緊張。
3)術后第三天-第七天。術后第三天-第七天在重復前面鍛煉內容的基礎上,增加頸部等長收縮訓練,包括前屈等長收縮、后伸等長收縮、右側屈等長收縮、左側屈等長收縮,各種訓練每組5-10次,每天2-3組。在做頸部等長收縮時,體位可先選擇臥位,坐起后可選擇坐位,雙目平視,收腹挺胸,頸托保護;雙手十指交叉,頭頸位置不變,維持3-5秒鐘后緩慢放松。在佩戴好頸托的情況下遵醫囑做早期下床活動,開始正確的坐起、躺下動作,開始站立及平衡訓練,每次10-20min,每天3-6次;采放松訓練和音樂療法用對患者進行疼痛相關認知、行為、情緒管理。
術后第二周-第四周在重復第一周鍛煉內容的基礎上,增加聳肩環轉運動,取坐位,雙肩慢慢聳起,然后進行環轉運動,每組10-20次,每天2-3組;橋式運動需取仰臥位,雙腿伸直,腰背部及臀部用力,使臀部離開床面,注意肩部不用離開地面,每組5-10次,每天2-3組;“空中”騎自行車需取仰臥位,雙腿抬起,屈髖屈膝,在空中模擬騎自行車動作,每組5-10次,每天2-3組;背靠墻站立時收腹挺胸,雙肩自然下垂,雙眼平視前方,頭頸盡量靠近墻面,每組5-10次,每天2-3組。按照醫囑做好出院指導,會談時間約20min。
術后第四周-第八周是在調整適應階段的基礎上增加抗阻進行強化訓練,增加靠墻靜蹲訓練,在鍛煉時雙腳分開與肩同寬;背部與墻之間放置一個瑜伽球,腳跟距離墻體約20cm,上身保持直立,抬頭平視前方,緩慢下蹲;腳尖和膝蓋均朝向正前方,且兩者在一條直線上,下蹲至膝蓋與腳尖平行位置即可,建議膝蓋不要超過腳尖,維持3-5s鐘,再緩慢直立,休息1-2min后繼續。增加步行訓練,每次20-30min,每天2-3次。
為了與生活常態化對接,術后第九周-第十二周需要在前面鍛煉效果的基礎上,繼續肌力的訓練和下肢關節活動范圍訓練,并逐漸增加訓練強度,每次30分鐘,每天2-3次;增加全負重步行訓練,并逐漸增加訓練強度,每次30-60min,每天2-3次,一周訓練達到10h。同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適當參加一些社交活動,這樣有利于心理的疏解和身體的恢復。
通過對已有文獻的系統研究,從功能鍛煉的目的、時間、內容和強度等角度,提出了頸椎病術前與術后兩套功能鍛煉方法;對輔助頸椎病患者的身體康復和心理平衡提供了科學化、專業化、系統化的指導和幫助。頸椎病術前功能鍛煉側重于適應術后生活和術中身體機能兩個方面的鍛煉目的,頸椎病術后功能鍛煉側重于初始恢復、調整適應、強化訓練和生活常態四個階段的鍛煉內容和鍛煉強度。健康的頸椎為人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提供了重要的身體保障,因此在頸椎病人手術恢復正常生活以后,仍然需要加強頸椎的康復鍛煉。頸椎病康復的鍛煉是對術后功能鍛煉的有效延伸,對患者長期保持頸椎健康具有重要的意義。從容易理解和掌握且效果明顯的角度,本文提供仰頭望掌、旋肩舒頸、頭頸相抗、左右交替、前俯后仰等5種有利于頸椎長期保持健康的鍛煉方法,不同的人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在日常生活中去嘗試和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