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作為知識的傳播:傳播研究的知識之維芻議

2020-07-16 01:53:14劉海龍
現代出版 2020年4期
關鍵詞:建構研究

◎ 劉海龍

20世紀以前,出版是向整個社會傳播知識的最有效手段,幾乎可以同“大眾傳播”畫等號。由于識字率較低,印刷、紙張成本較高,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出版往往和正式的知識傳播聯系在一起,甚至新興的新聞行業,也用帶有印刷出版觀念的press表示。但是進入20世紀之后,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傳播方式的豐富,電影、廣播、電視等廣播媒介(broadcasting media)普及,以及具有商業娛樂色彩的廣電行業壓倒出版行業,以電波通信形式存在的“信息”取代了“知識”,“大眾傳播”概念取代了“出版”概念。

時移世易,同樣在技術和商業的推動下,今天以“信息”和“大眾傳播”為基礎的傳播,很可能在新一輪更劇烈的媒介技術革新浪潮中被新的觀念和概念所取代。這一天已經出現在地平線上,我們如何在劇變之中為傳播找到一個穩固的基礎?

一、連續與斷裂:大眾傳播理論建構的困境

2001年,美國傳播學者Steven H. Chaffee和Miriam J. Metzger在《大眾傳播和社會》發表了一篇頗有爭議的文章《大眾傳播的終結?》,認為將大眾傳播媒介作為研究的核心已經過時,應該將重點轉向一般的媒介,改“大眾傳播”為“媒介傳播”。①到2014年后,又有一批文章回過頭重新檢驗評估這篇論文的觀點,雖然肯定這篇文章提出的問題,但是均不接受其極端的立場。②

爭論結果如何暫且不論,這篇論文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傳播研究或大眾傳播研究關注的核心觀念是什么?這里沒有嚴格地區分傳播研究與大眾傳播研究,因為在現有數字網絡技術條件下,Chaffee他們的文章里提到的這兩種傳播的界限正變得模糊,他們用“媒介”來替代“大眾”正是為了回應這一現實——媒介這個概念更具有彈性。但是需要進一步討論的是,“媒介傳播”是否能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媒介”是否抓住了傳播中永恒不變的東西?

連續與斷裂是傳播研究元理論的一個重要維度。所謂元理論,是關于理論的理論,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理論建構的規則與邏輯。注重媒介的傳播理論,一般來說更偏向于強調斷裂。因為要觀察媒介如何對社會產生深遠影響,必須要在不連續性中才能做到。這也就是為什么不論是開辟媒介環境學的伊尼斯、麥克盧漢,還是晚近強調媒介決定作用的基特勒、德布雷都會考察較長時段,因為這樣更易于對比不同媒介對社會所造成的差異性的影響。

與斷裂相對的建構理論的方式,是強調連續性。比如“大眾傳播”概念的本意便是強調連續性。從報紙、雜志等出版產業一直到廣播、電視、有線電視、衛星電視,雖然媒介在不斷變化,但是作為一個產業化組織,集中地向一般大眾提供信息的這一特征基本沒有變化。③正如Chaffee等人意識到的那樣,數字及網絡技術打破了這一連續性,我們再無法以“大眾傳播”的概念概括大眾媒體與新興的數字網絡媒體的共同性。他們提出“媒介傳播”概念,目的是用“媒介”的共性重建理論的連續性。

但是問題在于,媒介本就是一個變動不居的對象。正如媒介理論學者所論述的那樣,不同媒介造就不同的社會情境,如果把它們等而視之,要么導致忽略這些媒介的差異性,要么導致理論無法一以貫之。總之,以斷裂的媒介概念來建立理論的連續性,不啻于刻舟求劍、緣木求魚。

要尋找傳播概念中的連續性因素,有三個維度可以考慮:連接、知識、權力。④其中連接指的是通過媒介在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建立聯系。這里所說的傳播不限于信息的傳播,也包括物的傳遞,如交通、物流、電力網絡等基礎設施,以及病毒等。近年來以拉圖爾的行動者網絡為首,在原有的意義連接之外,增加了新的維度。權力指的是通過傳播建立的關系中存在著不對稱或不平等的一面,會形成某種從屬或壓迫關系。在批判理論的視野中,權力始終是核心問題。對于這兩個維度,前人論述較多,本文重點論述知識這一維度。

二、當下傳播研究中的知識概念

在傳播研究中,知識并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哲學、(知識)社會學、人類學、管理學均對知識給出過不同的定義,⑤傳統的傳播研究基本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定義知識的,即知識可以被視為大眾傳播所導致的認知的結果。

在知溝(knowledge gap)、創新擴散、政治傳播及健康傳播等領域,知識獲取都是傳播過程中的重要指標或變量。比如知溝理論將知識定義為對公共事務和科技新聞的知曉。這些知識是同質性的,即它們具有客觀標準,應該為所有公民擁有。⑥其他幾個領域對知識的定義大體類似,知識是對新信息的獲得,具有客觀的、可測量的定義,同時知識獲得本身并沒有太大意義,它只是一個中間過程,價值在于預測相關的態度或行為。因此,知識的維度在經驗研究中被嚴重低估。

Michael X. Delli Carpini和Scott Keeter的《美國人對政治知道多少及其為何重要》是比較早專門研究政治知識的專著。他們發現,雖然美國公眾的平均學歷有了較大提高,傳播技術環境與社會環境使得政治信息更容易獲得,但是公民的政治知識基本沒有太大變化。⑦這本專著以政治知識為中心,但如果放到經驗的政治傳播的背景下,政治知識扮演的主要角色是政治態度和政治行為研究的跳板。這和1960年代以來傳播研究的認知轉向有關。社會心理學領域發現在傳播對態度和行為的影響中具有許多干擾因素,之后,其放棄過去的效果研究中直接研究行為和態度的部分,轉而研究較少受既有態度及外部因素影響的認知領域。

從時間上看,哈羅德·伊尼斯是將知識置于傳播研究核心位置的先驅。伊尼斯繼承芝加哥學派的分析路徑,將媒介放到更大的社會歷史語境中分析。他明確地指出要關注“傳播媒介對知識在時間和空間中傳播產生的重要影響”⑧。比如口語傳統“有利于傳播媒介對于知識的性質、壟斷和等級制度的形成”⑨,而以廉價紙張和印刷術為基礎的技術則會消解傳統的知識壟斷。媒介會改變知識的分配形式,進而會影響權力對于時間和空間的管理,決定權力是否穩定。

伊尼斯開創了從媒介技術的角度討論知識的新路徑,但是他對于知識的理解還是比較簡單的,基本上將它理解為系統的、正式的、客觀的知識,并且承襲了啟蒙時代培根所說的“知識就是權力”的觀點,認為知識是構成權力的要件。在他看來,媒介并沒有改變知識的性質,只是改變了知識在不同群體間的分配。所以這一對知識的定義基本上還是以現代社會體制下的知識定義理解過去的知識,這樣就基本上把媒介和知識的變遷等同于出版的演化史。

這樣一種傾向在歷史學家彼得·伯克的《知識的社會史》中也有某種體現。所不同的是,伯克明確地將所考察的知識限定在西方學術知識上,⑩并且以這些知識的功能為參照,然后到歷史中尋找那些與當下體系化知識具有相同功能的對應物。而這種正式知識的定義中最簡單的就是印刷技術下的書籍,所以狄德羅主編的百科全書就成為伯克的知識社會史的中心,向上延伸到古登堡的印刷術,向下延伸到谷歌,知識史就被簡化成了出版史。其實這個現象也有其學科傳統,在伯克所在的歷史領域里,知識史和書籍史、書籍閱讀史常常被畫上等號。?當然,隨著年鑒學派的加入,書籍史、閱讀史中知識的定義稍有改變,除了正式的知識外,也加入了底層大眾文化的內容,比如達恩頓對于法國革命前的禁書和暢銷書的研究。?

上述兩個傳統對知識的看法都存在不足,要么將知識邊緣化為中介變量,要么將知識等同于正式的知識或其他概念。兩者并沒有從傳播與知識本身出發,找到二者的內在聯系,這導致傳播研究與專門的知識研究呈現出雞犬之聲相聞,但彼此不相往來的狀態。

但是這只是當下的狀況。事實上,如果從歷史看,傳播研究與知識研究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被認為是同一個領域,它們都是“關于知識的知識”,只是到了傳播學關于知識的概念被信息及心理學概念替代后,傳播學才和知識社會學漸行漸遠。因此回到歷史的分岔口,我們會發現,當時的選擇在現在看來雖然有助于傳播學另立門戶、開宗立派,但卻讓傳播學錯失了與其他人文學科緊密合作的機會。

三、關于知識的知識

關于知識的研究源遠流長。以西學為例,從古希臘時期,哲學家們就開始研究知識的性質,人如何能確定自己的知識。古希臘人將意見(opinion)和真知區別開來,前者具有主觀性,變動不居,后者則固定不變,?因此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才孜孜以求作為終極真理的知識。這一傳統一直延續到今天,就像伊尼斯那樣,將知識看作客觀的真理。今天的經濟學及管理學對知識的定義基本也是如此。知識被放到了數據、信息、知識和智慧這樣一個逐級上升的金字塔的上層,將知識作為系統化的數據與信息加以理解。彼得·伯克在《知識的社會史》里也如此定義,知識被視為比數據和信息更高級的東西。?

但是這一幻覺被尼采和馬克思打破。尼采提出了作為隱喻的真理的概念。在他看來,最初的真理只是我們發明的隱喻,用來指代那些我們當時認為還算正確的知識。但是隨著歷史的推移,后來者逐漸忘記了這一隱喻的來源,弄假成真,將其作為真正的真理加以膜拜,誤把一部分群體的真理當成了所有人的真理。?馬克思和恩格斯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只不過其“虛假意識”更明確地指向了統治階級所制造的知識幻相。?這兩個代表性的觀點都將知識的起源問題作為研究的重點,這也影響到后來像知識社會學的主要建立者如舍勒?、曼海姆的觀點,尤其是曼海姆在他的一系列著作中明確提出了任何知識都產生于特定群體并帶有其視角的觀點?。由于曼海姆在北美的知名度,關注知識的起源問題一度成為北美知識社會學的標簽。

福柯則在尼采知識譜系學的傳統之下,將知識與權力并置在一起,權力必須以一定的知識或話語存在,論證自己的合理性,所以權力不是壓制性的,而是生產性的——它生產特定知識、規則、觀念和道德,甚至生產主體。所以在福柯看來,知識是斷裂的而不是連續的,它體現的是不同的治理方式和不同的權力。但是福柯所說的權力并不是尼采或馬克思所說的特定群體擁有的權力,或者說福柯并不關心知識的起源問題、知識與特定群體的聯系,而更關心知識的運作,以及知識擴散、彌散、展開的效應。?在后現代主義者那里,像福柯這樣通過知識批判當代西方文化的學者不在少數,德里達、德勒茲、利奧塔等皆把知識作為自己的中心議題。

法國學者布爾迪厄和拉圖爾對知識的研究沒有那么哲學化,他們選擇了社會學路徑,同時更關注傳統的知識生產機構所產出的正式知識。但是這二者的議題和風格完全不同。布爾迪厄更重視高等學校中一般知識分子的知識生產,拉圖爾更重視自然科學實驗室的知識生產;布爾迪厄關注學術場域中外部因素對知識生產的影響,拉圖爾關注的是人與非人構成的行動者網絡在知識生產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二者的差異還有許多,但是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都認為貌似客觀的學術生產其實都是由社會或文化建構的,其中充滿著偶然因素的影響。

現象學及文化人類學雖然也強調知識起源問題,但是為知識問題提供了新的存在論的視角。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伯格和盧克曼在《現實的社會建構》中取法許茨的現象學社會學所建構起的現象學社會學的知識社會學。?這一立場將知識社會學的關注重點由曼海姆討論的政治意識形態,轉向日常生活中的意義建構,清理了曼海姆理論中殘存的客觀主義。知識的客觀主義常常認為研究者超然于社會與政治之外,將他人觀點視為群體偏見,而忽略了研究者自身的偏見。這一矛盾也被稱為“曼海姆悖論”。這個說法對曼海姆有些不公平,實際上他已經意識到這一點,用不同偏見的相互映現,以及知識分子不屬于固定群體、漂浮于階級之上這兩個理由為自己開脫,認為知識分子可以擺脫意識形態影響,但是這一理論中所固有的真—假之辨常常讓其陷于政治爭議之中難以自拔。

現象學社會學受許茨“多重實在”觀的影響,放棄了上述糾纏不清的客觀知識標準,將研究重點放在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建構社會現實的過程中。?這種相對主義的立場承認所有的意義建構均有其合理性,同時也否認了人可以直接達到客觀真相的可能性。文化人類學則進一步發展了建構主義立場。

人類學早期的研究帶有西方中心主義色彩,在研究原始文化過程中預設了野蠻與文明的二分法。但是隨著二十世紀初功能主義的興起,這一區分的基礎開始動搖。人類學家發現原始社會具有與文明社會相同的結構。其后,結構主義人類學者列維-斯特勞斯也為知識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在《野性的思維》中肯定了原始人類的知識與文明世界知識的同等地位,認為它們只不過是適用不同環境的產物,而沒有高低之分。?文化人類學家吉爾茲在“地方知識”的概念下,進一步發展了建構主義的知識觀,為不同群體所特有的知識正名,認為它們與主流的或者以普世的面貌出現的知識具有同等地位。人類學家要理解這些知識,不能驕傲地站在外來者的視角來評判,必須以內部視角,深入其文化脈絡,進行“厚重地描述”,方能庶幾接近本地人所共享的知識。?

當然,這些關于知識的探討都著重于知識的意義或文化建構過程,但是除了拉圖爾等少數學者外,其他人都忽視了媒介技術的影響。伊尼斯所開創的傳統無疑值得重視;但是另一方面,伊尼斯的貢獻似乎并未得到知識社會學研究領域的承認,除了這個理論本身由于初創顯得粗糙外,也和知識社會學與傳播學的相互隔閡有關。

四、從同根相系到形同陌路

如果拋開信息與媒介這樣的概念,有人類伊始,就存在知識的生產、擴散及其影響。獲得知識就是建構社會現實的過程。這個知識既包括正式的知識,也包括非正式的知識;既包括個體的知識,也包括公共的知識。除了獲得關于現實的意義以外,對個人來說,知識還與行動相聯系,是實踐的依據之一。因此,本文所說的知識既是人類獲得的關于外部世界和自我的意義,也是決策的根據。

和信息相比,知識在人類傳播活動中的歷史更加悠久。在相當長的時間里,知識社會學與傳播學就被認為是來自于一個傳統,是對交流內容、方式及后果的研究。例如1940年羅伯特·帕克的那篇開創性的論文《作為知識的新聞:知識社會學的一章》,從知識這一更為一般的角度討論新聞的特征,他借用了威廉·詹姆士關于掌握的正式知識(knowledge about)與了解的非正式知識(acquaintance with)兩種知識類型的劃分來定位新聞,認為新聞處于這兩種知識之間。在文章的結尾處,帕克提到了《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的作者修昔底德,并引用Elmer Davis的評價,將修昔底德看作新聞記者。帕克認為像一些現實主義的作家如左拉、斯坦貝克,他們的作品亦具有明顯的新聞特征。在帕克看來,新聞作為一種知識,未必是一個近代的產物,甚至未必局限于報紙或通訊社這樣的正式機構所發布的內容。?因此我們可以說,把新聞作為知識的歷史要比作為社會科學研究對象古老得多。

社會理論大師羅伯特·默頓也認為,傳播研究與知識社會學源自于同一種學術旨趣,均關注社會結構與信息傳遞。所不同的是,傳播研究是美國的變種,而知識社會學是歐洲的變種。作為一個既從事過知識社會學(確切地說是傳統的科學知識社會學)研究,又參與過拉扎斯菲爾德主持的哥倫比亞大學社會研究所的經驗傳播研究的學者,默頓在他的《社會理論與社會結構》一書中將知識社會學與傳播研究放在一個部分,并寫了很長的導言來討論二者的異同。(見表1)

表1 默頓對知識社會學與傳播學異同的總結?

在他看來,美國對于知識的研究帶有實用主義和經驗主義的特征,關注普通人而不是知識精英的知識,所以和歐洲傳統漸行漸遠。與此同時,他認為歐洲的傳統亦有不足,最明顯的就是過于主觀,不重視受眾研究。所以他建議用美國傳播學求諸經驗事實的方法來解決歐洲知識社會學的研究問題。這一解決方案很像拉扎斯菲爾德在論述管理研究與批判研究之區別時提出的方案:用管理研究的方法解決批判研究的問題。[27]這兩個方案看似“取長補短”,其實割裂了理論與方法的內在有機聯系。理論和方法的二分法加上信息與知識的二分法,加劇了傳播學與知識社會學的分裂,知識與傳播在美國體制化的傳播學科中漸行漸遠。所以與其說默頓的方案解決了問題,不如說他制造了更大的問題。

隨著美國傳播學的建立,以大眾傳播的效率問題為中心,形成了新的問題域。按默頓的評價,這一做法是有材料無理論,關注工具性的細節問題,忽略了對人的生存狀態的關注。信息只是一個客觀計量單位,無法讓活生生的文化和實踐向我們敞開。隨著新媒體的涌現和傳播形態的復合疊加,以傳播者和大眾媒介為中心的注重信息傳輸效率的傳播研究逐漸捉襟見肘。而以知識為中心,傳播研究可以超越具體傳播技術,思接千載,將當下的傳播放到漫長的人類文化與實踐中考察,放到更開闊的人文社會科學的語境中理解,以突顯傳播在社會中的核心作用。

五、知識與傳播的交匯

所以,我們要為傳播尋找一個新的支撐點,在“連接”與“權力”之外,“知識”是第三個支柱。要彌合默頓所描述的知識與傳播間的裂縫,找到二者的連接點是重建傳播的知識之維的關鍵。

在知識社會學中,知識的起源、擴散與后果是三個重要的主題,而這恰好能與傳播的生產研究、效果研究建立聯系。下面分別簡述之。

1. 知識的來源

知識的來源問題是早期知識社會學的首要問題,尼采、馬克思、涂爾干、韋伯、舍勒、曼海姆、阿爾都塞、伯格和盧克曼等均認為知識不是理所當然的,也不是現實的某種自然鏡像,而是受到一定因素影響的,呈現傾向性的。但他們對于造成知識出現偏差的原因的解釋存在不同意見:這些決定因素是社會的還是文化的?持前一種觀點的學者如尼采、馬克思、舍勒、曼海姆、阿爾圖塞等認為,知識的傾向與特定群體的利益息息相關,知識是相關群體進行統治的工具。持后一種觀點的如涂爾干、韋伯、伯格和盧克曼、格爾茲、薩林斯等則認為,這些知識是對現實的一種集體表征或者意義建構,它們的偏向不是由物質的、特定群體等因素造成的,而是由象征符號、文化、傳播交流或者其他一些偶然因素導致的。[28]前者偏向批判的研究,后者則偏向對文化的研究。

除了知識的基礎外,知識與基礎的關系也存在爭議。一種觀點認為二者的關系是因果關系,基礎決定著知識的內容及形式。第二種觀點認為知識是其基礎的一種功能,知識存在的作用在于維護其基礎的地位。第三種觀點認為知識與基礎是符號與意義的關系,知識是其基礎的一種符號表征,其基礎賦予知識以特定意義。第四種觀點認為二者的聯系是間接的、模糊的,很難發現一種明確的模式將二者聯系在一起,其關系充滿偶然性,只是從結果上看,知識與基礎存在一致性。

在知識的來源問題中,傳播的影響過去曾被提起過,尤其是文化建構論比較重視傳播在私人知識轉變為公共知識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這是下面要談到的知識的擴散問題的主要內容。但是對于媒介及物質對知識的影響,傳統的知識社會學較少提及。直到海德格爾、伊尼斯、麥克盧漢之后,這一問題才逐漸得到重視。伊尼斯是第一個明確提出該議題的人,不過伊尼斯還不是標準的知識社會學陣營的學者,而且他所關注的只是知識的分配問題,而不涉及知識的性質問題。在知識社會學領域,拉圖爾是比較明確地將非人的物和技術納入到知識的定義中的。他及其同事所建構的社會行動者網絡理論放棄了社會和文化客觀存在的觀念,強調連接與組合先于社會與文化,并且把非人也作為制造連接的行動者,承認它們在知識的生產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29]類似的是,近年來一些研究者提出的“媒介知識”概念中也包含這樣的內涵,承認媒介作為行動者在知識生產中的中介甚至決定作用。[30]這些觀點不僅認為媒介影響知識的分配,而且認為媒介影響知識的形式及內容。

在傳播學研究中,經驗的媒介生產研究(或者傳統所謂“把關研究”)明確地將大眾傳播內容(知識)的起源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傳播學界比較熟悉,這里不再展開。除了上面提到的伊尼斯開創的媒介技術對知識的影響研究外,傳播政治經濟學和文化研究也十分關注傳播與知識的起源問題。傳播政治經濟學秉承經典馬克思主義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立場,認為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最終會影響傳播內容,并影響他們對世界的想象(即知識)。[31]互聯網及平臺媒體的興起并沒有改變這一基本判斷,只不過權力的操控更加隱蔽,以免費、共享、參與等形式讓大眾既生產知識,又消費知識,接受雙重剝削,并通過經濟模式塑造他們接觸的知識。今天微信、微博、短視頻平臺等即體現了這一特征。

文化研究更加注重權力對傳播內容及文化環境的影響。經典文化研究認為,大眾傳播通過編碼與解碼等一系列隱形機制,將意識形態從傳播者傳送到接受者。為了這個過程平滑而自然,這個過程不是強制性的,而是以協商的方式,找到意識形態與受眾知識之間的勾連之處,最終建立起統治階級對于文化的領導權。文化研究強調媒介在意識形態(即大眾對于世界意義的想象的特殊知識)方面的重要中介作用,而不是后來一些文化民粹主義或修正主義所理解的受眾具有自由解讀的能力。大眾傳播除了塑造關于世界的知識外,還形成關于自我的知識,即后來文化研究所強調的身份問題。

通過以上簡單回顧可以看出,知識社會學與傳播學在知識的起源方面有諸多共同之處,存在大量可以對話的空間。

2. 知識的擴散

知識擴散的問題是美國主流傳播學效果研究中的傳統話題,比如傳播流研究、創新的擴散理論、知溝理論、議程設置理論以及使用—滿足理論等。涉及傳播與認知方面的效果研究基本都與這個問題有關。雖然側重有所不同,但多數理論的主要觀點認為大眾傳播在知識的擴散中起著重要作用。比較例外的是傳播流研究和創新的擴散研究中的一部分理論,在承認大眾傳播在知識擴散方面的影響的同時,更強調人際傳播在知識擴散中的過濾與同化機制。

除了經驗研究外,傳播政治經濟學和文化研究也關注傳媒經濟體制、傳播政策、傳播模式等對知識及意識形態擴散的影響。

在知識社會學中,知識的擴散似乎不是一個熱門話題,但是20世紀后半葉隨著知識社會學對知識的進一步反思,這個話題的研究開始多起來。首先是科學社會學(sociology of science)的研究領域。庫恩在他的《科學革命的結構》中在談到范式革命時,就認為范式的轉換不是一個理所當然的過程,而是一個科學共同體的心理選擇,這其中就涉及類似傳播學所說的創新擴散的過程。[32]在其他從群體文化入手的知識社會學的研究中,如無形學院[33]、引證的研究[34],也關注了知識擴散的問題。

其次是批判的知識社會學研究。福柯在知識考古學或知識的譜系學中,少有地把對知識的關注從起源上轉到了時空擴散過程中,回到斷裂的關鍵點,細察其是如何突然發生并被接受和自然化的。[35]深受福柯影響的薩義德也采取了類似的思路,探討了東方主義的產生及其擴散過程。[36]

再次是歷史研究中的思想史和社會史、文化史領域也有大量知識擴散的研究。[37]經典的觀念史涉及觀念在空間和時間的擴散,洛夫喬伊提出要進行跨文化的比較研究,追蹤觀念在不同民族間的擴散。[38]薩義德提出的理論旅行[39]、劉禾提出的跨語際實踐[40],均從話語研究的角度實踐了這一倡議。年鑒學派提倡的心態史、社會史、文化史在很多方面甚至可以和知識的研究畫等號,歷史學對于知識的擴散過程有特別興趣[41],比如前面提到的伯克的《知識的社會史》就專門關注了知識的儲存及擴散過程。

最后,近年來還有一個傳播學與社會學交叉的領域——社會記憶研究,也涉及知識的擴散過程。[42]盡管小有區別,但社會記憶、集體記憶、文化記憶,均關注存在于日常交流中的而不是正式文獻書寫的歷史,用于保存記憶的是活生生的表達[43],這一過程必然涉及知識在人群中的擴散。

從以上可看出,即使在傳播研究比較擅長的知識擴散領域,知識社會學亦有大量高質量研究,可為傳播研究提供新的研究空間,近年來國內頗受關注的社會記憶研究已經反映出這種影響。

3. 知識的后果

傳播的影響是經驗傳播研究和批判傳播研究均關注的領域,經驗學派的效果研究及文化研究都有大量經典的理論及成果,在任何一本傳播理論教材里都可以找到大量例證,這里不再贅述。簡單討論一下知識社會學中有關知識后果的研究。

開創知識社會學研究新方向的社會建構論突破了實證主義的現實—觀念符合論,認為現實是一個意義系統,它是由不同層次的知識建構而成的。通過典型化、體制化和正當化等不斷地抽象,建立起一整套知識體系,從而將現實世界建構為一種客觀秩序;反過來又通過“社會化”的過程,將上述知識內化為人的角色意識及身份意識,實現上述秩序。[44]換句話說,知識既是原因也是結果,它把我們緊緊吸附于意義的網絡之上。

關于社會記憶的研究,本質上也是知識研究。社會記憶是知識建構的結果,既有自上而下的“傳統的發明”[45],也有自下而上的民間的或民間的記憶。當然,這一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其反映的是不同利益群體的爭奪與協商的結果。

六、結語:作為知識的傳播

如果說在默頓區分傳播研究與知識社會學的時代這二者有比較明顯的差異的話,那么隨著知識社會學從關注知識的來源問題逐漸轉向現實的社會建構問題,從意識形態和專業的知識轉向日常的知識,從非中介知識轉向媒介知識,傳播研究與知識社會學研究的界線已經逐漸變得模糊,用更一般的知識概念替代狹隘的信息概念便水到渠成。

通過前面的簡單回顧,不難發現,其實知識的視角早已經滲透到傳播研究之中,比如沉默的螺旋理論和第三人效果中,關于其意見氣候的知識就影響了個人的態度及行動,尤其是第三人效果理論之,其將普通人關于他人傳播效果的常識作為考察的內容,就涉及普通個體關于他人的知識,以及在此知識基礎上的反思。這樣一種被建構的知識,最后影響了人們的判斷與行為。

框架理論也是一個關于媒介如何影響知識的理論。按照恩特曼的經典定義,架構是通過選擇感知到的某個方面的現實,使其在文本中得到突出,讓受眾注意到對問題的某個定義、因果闡釋、道德判斷及解決方案。[46]按照潘忠黨的定義,架構是涉及人的知、言、行三個方面的重要過程,[47]從更哲學的層面將框架理論與知識、公共性等概念聯系在一起。

前面提到的媒介生產研究、文化研究中,也有大量關于知識的傾向性、意識形態的內容,其中有不少就直接來自知識社會學研究。

近年來,國內的新聞傳播學者也開始從知識的維度嘗試拓寬本學科的視域。比如黃旦的《耳目喉舌:舊知識與新交往》《媒介變革視野中的近代中國知識轉型》[48]等研究就突破了就媒介談傳播的老路,將媒介與知識觀念嫁接在一起,別開生面。

國內傳播思想史研究也大量借鑒知識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雖然傳播思想史是思想史研究與傳播研究的交叉地帶,還不是對傳播問題的直接研究,但是從知識的角度分析傳播學術研究,也給傳播研究帶來了許多新的發現。[49]

因此重回知識的傳統,不僅是解決傳播理論內部困境的一種努力,也是對現實中兩個領域已經融合部分的肯定。詹姆斯·凱瑞曾提出“作為文化的傳播”,以解決經驗傳播研究的盲點與困境。[50]但是這一充滿田園牧歌氣息的方案過于理想化,它強調了共同文化的建構,卻忽略了傳播中的權力問題。這里提出的“作為知識的傳播”,不僅包括凱瑞所說的文化建構,還具有更豐富的內涵,“作為知識的傳播”中的“知識”具體來說有如下內涵:

1. 建構意義與想象的知識

知識是我們建構世界、自我意義的基礎。基于這一自我與世界的想象性關系,我們形成判斷與行動。我們還通過對知識的分享,形成共同文化,產生共同體與身份認同。對于個人而言,這些知識是先在的,個體必須在被客觀化的知識的約束下生存,但是個體又可以通過行動,不斷詮釋知識的意義,建構起新的知識。當新的知識通過傳播被接受,由私人的知識轉變成公共的知識,人與世界的新關系就被建立起來了。在這一遵守與重新建構的過程中,人與人之間復雜的傳播與互動關系就成為我們要關注的問題。

2. 歷史的知識

知識來自特定時空,有其譜系,要回到其歷史語境才能理解知識的真正意涵。知識是如何跨越時間延續下去的?在這個過程中何時發生了什么斷裂?連續性與斷裂性如何相互建構?為什么斷裂會被誤認為連續?連續又會被誤識為斷裂?不能抽象地談論某一特定知識,必須通過知識考古方能對其做出更深刻的詮釋。

3. 具有特定來源的知識

沒有客觀的知識,所有知識皆是對特定群體有效或是維護特定群體利益的。追溯知識的來源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考察特定群體的知識如何被其他群體所認可,是什么機制導致知識的來源或服務對象被忽略的。此外,下列問題也值得關注:作為知識來源的特定群體具有什么特征?是什么構成了群體身份的基礎,階層、國族、種族、性別、宗教、文化共同體還是其他?研究者如何辨識群體與知識的聯系?如何對研究者所持的認識及角度保持反思?等等。

4. 體現權力爭奪的知識

知識和特定群體的利益聯系在一起,知識本身也會作為福柯所說的知識/權力這種復合體對個體構成壓迫。但是這一知識并不會理所當然地被所有群體接受,圍繞特定對象的知識及其正當性,人們存在分歧,對知識及其意義的爭奪也體現了知識的重要性。

5. 媒介化的知識

在知識的生產、擴散、存儲、接受、再生產等過程中,媒介或中介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這也是傳統的知識社會學研究的盲點。當傳播學與知識社會學融合時,傳播學的媒介敏感會為知識社會學帶來新的空間。首先知識是經過媒介技術中介的。最早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是伊尼斯,前面已經探討過。近年來溫伯格提出的“網絡化知識”的概念也強調技術對知識性質的深刻改變:分布式知識取代了集中式知識,被網絡集結起來的集體智慧擁有更大潛力。[51]除了技術的媒介外,語言、身體、空間、時間等都是知識的中介,維特根斯坦、海德格爾對語言的中介作用,本雅明、梅洛-龐蒂對身體感官的中介作用均有精彩論述。

質言之,將傳播研究的核心關注從信息轉換到知識,有利于超越變動不居的媒介技術,超越大眾傳播時代以來將傳播概念建立在特定媒介上的做法,找到更穩定的一般人類觀念作為傳播研究的支點,同時實現學者們所呼吁的重建傳播研究與人文學科的聯系。反過來,將傳播研究的觀念引入知識的研究,也會為知識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無論是“作為知識的傳播”還是“作為傳播的知識”,傳播研究與知識研究的結合都打開了新的研究空間。

注釋:

① CHAFFEE S H, METZGER M J. The End of Mass Communication?[J] Mass Communication & Society,2001(4):365-379.

② 例如:WEIMANN G, WEISS-BLATT N,et al. Reevaluating “The End of Mass Communication?”[J].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2014(6):803-829。

③ T UROW J. Standpoint: On reconceptualizing ‘mass communication’[J].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1992(1):105-110.

④ 劉海龍.中國語境下“傳播”概念的演變及意義[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4(8):114-120.

⑤ 崔迪.媒介知識:傳播學視野下的知識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9:4-5.

⑥ 丁未.社會結構與媒介效果——“知溝”現象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42.

⑦ DELLI CARPINI, M.X. & KEETER S. What Americans Know about Politics and Why It Matters[M].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96.

⑧⑨ 伊尼斯.媒介的偏向[M].何道寬,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27,2.

⑩ 伯克.知識社會史(下卷)[M].汪一凡,趙博囡,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6.

? 戴聯斌.從書籍史到閱讀史:閱讀史研究理論與方法[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7.

? 達恩頓.法國大革命前的暢銷禁書[M].鄭國強,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達恩頓.舊制度時期的地下文學[M].劉軍,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 柯林武德.歷史的觀念[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52.

? 伯克.知識社會史(上卷)[M].陳志宏,王婉旎,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12-13.

? 斯平克斯.導讀尼采[M].于巖,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4:40.

?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5-66,72-73.

? 舍勒.知識社會學問題[M].艾彥,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

? 曼海姆.意識形態與烏托邦[M].黎鳴,李書崇,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 福柯.知識考古學[M].謝強,馬月,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福柯.性經驗史.增訂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 布赫迪厄.學術人[M].李沅洳,譯.臺北:時報文化,2019.布迪厄.科學之科學與反觀性:法蘭西學院專題講座(2000-2001學年)[M].陳圣生,等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拉圖爾.科學在行動[M].劉文旋,鄭開,譯.東方出版社,2005;拉圖爾.實驗室生活[M].張伯霖,刁小英,譯.東方出版社,2004;拉圖.我們從未現代過[M].余曉嵐,等譯.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12.

?[44] 伯格,盧克曼.現實的社會構建[M].吳肅然,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

? 許茨.社會實在問題[M].霍桂恒,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 列維-斯特勞斯.野性的思維[M].李幼蒸,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 格爾茨.地方知識:闡釋人類學論文集[M].楊德睿,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 ROBERT P E. News as a Form of Knowledge: A Chapter i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40(5):669-686.

? 默頓.社會理論與社會結構[M].唐少杰,齊心,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659-681.

[27] LAZARSFELD P F. Remarks on administrative and critical communications research[J], Studies in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1941(9):2-16.

[28] MCCARTHY E D. Knowledge as Culture: A New Sociology of Knowledge[M].New York: Routledge,1996:12-23.

[29] 拉圖.我們從未現代過[M].余曉嵐,等譯.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12;Latour, B. Reassembling the Social: An introduction to Actor-Network-Theo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30] 崔迪.媒介知識:傳播學視野下的知識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9.

[31] 莫斯可.傳播政治經濟學[M].胡春陽,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

[32] 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M].金吾倫,胡新和,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33] 克蘭.無形學院:知識在科學共同體中的擴散[M].劉珺珺,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

[34] 例如:GRIFFITH, B. C, MULLINS, N. C. Coherent Social Groups in Scientific Change.[J]. Science, 1972, 177(4053):959-964。

[35] 福柯.知識考古學[M].謝強,馬月,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

[36] 薩義德.東方學[M].王宇根,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37] 伯克.歷史學與社會理論[M].姚朋,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8] 洛夫喬伊.存在巨鏈[M].張傳友,高秉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39] 薩義德.世界·文本·批評家[M].李自修,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401.

[40] 劉禾.跨語際實踐[M].宋偉杰,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

[41] 伯克.法國史學革命:年鑒學派(1929-2014)[M].劉永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42] 李紅濤.昨天的歷史,今天的新聞——媒體記憶、集體認同與文化權威[J].當代傳播,2013(5):18-21.

[43] 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M].畢然,郭金華,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5] 霍布斯鮑姆,蘭格.傳統的發明[M].顧杭,龐冠群,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

[46] ENTMAN R M. Framing: Toward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J].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93(4):51-58.

[47] 潘忠黨.架構分析:一個急需澄清的領域[J].傳播與社會學刊,2006(1):17-46.

[48] 黃旦.耳目喉舌:舊知識與新交往——基于戊戌變法前后報刊的考察[J].學術月刊, 2012(11):127-145; 黃旦.媒介變革視野中的近代中國知識轉型[J].中國社會科學,2019,277(1):138-159+208.

[49] 例如:胡翼青.傳播學科的奠定[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2; 劉海龍.重訪灰色地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50] 凱瑞.作為文化的傳播[M].丁未,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

[51] 溫伯格.知識的邊界[M].胡泳,高美,譯.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

猜你喜歡
建構研究
《神圣敘事與日常生活的建構》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消解、建構以及新的可能——阿來文學創作論
阿來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情境—建構—深化—反思
殘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構和救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2Tv视频国产精品| 亚洲福利片无码最新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无码在线播放网站| 久草视频一区|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2021最新在线观看| 国产好痛疼轻点好爽的视频| 91精品日韩人妻无码久久| 亚洲精品在线91| 美女潮喷出白浆在线观看视频| 色综合婷婷| 国产青青草视频| 免费看av在线网站网址| 国产第一页免费浮力影院|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 一级福利视频| 亚洲黄色激情网站| 国产激情国语对白普通话| 国产美女91视频| 亚洲欧美色中文字幕| 又猛又黄又爽无遮挡的视频网站| 亚洲动漫h| 亚洲精品无码AⅤ片青青在线观看| 日韩成人在线网站|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无码卡| 97久久免费视频| 青青操国产视频| 在线播放91| 国产成本人片免费a∨短片| 麻豆AV网站免费进入| 99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影院| 欧美午夜视频| 午夜国产理论|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影院L| 中文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小说| 亚洲欧美精品一中文字幕| 91久久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男人的天堂| 国产尤物在线播放| 呦系列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丁香婷婷久久| 永久在线播放| 她的性爱视频| 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 亚洲国产欧洲精品路线久久| 91亚洲精品第一| 手机在线免费不卡一区二|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a级免费视频| 免费观看三级毛片| 亚洲成AV人手机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专区| 亚洲一道AV无码午夜福利| 亚洲第一色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嫖妓| 国产成人久视频免费|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免费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高| 亚洲视频二| 免费va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 一级香蕉人体视频| 日韩精品成人网页视频在线| 999国产精品| 99视频在线看| 伊人福利视频| 97超级碰碰碰碰精品|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国产在线无码av完整版在线观看| 久久特级毛片| 日韩视频精品在线|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影院八| 亚洲精品爱草草视频在线| 99青青青精品视频在线| 丁香六月激情综合|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中文| 综合网久久| 亚洲精品日产A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