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藝瑩
臺州市椒江區章安街道中心幼兒園
皮影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一顆獨具特色的星星,又名影子戲,集做、說、演為一體,小朋友都很喜歡影子戲。在影子戲活動的參與過程中,小朋友能夠淺移默化的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對其它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更多的關注和興趣。
但是傳統經典的影子戲劇目大多都是古代故事、神話,離幼兒的生活十分遙遠,而且里面的唱腔、對白對于幼兒來說生澀難懂。那如何在幼兒園開展影子戲表演活動呢?
我們將焦點放到了幼兒喜愛的繪本上。借助繪本,幼兒可以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了解情感,滿足語言發展和心理發展的需要。那如何通過繪本開展影子戲表演活動呢,本文將通過以下幾步進行。
繪本是幼兒人生中的第一本書,優秀經典的繪本,只要看圖就能讀懂故事的主要情節,不識字的幼兒也能通過圖畫進入故事世界,并從中發現樂趣。但是那么多的繪本,哪些是孩子感興趣的,哪些又適合孩子表演呢?
興趣是幼兒閱讀的催化劑,孩子們只有喜歡這個繪本,他們才會閱讀的認真、高興,才能更好的讀懂繪本,那如何發現孩子們感興趣的繪本?
(1)閱讀區幼兒推薦。在閱讀區中,教師會投放多種類的繪本、故事書,每次閱讀之后,讓幼兒選出自己感興趣的繪本,推薦給全班小朋友;同時幼兒也可以將自己喜歡的繪本畫下來,用圖片的方式介紹給大家。
(2)集體教學老師推薦。繪本集體教學是幼兒園教學中的一大塊內容,在集體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通過幼兒的反應,來判斷幼兒對這個繪本是否感興趣。
(3)親子閱讀親子推薦。閱讀是親子之間最好的陪伴,孩子們在家中和爸爸媽媽一起讀繪本,可以將在家里看到的好玩的繪本帶到幼兒園來,推薦給大家。
幼兒感興趣的繪本,并不一定都適合表演,因此在繪本的選擇上,除了要選擇幼兒感興趣的繪本,還要選擇遵循幼兒語言水平的繪本。
小班幼兒詞匯掌握量不多,因此遵循小班幼兒語言特點,我們可以選擇具有重復語句的繪本進行表演。
中班的孩子不再像小班的孩子一樣經常出現自言自語的情況,他們已經能夠清楚的把自己的意思用一句完整的話表達出來。因此我們在選擇繪本時遵循中班幼兒語言特點,選擇了3類適合中班幼兒講述的繪本類型。
大班幼兒的詞匯掌握量增多,生活經驗豐富,在看圖說話方面能理解畫面內容,根據畫面提供的想象線索,聯系個人已有經驗擴展想象,創造性地進行表述。因此根據大班幼兒語言特點,可以選擇2類適合大班幼兒表演的繪本。

表一:各年齡段適宜表演的繪本舉例
演員在詮釋作品時一定要先讀懂劇本,了解整個劇情。那孩子們在表演影子戲時也是一樣的。同一本繪本讓不同的孩子閱讀,他們都會有不同的體驗,因此在表演之前,讀懂繪本很重要!只有將繪本讀懂了,孩子們才能創編出屬于自己的劇本。
(1)讀懂繪本。①閱讀區自主閱讀。3-6歲幼兒初步形成自主閱讀的能力,自主閱讀的過程是孩子對繪本內化的過程,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對繪本有了自己的理解,讀懂繪本。②親子共讀。親子閱讀能給孩子創設溫馨、舒緩的心理氛圍,再這樣的氛圍中,家長們在讀繪本時,孩子們能更加有效地觀察畫面,在邊聽邊讀中邊讀邊吸收,邊分析邊理解,逐步將繪本內化,讀懂繪本。③集體閱讀。集體閱讀活動有兩種開展形式,第一種繪本教學活動,教師提煉出繪本最核心的價值,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在短時間讓孩子理解繪本、讀懂繪本;第二種日常集體閱讀,教師只以簡單的問題引出話題或者作為主持者身份維持討論秩序,整個閱讀活動完全以幼兒為主體,在深入、細致的閱讀中,幼兒熟悉繪本、理解繪本、讀懂繪本。
(2)編寫劇本。選定的故事、繪本與影子戲表演的劇本有很大的區別,需要幼兒對其進行改編,將故事或繪本編寫成影子戲劇本。結合各年齡段幼兒的學習水平,我們利用不同的方法呈現劇本。
對于小班幼兒來說,劇本呈現更多的是以老師記錄的形式進行,老師將幼兒講述的內容記錄下來,形成一本本獨一無二的劇本。
對于中班幼兒來說,在熟悉了繪本內容之后,我們利用圖畫的方式呈現劇本,孩子們先在腦中想好自己要編的內容,然后進行劇本編寫,孩子們畫完劇本之后,教師將劇本內容記錄下來,幼兒在這種畫、說的過程中,繪本原來的很多對話會被幼兒用自己的語言填充。
大班幼兒具有書寫的欲望,我們利用前書寫的方式呈現劇本。大班幼兒具有合作的意識,先后的概念,3-4個孩子們合作編寫劇本,先商量劇本的主要內容,然后按先后順序分好各自需要編寫的劇本內容,將故事畫下來之后,再利用前書寫的方式將自己畫的故事表達出來,然后說給大家聽,老師進行文字記錄。
影子戲表演不同于其他表演形式,影子戲需要利用道具——影子戲人物才能完成表演。每一部劇本中都有角色,根據年齡段不同,幼兒進行角色制作的過程也不盡相同。
小班:由于小班幼兒年齡小、手部肌肉不發達,打孔、穿線等過程都比較困難,因此,小班幼兒只進行“上色”、“剪稿”這兩個步驟。
中班:中班幼兒的手部動作比小班靈活很多,因此對于中班幼兒來說,打孔這個環節是可以完成的,但是由于中班幼兒小肌肉發展還不是很棒,很難完成將線穿入小孔中并打結這個環節二,于是我們用“子母摁扣”、“兩腳釘”、“兩頭釘”來代替“線”。在支撐桿的選擇上,由于中班幼兒還不具備很好的手眼協調性,因此我們選用帶孔的棒棒糖棍或粗吸管當做支撐桿,孩子們用鐵絲或糖鐵絲穿過棒棒糖棍上方的孔,纏繞鐵絲固定即可。
大班: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其余環節和中班類似,在關節連接的時候,大班幼兒除了釘扣、兩頭釘之外,還可以利用線進行連接。大班幼兒的具有較強的手眼協調性,因此在支撐桿的選擇上,可以嘗試用細一點的吸管,用最小孔的手握打孔機在吸管的頭上打孔,孔打好之后,用鐵絲或線固定支撐桿。
由于幼兒的年齡特點,手的動作并不是非常靈活協調,因此在影子戲表演時,教師提供的表演材料大多只有一、兩根支撐桿。基于此,幼兒故事講述的完整性就是影子戲表演時教師觀察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們作為孩子的引導者,要善于運用方法,巧妙地讓孩子能說、會說,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影子戲表演的樂趣,促進幼兒語言的發展。
(1)言語支持。在觀察中,我們不難發現幼兒在影子戲表演的時候經常會出現想不起故事情節或者不知道說什么的情況,這時候老師如果直接告訴幼兒下面該說什么,幼兒雖然能復述出來,但是下次表演時還是會記不住。在這時教師可以適當通過自己的語言、動作來提醒幼兒接下來的情節。
(2)圖片支持。當幼兒在表演的時候想不出接下來的情節,或者不知道接下來是誰出場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圖片或書來提示幼兒,讓幼兒在圖片中尋找線索。
案例2:今天龍龍和當當來到了影子戲小劇場,兩個人選擇了《小豬變形記》這個故事,龍龍是小豬,當當是長頸鹿等其他動物。表演開始了,龍龍拿著小豬先后變成了長頸鹿,斑馬、大象。這時候,當當拿出了鸚鵡,龍龍馬上說:“不是鸚鵡,是袋鼠”。當當堅決地說:“才不是呢,就是鸚鵡”。兩個人你一言我一語,龍龍跑出來找我:“老師,當當拿錯了,明明不是鸚鵡,是袋鼠,她偏要說是鸚鵡”。我了解情況后,對兩個人說:“既然你們都不確定,你們看看書嘛,看看書里面是誰先出來的,不就知道誰對誰錯了嗎。”兩個人拿起了釘在墻邊的《小豬變形記》,一下子翻到了小豬變身大象這一頁,“噔···”變身大象的小豬遇到了袋鼠,這時,龍龍說:“你看吧,就是袋鼠”。當當看到書之后,也知道自己記錯了,拿起袋鼠繼續表演了。
在這個案例中,兩位小朋友對于角色的出場順序意見不一,教師沒有直接說誰是對的,誰是錯的,而是讓幼兒自己去書中尋找答案,這樣對于幼兒而言,他們會記憶的更加清楚。
繪本不是劇本,幼兒也不是天生的演員,影子戲表演是為了促進幼兒語言發展而服務的,在今后的區域活動中,教師要根據幼兒的興趣、年齡特點與發展需要,繼續選取合適的繪本,讓幼兒在表演的過程中,體會繪本之美,感受傳統文化之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