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敏
(福建省寧德市古田縣平湖中心小學 福建 古田 352200)
家庭作業是學生根據老師布置的作業要求,課外獨立完成的一項學習任務,它既是對課堂教學的鞏固、補充和延伸,也是對教學效果的一種有效反饋與檢測。有效的家庭作業能夠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對掌握知識、綜合實踐以及考試評價等方面的成效有著積極的影響。
數學源于生活,每一道習題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藍本。在設計作業時,一旦把習題與生活中的實際情況聯系起來,就可以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身臨其境,與其說是解題還不如說是在做身邊的一件事。
如學習了利息后,讓學生去銀行,調查利息,設計儲蓄方案。學生寫出了“讓零花錢生孩子”、“零花錢我作主”儲蓄方案。
作業內容生活化使作業產生“真實感”,當面對的是一個“真實的問題”時,學生就會調動和整合自己所有的知識,全力以赴,這種深入探索的精神是極為寶貴的。小學生天生好動,如果課外作業不是將他們束縛于書桌前,而是給他們更遼闊的天地,這無疑會讓他們感到興奮,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就會更高。
眾所皆知計算教學乏味,講清算理后,就是算法的鞏固了,鞏固算法的常用方法是做計算題。而計算在小學數學中占有的關鍵地位,它是學好數學的開端與保證。為此給計算題創設一定的故事情境,吸引學生,使學生在趣中生疑、疑中生奇、奇中生妙,不斷激起學習的欲望。例如:你想認識“人民的好總理——周恩來”嗎?如果你能全部算對下面的題目,然后正確地將結果填入下面的短文中,你就能了解偉大的周總理的生平事跡了。
104×19= 146×13= 1794÷23=
798÷42= 113×17= 550÷25=
周恩來是前國家領導人,偉大的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浙江紹興人,字翔宇。( )年3月5日出生于江蘇淮安,( )歲時赴日本求學,( )歲時赴法國勤工儉學。( )年參加中國共產黨,后來成為中國共產黨主要領導人之一。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一直擔任國家總理。( )年1月8日因病逝世,享年( )歲,全國人民深切地悼念他。由于他一生勤奮工作,嚴于律己,關心群眾,被稱為“人民的好總理。”
學生對純粹的計算題毫無興趣,當設計的作業與名人故事相關聯,并配上名人的畫像,為學生所喜愛。學生做作業需要用學過的年月日知識和簡單的推理,正是故事情節的合理性促使學生主動判斷計算結果的正誤,并主動對計算結果進行改正,所以作業的正確率明顯提高。
每個學生在學習上都會有差異,這種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教師在家庭作業設計時,要針對學生的差異,設計多梯級、多層次,彈性的作業,留給學生自主選擇的空間,充分發揮他們學習的主動性,讓他們各取所需,自主選擇作業的數量與難度。如:教學完“圓的周長”我設計“自選作業”的家庭作業:
第一組:(1)一個掛鐘的時針長6厘米,一晝夜這根時針的尖端走了多少厘米?
(2)一個圓形花圃的半徑是10米,沿著它繞一周,要走多少米?
第二組:(1)畫一個周長是12.56厘米的圓,圓規兩腳之間的距離應取多少厘米?
(2)在長15厘米,寬10厘米的長方形中畫一個最大的圓,這個圓的周長是多少厘米?
第三組:(1)一個自行車輪胎的外直徑約70厘米,如果每分鐘轉100周,可前進多少米?
(2)王老師自行車輪胎的外直徑約65厘米,一座大橋2000米,通過這座大橋車輪大約要轉多少圈?
自選作業,可在作業的數量和質量要求上,給學生以機動,從而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讓成績優異的學生“吃飽”,成績良好的學生“吃好”,學習能力有待發掘的學生“消化好”。只要學生認真完成自選的作業,教師就給予充分的肯定,使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樹立“我能行”的信心。

由于小學生小學生好動,注意力不穩定,單一形式的書面作業、同一類型、相同活動的作業,很難引起他們持久的興趣,只有將游戲、操作、談話、合作、探究等等不同形式的作業,當作新鮮的血液源源不斷注入,以變化為線,才能使家庭作業保擇生命活力,讓學生情不自禁的接近他,享受他。
如:操作式作業(搭框架)
學生作業:
什么是框架呢?老師舉了很多例子,可我們都沒見過,我們農村的孩子實在難想像出框架是什么樣子。老師讓我們就地取材——回家準備上10厘米、8厘米、6厘米、5厘米的蘆葦梗各12根和一團會搓成團的泥巴。
我們在老師的指導下,每個人都做了一個正方體或長方體的框架。陳老師讓我們觀察搭這些框架都用了哪些材料?我們發現不管是搭正方體還是長方體,都要用8團土,12條蘆葦梗。不同的是:搭長方體框架要用三種長度不同的蘆葦梗或者兩種長度不同的蘆葦梗,搭正方體框架要用12條長度相同的蘆葦梗。為什么要用這些材料呢?原來它們與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8個頂點、12條棱有關系。
在操作中我們還認識了一位朋友“棱長總和”,它就是一共用了多少厘米的蘆葦梗。長方體框架可以這樣計算:(長+寬+高)×4;正方體框架可以這樣計算:棱長×12。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完成家庭作業的積極性,教師不僅要在作業設計上下工夫,還要注意反饋與評價的有效性,家庭教育與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也至關重要。只有家長、學生,教師三者擰成一股繩,遵循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發展規律,以發揮學生自主潛能為出發點,認真完成數學家庭作業逐漸會成為學生的一種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