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洪
(廣東省清遠市佛岡縣石角鎮三八中心小學 廣東 佛岡 511600)
進入21世紀以來,人們對環境的保護越來越重視。隨著人們精神文明的進步,人們對生態的絕不不僅意味著人與自然關系的覺醒以及追求生態平衡,而且在更深層的含義上促進了人文精神以及道德價值觀的覺醒,從而引起人們對精神的重新構建。在這種背景之下,人們逐漸將這種生態意識逐漸滲透到學校的德育教育當中去,引導學生從生態的角度來考察德育問題,從而促進德育教育以及生態環境保護教育順利開展。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素質教育逐漸成為了當今教學中的重點任務,同時,身為素質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德育教育在各大學校逐步開展,德育教育的研究者將德育管理看作是對德育工作的管理,并且把管理學理論當作德育管理的基本理論依據,例如“學校德育管理的依據是現代管理基本原理以及德育過程的基本規律所開展的”,“現階段學校德育管理以及現代學校組織系統中的管理者是根據社會需要,在現代化的管理思想的指導下運用的現代管理方法”。然而,德育管理應該把德育過程歸納并且以此為核心;德育教育身為一項教育工作和其他領域活動有很大不同,其主要區別在于德育的一切工作和機制都指向了受教育者。此外,現代管理理論生產于企業,雖然生產領域當中的管理也包括了勞動者,但是其終究目標是指向利潤,因此借鑒現代管理理論必然會存在一定缺陷。比如在傳統的觀念當中,管理的功能是獨立的,管理被人們認定為最小的付出獲得最大的收入,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佳的效果,決定了管理知識被視為一個單純的技術性問題,而倫理、道德以及價值觀念在其中并不多加考慮。然而在學校范圍內,管理服務于教育活動的特性,使得管理與教育不但無法分離.而且處處關涉價值與倫理。綜上所述,本文目的在于批判在以往學校德育管理概念下的學校德育的弊端.并討論改進的可能。
2.1 創設輕松愉悅的環境,引導學生自我內化。傳統教學模式更多地體現了教師的威嚴和權威。相比之下,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能有效的體現出來。因此,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很難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抑制了學生的自由發展。此外,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也只能將德育教育陷入被動的境地,很容易引起環境的惡化。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按照生態理念中的開放性以及生活化的需求,為學生創設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發展,激發學習情趣。首先老師要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同時,通過優化教學資源,發揮圖書館、廣播以及升旗儀式的引導作用,增強學生的感悟和體驗,此外,身為一名德育教師,當學生犯錯誤時要給予一些激勵的詞語,鼓勵學生參與到教育過程中當,從而促使他們自主成長和學習。一個充滿學習氛圍的環境能夠讓學生更好地適應生態發展規則要求,優勢是在積極向上的班風以及校風的環境中,更加有利于學生的自我發展。
2.2 優化教學方式,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德育教育的對象是有鮮明個性以及活躍思維的學生,追求個性發展是學生的秉性。而教育的目的也是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的發展,提高他們的生存和適應能力,以便于在來激烈地社會競爭中適應發展需要。從神態理念的角度來分析,學生的個體之間以及個體生態之間的和諧互動則是推動整個生態良性發展的必然趨勢。打破傳統的命令式教學,激活法學生的個體學習興趣,這是現階段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只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能夠感受到教師的信任和理解,這才是促進師生管理以及構建民主、和諧班級氛圍的必然要求,老師要注重言傳身教,在學生的心目中樹立起榜樣,并且放低自己的姿態,這樣學生才能夠主動和老師拉近關系,才能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內心想法,從而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工作。學校在進行德育管理的過程中,可以利用學生會、少先隊以及校園內一切團隊,積極發揮校會、晨會以及交流載體的作用,幫助學生搭建表達自己的平臺,從而促進字德育水平的提升。
總而言之,生態視角下學校德育管理觀念的變革是促進學生德育水平提升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措施,這就需要德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教學觀念的生態教育的滲透,并且通過生態教育促進學生德育水平的提升,將而這有效進行融合,從而促進學生德育水平提升以及生態意識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