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藝文/ 郭威 (江蘇師范大學)
舞劇是一種結合舞臺、燈光、音樂、舞蹈、美術為一體的一種藝術形式,同時是一門視聽結合的綜合性藝術。舞劇中音樂和舞蹈是最重要的兩大因素,而在舞劇中音樂和舞蹈又是相輔相成的,因此音樂在舞劇中占據者重要的地位。舞劇音樂和其他體裁的音樂又有所不同,舞劇音樂既要有特點能夠烘托背景或者塑造音樂形象,又要做好與舞蹈良好的銜接作用。舞劇音樂《花兒》就很好的展現了音樂如何既具有自身的特點,同時又不喧賓奪主從而很好的襯托舞蹈。這部音樂作品也展現了趙季平扎根于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具有中國音樂風格特點的音樂創作特征。本文通過對舞劇音樂《花兒》的研究,從宏觀角度分析趙季平舞劇音樂創作的技巧和特點,以及民族化音樂創作的特征。
趙季平,河北束鹿人,出生于1945年8月,是我國著名的作曲家、教授、同時也是博士生導師。趙季平自幼受到藝術熏陶且頗有藝術天賦,又極其勤奮。他的音樂創作所涉及的領域廣闊,音樂創作的題材形式主要可分為三大類:影視音樂,器樂音樂,舞劇、音樂劇、歌劇音樂。
趙季平先后為電影《黃土地》、《紅高粱》;電視劇《水滸傳》、《大宅門》、《喬家大院》等創作音樂。兩度獲得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音樂獎,中國電視“飛天獎”優秀音樂獎,六次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中國金鐘獎“聲樂作品大獎”等。他在音樂創作領域獨樹一幟,被譽為中國樂壇最具中國風格、中華氣質和民族文化精神的作曲家,更是目前世界樂壇最為活躍的中國作曲家之一。
舞劇《花兒》即展現著西部民歌的風采,同時表達著東方花兒姑娘與牧羊人羊哥凄美的愛情。舞劇以繽紛的想象和浪漫的表達,訴說了黃土地上人群、羊兒們刻骨銘心的牽掛以及生命之花永恒的瑰麗。舞劇花兒主要人物為回族歌手花兒、羊哥和草大三個人。
劇情共分為六個部分。第一部分為花兒開了,在中國大西北的草原上,美麗的回族歌手花兒與善良的牧羊人羊哥相愛了,但是權勢的草大垂涎并蓄謀搶走花兒。第二部分花兒俊了,描述的是羊哥和花兒與羊群親如一家的景象被草大強硬娶妻而破壞。第三部分花兒黃了,講述的是洞房夜花兒不從,因此向草大提出要花兒會對歌的要求從而尋找逃脫的機會;第四部分花兒紅了,一開始描述花兒會的熱鬧場景,然后花兒與草大還有草大的大老婆與二老婆進行對歌,并且趁機逃走;第五部分花兒謝了,描述一年后花兒與羊哥的孩子誕生了,而草大和打手追蹤而來并且把守護他們的羊群剝皮致死,花兒為救羊群挺身出但羊哥為救花兒而犧牲了;第六部分永遠的花兒,原本出生的小羊已經成為了領頭羊,花兒與孩子思念著親人。
趙季平的舞劇音樂《花兒》,在增加技巧性現代作曲技法的同時又運用了大量的民族民間音樂的元素,使得作品即增加技巧性又貼合劇情和舞劇的文化內涵。舞劇音樂通過運用花兒民歌、特征音程、調式、唱腔等等方法使得創作技法民族化。在音樂形式上運用合唱、獨唱、大量使用民族器樂的方法豐富音響效果。
舞劇《花兒》是一部大型的原創舞劇,作品全部時長達到將近一個半小時。作曲家趙季平在這部舞劇音樂的創作中充分的使用了多樣創作技巧和民族音樂因素。筆者欲通過對舞劇音樂《花兒》的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的總譜研究來發掘趙季平在這部舞劇音樂創作時運用的創作技巧。主要的從主題、配器及人聲運用幾個方面研究。
音樂的主題是一部音樂作品中最主要的樂思,也是音樂的核心。因此音樂的主題影響整個作品的風格、特征等。舞劇《花兒》以“羊哥”的獨唱民歌“花兒”開場。花兒曲調豐富,旋律起伏大、多運用四度上行。之后器樂的主題由竹笛呈現,弦樂兩次二度上行在小三度迂回做背景渲染。器樂的主題就運用了民歌花兒的特征音程、和音樂起伏大的特征。如下圖所示:
譜例1:

譜例2:

舞劇的第二部分木管樂器承擔背景渲染的作用,其旋律的特征仍是來源于舞劇音樂第一部分的主題材料,與同音反復、二度的特征構成。主題特征的保持使得音樂變化中又統一。如下圖所示:
百香果汁、胡蘿卜汁、白砂糖、接種菌種、穩定劑黃原膠∶CMC(1∶1) 的添加量分別控制在4.0%,25.0%,10.0%,1.0%,0.1%;然后將百香果汁和胡蘿卜汁混合液的pH調至6.0,6.5,7.0,研究混合液的最佳pH值。
譜例3:

舞劇音樂《花兒》的配器包括西洋的管弦樂器、打擊樂器,還包括中國的民族樂器及打擊樂器。西洋樂器的使用豐富了音樂的層次,也增加了音樂的深度。而民族管弦樂器的使用更好的展現出民族舞劇所蘊含的精神和意義,也更好的陳述舞劇音樂的音樂形象和渲染舞劇背景。運用的民族樂器有排鼓、木魚、中國鼓、梆子、嗩吶、竹笛等。
1、打擊樂器
舞劇音樂《花兒》第二部分“羊群進行曲”運用了多樣的打擊樂器,表現出進行曲步伐性節奏、輕松活潑、歡快的音樂特點。主要運用了定音鼓、大軍鼓、小軍鼓和鈸,每種打擊樂器不同的節奏組成節奏背景。如下圖所示:
譜例4:

2、民族樂器
最具有中國民族民間音樂風格的片段就是舞劇第二部分中“草大”強行娶妻場景的音樂。這段音樂中使用了大量的中國樂器:中國鼓、大镲、嗩吶、竹笛等,而使用少量的西洋樂器作為和聲背景的填充。旋律由極具中國樂器音色的嗩吶和竹笛呈現,充分的描繪出了中國提親時的熱鬧、歡快氣氛。
3、裝飾性色彩樂器
為了能夠更好的表達音樂的思想、豐富樂隊的音色及音響效果,越來越多的音樂家開始重視裝飾性色彩樂器的運用。舞劇音樂《花兒》中樂隊的編制中也使用了音樹、響板、木魚、管鐘、豎琴等裝飾性色彩樂器。
舞劇《花兒》是一部具有地方音樂特色的民族舞劇。“花兒”本就是流傳在中國西北部地區的一種民歌形式。趙季平在舞劇創作中運用民歌“花兒”一方面積極的運用了民族音樂的因素,同時對舞劇氛圍的烘托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人聲在作品中的運用不僅起到渲染音樂氣氛、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在有些地方起到對于銜接和填充作用,而且可以增加樂隊音色,更加直接的表達劇情。人聲的音色魅力、豐富的表現力是器樂所沒有的。
作品的第一部分花兒開了,就是以羊哥的獨唱開場,弦樂器聲音很輕做背景烘托的作用。一首花兒民歌不僅起到了開場的作用,同時暗喻了羊哥對于花兒的喜愛。如下圖所示:
譜例5:

第二次運用人聲是在作品第二部分“全家福”亮相部分起開端的作用。共兩句話卻詮釋了羊哥對花兒的喜愛還有人羊合一的和諧景象。如下圖所示:
譜例6:

第三次運用人聲是在作品第二部分“頭羊與母羊雙人舞”的場景,這一部分充分的運用了人聲的音色和特征。這里運用了童聲合唱與羊哥和花兒的獨唱做呼應。如下圖所示:
譜例7:

第四次運用人聲是在作品第二部分“花兒”獨舞的后半部分。這里只運用弦樂器做和聲,一開始運用女生合唱來渲染花兒要被迫嫁人前的無奈和悲涼的氣氛,之后加入器樂后運用混聲合唱增加音樂的張力。如下圖所示:
譜例8:

趙季平的音樂創作都極具中國傳統民族民間音樂的風味,創作深受民間音樂及中國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他的舞劇音樂《花兒》也保持了其的創作風格。舞劇音樂因其要與舞蹈相結合的特征,因此在創作時要考慮很多的因素。通過對于舞劇音樂《花兒》第一、二部分的分析,趙季平舞劇音樂的創作具有以下幾點特征。
趙季平的作品大多都是飽含民族音樂的韻味,無論他是描寫哪個地域的音樂都可以準確的呈現出地區音樂的特點。舞劇花兒講述的就是西北地區的人土風情,趙季平運用多種創作技法用音樂展現西北地區的風情。趙季平曾說過“民族風格并不是用一兩件民族樂器就是民族風格,民族風格最根本的是用民族素材來表現民族的心理素質和精神風貌。”因此,首先趙季平在舞劇音樂的創作中恰到好處的運用和發揮民族民間樂器的音色和特征,使得音樂與舞蹈和劇情相輔相成。其次引用了西北民歌花兒,既展現了西部民歌的優美同時又充分的運用西北音樂的因素創作和發展音樂。在舞劇音樂一開始運用了一種極具地方音樂特色的口弦聲,體現了趙季平對于民族民間音樂的熱愛。
舞劇花兒屬于民族舞劇,但是趙季平并沒有以民族樂器為主進行音樂創作,而是根據劇情和舞蹈編排樂器。從而充分的使西洋樂器與民族樂器相融合。尤其是對于特別具有中國樂器音色特點的嗩吶進行運用的時候,趙季平充分考慮到嗩吶的獨特音色,使其在樂隊中即保持住獨特的樂器音色同時又不顯突兀。同時運用合唱、獨唱等音樂形式,加大了舞劇音樂的表現力,同時也更好的渲染舞劇的氛圍、刻畫人物形象。
趙季平的音樂一直以來都深受人們的喜愛。他的這部舞劇音樂《花兒》,讓人充分的可以通過音樂在腦海中呈現出畫面。他在創作時引用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因素,同時運用了先進的創作技巧加以發展。因此使得音樂即極具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風格,同時又非常的豐富具有層次感。而且趙季平在進行舞劇音樂創作時考慮到舞劇音樂的特殊性,讓舞劇音樂即獨立,又與舞蹈相輔相成。趙季平民族化的創作技法給當代的作曲家提供了借鑒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