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唐縣王京鎮東連乙小學,河北 唐縣 072350)
隨著素質教育的開展,生活化教學也越來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注意,雖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融生活化于小學數學教學流于形式,缺少實際意義,這樣對學生的學習并沒有多少幫助。而且,許多學生及家長過分看中成績、關注分數的現象,也很不利于教學內容生活化的落實。有的一線數學教師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缺少對于生活情境的創設,較少使用生活化的素材,導致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不契合,難以引起他們的共鳴。有的學校設計的各項評估標準并不恰當,以成績為評價的中心環節,不重視學生的應用能力,這樣也直接導致了數學教學內容生活化實施困難。因此,對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作進一步的探討非常必要。
由于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他們只會對感興趣的東西產生較強的主動性和集中力,因此在課堂上結合學生的實際經驗去教學時,學生便產生了想去學習了解的欲望。再加上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不斷推行與深入,老師和學校不再僅僅關注學生的數學成績,開始重視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很多教師都開始嘗試將數學教學與生活聯系,在情境的引入、題目的設計中也開始融入生活的元素。將學生從枯燥抽象的數學內容中解放出來,增加其中的生活基礎與情感體驗,提升了學生對數學科目的學習興趣。
數學知識不是簡單的記憶和背誦,它具有抽象性和非常縝密的邏輯性,如果只是簡單地理解而不是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學生在課堂上看起來能夠掌握,但時隔一段時間后就會遺忘,更不用說利用它來解決實際的問題了。數學教學生活化就是將學生所學到的數學知識與其所經歷的真實生活相聯系,教師在教學中結合學生已有的實際生活經驗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使學生能夠直觀地去認識和理解,這樣能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與感悟,透過表象認識到知識的本質,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相比較而言,小學生解決靜態數學生活問題的能力較強,但是缺乏解決動態問題的能力,換句話說,他們更加注重知識的獲取,但是在知識的運用方面還有待提高。但數學知識從人類的生產生活中被發現,也需要服務于生產生活中去。數學教學生活化,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幫助學生感知數學知識從生產生活中產生的過程,經歷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情境,逐步建立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系,這樣利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并利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問題,增強學生的應用能力。
例如,在教學《認識負數》時,為了讓學生理解分隔正負數中的“0”這一標準及正負數與它的關系,我以自己的存款為標準:假設老師剛買了一所房子,付了全款后目前既沒有負債,也沒有存款,目前老師存款是“0”,那么,同學們剛收到老師發給的一本定價5 元的數學練習冊,需要同學付款,而且同學們目前身上也沒有零花錢,這個時候同學們的錢可以用什么來表示呢?和自己息息相關了,學生十分感興趣,下課時老師再用一句“負數們再見”來結束本節課,令學生們對這節課的內容印象深刻。再比如,教學《用數對表示位置》時,如果僅僅只是簡單使用教材中的情境圖,學生很容易感覺枯燥無趣,教學效果也不會好,我在教學該節內容時結合現實中學生在班級的座位,讓學生在其中用數對表示自己的位置,并且結合游戲“對號起立”讓學生感受到數對的魔力,這樣的教學學生非常感興趣,玩得開心的同時也取得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創造讓學生有所表現的機會,允許學生有和自己不同的看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例如我在教學“可能性的大小”時,就將生活中的有獎轉盤活動搬到了課堂:
師:每逢節假日很多商店都會舉行抽獎活動,五一節到了,老師家附近的超市也舉行了一次抽獎活動,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些獎項(如圖1),你最想得到的是什么獎品?
1.活動規則:每次購物滿180 元即可抽獎一次。轉動指針,指針停在哪一個位置,就得到相應位置的獎項。(如圖2)
2.老師也參加了該活動,同學們猜一猜,老師最有可能中幾等獎?為什么?(學生討論達成共識:中紀念獎的可能性最大)老師中幾等獎的可能性最小?為什么呢?(學生認為中一等獎的可能性最小)
3.小結:可能性還有大小之分(板書課題:可能性的大小)
4.中一等獎的可能性最小,但是不是就一定不可能呢?為什么超市不將中一等獎的可能性加大,讓人們容易中到一等獎呢?……
結語:教學內容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生活中的典型問題的高度提練。因此,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過程中要整合生活經驗,選擇生活中的典型問題轉換成教學內容。在設計教學活動時,使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用生活的視角解讀教學內容,理解學習內容,啟發學生用自己學過的專業知識、技能和思想方法去解決實際問題,感受學習數學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