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長征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3)
國務院辦公廳發(2015)36 號《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各高校要根據人才培養定位和創新創業教育目標要求,促進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由此,各高校紛紛響應號召,在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計和建設、實驗實訓基地的建設、創業孵化基地建設、畢業生實習等方面夯實專創融合的理念。為進一步激發大學生創新創業熱情,培養和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生力量,引導高校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創新型國家建設,創新人才培養機制,以創新引領創業、創業帶動就業,也為充分發揮“以賽促學、以賽促教”的積極作用,各級創新創業大賽(以下簡稱“雙創大賽”)層出不窮。
學者對于高校專創融合做了大量的研究,有專創融合現狀的分析(韓小娟,2017;孫洪鳳,2019),諸多是基于某個具體專業的專創融合的研究(彭德紅,2016),有專創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宣翠仙,2019;盛曉娟,2019;楊峰,2017),有專創融合機制的研究(趙亞翔,2019),有專創融合課程的研究(陸端,2019;張海濤,2019;付曉莉,2019;蔣雪芹,2020)等等。現有的關于高校專創融合的研究,偏定性研究,局限于求學階段的研究,缺乏對大學生乃至畢業生專創融合教育效果的跟蹤調查研究,缺少定量化的研究,本文的研究彌補了此短板,側重基于雙創大賽對高校專創融合教育效果的研究和評價。
國外學者對于雙創大賽的研究集中于其內涵、功能及影響等方面(曾婧婧、龔啟慧,2017)。以2015 年“專創融合”理念的提出為分界點,國內更多的學者關注雙創大賽并陸續做了研究,如:雙創大賽對高校創業生態影響的研究(胡曼,2016),雙創大賽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研究(侯衛周,2016;郭錦,2016;姜騫,2016;尚澤慧,2017),雙創大賽功能機制研究(徐軍、劉立華,2018),雙創大賽與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關系的研究(吳愛華等,2017;騰桂法,2017),雙創大賽下科技型中小企業問題(閆瑩,2018),雙創大賽中的法律問題(周小嬌,2017)等等。以上研究以定性研究居多,關于雙創大賽人才選拔標準的研究則始于2017 年曾婧婧、龔啟慧。該研究采取定量研究方法,基于全國雙創大賽獲獎代表的文本內容分析,認為中國雙創大賽人才的選拔有項目標準、價值標準、教育背景標準、行業技術標準和能力結構標準五大指標,進一步明確創新和創業人才的有著不同的衡量標準。該研究開拓了雙創大賽研究的新視角,是針對社會化的雙創大賽人才選拔的研究。本研究是在該研究的基礎上,基于“專·創·賽”三維融合下針對大學生雙創影響績效的研究,該主題的研究目前尚屬于空白領域。
創新,是一種意識、思維、習慣、能力和實踐,國外學者對創新性人才的界定主要從個體思維和意識的角度出發(曾婧婧、龔啟慧,2017),而創業是一個行為和過程。吳欣認為高層次創新人才應具備創新知識、創新技能、創新品質、創新表現、團隊領導能力等基本素質。曾婧婧、龔啟慧對于創業型人才具有的基本素質的描述中,提到首創和創新能力,在一定的程度上混淆了創業人才和創新人才兩個概念。基于績效管理中關于績效標準的理論(波多里奇,1987),創業人才的創業績效基本標準素質結構包括:社會責任感、抗壓能力、行業知識和經驗、人際關系能力、經營管理能力、吃苦耐勞、機遇、價值取向等,更大程度上相當于“分蛋糕”的能力,充當的是創業追隨者的角色;而創業人才的創業績效卓越標準素質結構還包括創新能力、冒險精神、開拓能力等,更大程度上相當于“做蛋糕”的能力,充當的是創業引領者的角色。雙創績效主要指雙創活動中的表現,更側重于結果。基于雙創比賽下的雙創績效,即雙創比賽的成績、獲獎情況。
雙創大賽依據不同的層次,可分為校級、行業、市級、省級乃至國家級雙創大賽。本研究中的數據來源于互聯網,主要引用雙創大賽主辦方和承辦方網站公布的信息,包括涉及的政府網站和學校網站。浙江省大學生雙創大賽由浙江省教育廳、團省委等聯合主辦,浙江省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和高校聯合承辦,主要為全國大學生雙創大賽選拔優秀項目,其參賽作品涵蓋眾多領域。“浙商”已然成為新世紀崛起的不可小覷的創業派別,獨樹一幟。浙江省大學生雙創大賽諸多評委來源于浙商。浙商的創業績效有目共睹,其選拔和評價大學生雙創大賽的項目,在一定程度上投射了他們自身創業績效的檢核標準。創新創意類項目的評價要素主要有項目設計思路、項目創新創意點分析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分析等;創業實踐類項目主要從創業認知、創業項目概況、創業項目成效和創業項目展望等方面進行評價。
借用浙江省雙創大賽主辦方和承辦方網站公布的大學生雙創項目信息,可以有效了解各獲獎學校和獲獎項目,通過對獲獎項目的解讀,不斷的提煉、歸納和歸類。
雙創大賽經過幾年的籌辦,舉辦者已經意識到學歷對于雙創大賽的影響,故區分學歷進行比賽,分為本碩組和高職高專組;舉辦者考慮到比較處于不同的階段的創業項目的難度,細分比賽為創新創意類比賽和創業實踐類比賽。另外,雙創大賽為迎合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化時代特征,另辟天地,設置了“互聯網+”創業大賽;結合行業設置了行業創業大賽,以及鼓勵創新的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
“創青春”浙江省雙創大賽始于2014 年,本研究以“專創融合”為背景,故選取2016 年-2019 年的“創青春”浙江省雙創大賽參賽項目為總體樣本,抽樣期間的獲獎項目為研究對象。根據2019 年浙江省統計年鑒,浙江高校為109所,其中本科60 所,高職高專49 所。“創青春”浙江省雙創大賽參賽學校數量依次為2016 年98 所,2017 年和2018 年均為102 所,2019 年105 所(如圖1所示)。雙創大賽卷入學校逐年增多,參賽積極性越來越高,在高校中影響越來越大,具有很高的權威性。浙江省雙創大賽以校級比賽為初賽,按照學校規模及在校生人數定額分配進入省賽復賽數量,故每年變化不大,進入省賽復賽數量為310-320 個。
對2016-2019 年進入雙創省賽復賽的項目,按照創新創意本研組、創新創意高職高專組、創業實踐本研組和創業實踐高職高專組四個類別,在不同行業的分布進行統計分類,該過程歷時1 個月。項目分布面廣,涵蓋傳統行業、教育、服務、生物醫藥醫療、養生、電子信息、新能源、材料化學、機械自動化、交通運輸、文化創意和傳媒傳播、服裝、人工智能、計算機互聯網以及大數據等眾多領域。四年中,涌現出來的創新創意類獲獎項目中,人工智能方面的最多,高達82 個,其次是服務行業42 個,計算機37 個,機械自動化35 個,文化創意和傳媒傳播32 個,農業和交通運輸方面的較少,分別為3 個和7 個,如圖2所示:
值得一提的是,創業實踐類獲獎項目中,服務類創業項目最多,高達47 個,其次為互聯網和文化傳媒,均為40 個,計算機36 個,農業2 個,能源0 個,如圖3 所示:
類似大學生雙創績效的研究主要有幾類:從勝任力理論著手,對大學生創業勝任力研究最多,代表者有王重鳴、趙署明、姚翔、蘭海濤等十幾位學者;創業環境對大學生創業績效的影響研究(孫曦曦、昂昊,2019);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實踐教育績效(熊芳芳,2018);科技創業孵化器對大學生創業績效影響分析(王鴻銘,2013)。基于浙江省雙創大賽,本文將從學歷層次、項目生命周期、高校綜合實力以及高校的特色專業四個方面構建影響大學生創新創業績效的因素。
學歷對于創業的影響分析,主要集中于:學歷對于創業意愿的影響(黃君玲,2011;戎會芹,2016),高學歷對于創業企業績效的影響(黎柯含,2019;王慧,2017),學歷對大學生創業行業選擇的影響(盧興霞,2015),家庭環境對大學生創業學習效果的影響研究(俞旭,2017)。本文主要研究大學生學歷層次對于創業項目行業選擇的影響,把大學生學歷分為:本科研究生和高職高專。創新創意類獲獎項目,對比本研組和高職高專組行業分布發現:本研組對于人工智能、計算機、服務、文化傳媒以及醫療醫藥表現出更高的傾向性,項目數量分別為44、26、18、18 和15 個,而對于傳統行業、養殖、食品、養生、交通運輸以及農業傾向性較低,項目數量分別為5、5、4、4、2 和1;高職高專組對于人工智能、機械自動化、服務、文化傳媒表現出更高的傾向性,項目數量分別為38、27、24 和10,而對于新能源、旅游以及農業傾向性較低,項目數量分別為4、4 和2。總體而言,本研組在人工智能、計算機、大數據、互聯網、文化傳媒、醫療等專業領域的創新創意更多,計算機方面優勢比較明顯,而高職高專組在人工智能、機械自動化、服務等專業領域的創新創意更多,機械自動化方面優勢比較明顯,對比如圖4 所示:
創新實踐類獲獎項目,對比本研組和高職高專組行業分布發現:本研組在文化傳媒、計算機、服務以及互聯網方面落地的項目更多,分別為25、24、22和21 個,農業和交通運輸方面項目落地最少,均為1 個項目;高職高專組在服務方面落地項目更多,為25 個,其次是互聯網、文化傳媒,為19 和15 個,農業和服裝落地最少,均為1 個項目。在創業實踐項目中,本研組在計算機、文化傳媒方面創業項目優勢比較明顯,高職高專組在傳統秉承方面項目上優勢比較明顯,對比如圖5 所示:
基于浙江省雙創大賽的研究,可以把創業項目的生命周期主要分為兩個階段:醞釀孵化階段和創業初探階段。前者即創新創意類項目,后者即創業實踐類項目,兩者的主要區別以是否注冊實體公司為界。獲獎項目中,相比較而言,創新創意類側重人工智能、服務、機械自動化項目的構思,而創業實踐則在服務、文化傳媒、互聯網和計算機領域發生。養殖、傳統秉承、旅游、養生、計算機以及服務方面,創新創意類獲獎項目和創業實踐類獲獎項目數量不相上下;人工智能、醫療醫藥、電子信息、機械自動化方面,創業夢想和創業實踐之間有較大的波動,究其原因,可能技術上的實現和突破、市場的接軌以及創業資金等方面需要更長的時間和投入。創新創意類獲獎項目和創業實踐類獲獎項目行業分布對比如圖6 所示:
通過查閱相關文獻發現,高校綜合實力的差異對于大學生創業的影響尚無人研究。根據2020 年浙江省大學排名校友會+武書連最新版,浙江高校位列前三的分別是:浙江大學、寧波大學以及浙江工業大學,考慮到浙大綜合實力與浙江其他高校之間的懸殊性,單獨劃分一組進行比較。基于浙江省雙創比賽,本文主要從高校綜合實力對大學生雙創績效的影響展開研究,本科院校以百名為間距區分高校排位(見表1),高職高專以同行業排名和所有制屬性(見表2),各自列成梯隊統計各級別獲獎項目數量(見圖7、8)。

表1 浙江省本科院校梯隊構成
浙大獨居第一梯隊,無論是創新創意大賽、創業實踐大賽還是雙創大賽,都以絕對的優勢穩居獲獎總數的榜首,其中,創新創意大賽獲獎數量為26 個,創業實踐大賽獲獎數量為12 個,獲獎總數為38 個。根據圖7 可知,總體而言,無論是創新創意大賽、創業實踐大賽還是雙創大賽,隨著高校在全國排名的下降,梯隊平均獲獎數量呈現下降之勢。高校排名跟雙創大賽獲獎數量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
浙江省高職高專梯隊分成三個:省內同行排名前十的為第一梯隊,8 所民辦高職為第三梯隊,其他高職高專列第二梯隊。以下職業技術學院統一簡稱職院,各梯隊對應的學校和數量見表2 所示:

表2 浙江省高職高專梯隊構成
由圖8 可知,無論是創新創意大賽、創業實踐大賽還是雙創大賽,隨著高職高專在同行中排名的下降,梯隊平均獲獎數量呈現下降之勢。高職高專排名跟雙創大賽獲獎數量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
2017 年,浙江省教育廳公布浙江省高校“十三五”特色專業建設項目立項名單,確定200 個本科專業(其中評審類103 個,備案類97 個)和200 個高職(高專)專業(其中評審類106 個,備案類94 個)為浙江省高校“十三五”特色專業建設項目。實施“十三五”特色專業建設項目,旨在改善專業基礎條件,加強專業師資隊伍,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專業辦學模式,強化專業社會服務。
據統計,自2016 年以來,浙江省高校雙創項目獲獎學校眾多,109 所高校曾獲獎學校高達100%,因樣本巨大,分析工作量太大,無法逐一對各高校獲獎情況與該校的特色專業一一對照分析,故本科學校與高職高專各選取排名前4的作為代表性進行分析,見表3 所示:

表3 浙江省部分高校雙創獲獎項目與該校特色專業分析
分析表3 可知,大學生在雙創大賽中獲獎的項目,均表現出與其所就讀的高校特色專業相一致的傾向,獲獎的項目絕大多數覆蓋其母校的特色專業。另外,溫州醫科大學、浙江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等醫療行業的高校,學生創業項目明顯的傾向于生物醫療醫藥行業;浙江旅游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創業項目也明顯的傾向于旅游行業。這一研究結果在很大程度上說明,大學生的創業是基于其專業的創業,專創融合教育的必要性和成效得到了進一步的論證。
本研究通過前期大量的長時間的查閱文獻資料、收集數據為研究做準備的過程,通過研究得出如下結論:(1)創業績效標準有不同的分類,創新不是創業必備的要素;(2)“專·創·賽”三維融合下大學生創新創業績效的影響因素有四方面:學歷層次、項目生命周期、高校綜合實力以及高校的特色專業;(3)學歷在一定的程度上奠定了大學生創業的專業領域,高學歷的更傾向于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的行業,低學歷的更傾向于操作性、勞動密集型的行業;(4)創新創意和創業實踐之間項目的選擇有較大的波動;(5)高校排名跟雙創大賽獲獎數量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6)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是基于其專業的創業,跟就讀院校的專業特色有很大的關聯,專創融合教育很有必要,也卓有成效。另外,在研究中也發現,大學生在雙創大賽中,能很好地把握住當下創業的新趨勢,緊密結合互聯網、計算機、大數據、電子信息等時代的脈搏,同時,很多雙創項目呈現出學科的交叉性、專業之間互相融合。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雙創項目在產業行業的歸類上,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加上4 年的累積獲獎項目眾多,對每個項目不一定完全了解,歸類會有一定的誤差甚至偏誤;比賽經過幾年的更替,部分創業實踐項目比賽的歸口有變化,導致樣本的流失;影響大學生雙創績效的因素有很多方面,其他因素都是本研究不可控的。未來本主題的研究,應該改進以上不足,使得研究更深入,追蹤更多的比賽項目,豐富研究的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