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煥平
(西藏山南曲松中學 西藏 山南 856000)
關于核心素養的研究.國內外關于核心素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體系、課程建設和評估研究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6年提出終身學習的四大支柱[1]。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1997年底啟動了核心素養框架項目,稱為“迪斯科”計劃(DeSeCo),該計劃定義了三大核心素養[2]。歐盟從個人價值實現取向界定了核心素養,并列出了八大核心素養[3]。美國在2002年創建21世紀技能聯盟(Partner-shipfor21stCenturySkills,簡稱:P21)指出基于深度學習的核心素養,意在重建世界級的美國教育[4]。加拿大統計局于2005年從終身學習的角度構建素養框架[5]。新西蘭教育部通過讓學生、教師以及校長等參與到課程當中,構建包含五大核心素養組合的框架[6]。MiroslawD.研究發現,由于缺乏與之對應的課程內容及評價舉措,核心素養并沒有很好地落實到教學之中[7]。RedeckeC.指出應該采取不同的方法來評價不同的核心素養,應不斷加強相關技術的開發及實際應用[8]。PepperD.認為可以從核心素養與學習結果相照應,或者擴展收集評估信息的方式來進行評價[9]。
與國外核心素養研究相比,我國教育工作者逐漸提出了貼合我國實際的核心素養體系,將課程標準的制定和實施納入教學實踐當中。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到2017年9月13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發布會上,受教育部基礎二司委托,北京師范大學課題組會同國內多所高校近百名專家,歷時3年集中攻關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已基本形成,這標志著學科素養的公布。
數學核心素養是具有數學基本特征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人的關鍵能力與思維品質。不嚴格地說,數學核心素養不僅包含外顯能力,還包含內在思維品質。
數學核心素養與數學教育的終極目標有關,是對培養人的描述: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數學的眼光是指:數學抽象(符號意識、數感),直觀想象(幾何直觀、空間想象能力),保證數學的一般性。數學思維是指邏輯推理能力、數學運算能力,保證數學的嚴謹性。數學語言是指數學模型(模型思想)、數據分析(數據分析觀念),保證數學應用的廣泛性。基于數學核心素養的數學課程要突出三件事,一是符合數學規律并結構清晰;二是突出數學本質;三是便于轉化,轉化為數學核心素養。[10]
課程:知識立意——能力立意——素養立意
對比發展過程,我們可以看到現在高中階段對數學的要求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就需要我們對教程進行相應的變革式的設計,在這里我們認為最為需要的是,對高一學生進行數學銜接式的培訓,因為在初中的很多內容在新課改后進行了一系列的簡化,而這些知識在高中的教學有很重要的作用,例如:韋達定理的拓展;配方思維的應用;函數意義的改變等等。所以教師應該在實際教學中進行課程的重新設計,以便學生迅速適應高中的學習。而隨著新高考改革的推行,不同的組合教學模式要充分考慮到,體現選擇性的高中數學課程結構不同的學生擁有不同的特長,會選擇不同的發展方向,需要有不同水平的數學核心素養,而數學課程標準為不同發展方向的學生設計了不同的課程。必修課程為學生發展提供共同基礎,是高中畢業考試的內容要求。選修I課程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必修課程和選修I課程是高考的內容要求。教師在實際使用教材時應充分考慮到教學的實際情況,結合新高考的分組的不同組合情況,在安排和使用教材時應重點在于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發展上。
“數學素養是指當前或未來的生活中為滿足個人成為一個會關心、會思考的市民的需要而具備的認識,并理解數學在自然、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能力,作出數學判斷的能力,以及參與數學活動的能力。”[11]可見,數學素養是人們通過數學的學習建立起來的認識、理解和處理周圍事物時所具備的品質,通常是在人們與周圍環境產生相互作用時所表現出來的思考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人們所遇到的問題可能是數學問題,也可能不是明顯的和直接的數學問題,而具備數學素養的人可以從數學的角度看待問題,可以用數學的思維方法思考問題,可以用數學的方法解決問題。
可見,數學素養是人們能夠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世界,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內在素養,由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數學能力與觀念等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