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新
(安徽省阜陽市清河路第一小學 安徽 阜陽 236000)
在小學數學解題教學中,教師需要著重培養小學生的解題思路。“轉化思想”是一種將已有數學知識進行綜合運用,從而幫助解答新知識問題的解題思維方式,可以幫助學生用“舊知”解決“新知”,是非常重要的基礎思想,因此,為了學生能夠更好地進行新階段的學習,教師應當在解題教學中滲透“轉化思想”,幫助學生掌控對“轉化思想”的運用,從而達到培養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目的。
1.1 什么是“轉化思想”。“轉化思想”,又稱為化歸思想,它是一種將數學問題由繁化簡、由難化易的解題策略,也是一種具有綜合性的基礎數學思維方式。在轉化思想的運用中,教師和學生需要發散思維,調動已有的數學知識和教學素材,緊扣數學學科內涵,對問題進行觀察、分析,從而找出新的數學問題與學生們所熟知的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1]。教師和學生在進行觀察和分析之后,將新的問題進行不斷轉化,使問題的核心內容不斷向已知的數學知識靠近,從而使學生找到數學知識的內在關聯和規律性,把復雜的問題不斷簡單化、直觀化,降低問題的理解難度,最終達到借已知的數學知識解決新的數學問題的結果。
“轉化思想”的運用有助于數學邏輯思維的建立,有助于教師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對“轉化思想”的運用方法和策略進行創新、推廣,是有利于學生的數學學習的。
1.2 “轉化思想”在小學數學解題中的運用現狀。盡管在新課改背景下,大多數教師已經在數學解題教學中滲透了“轉化思想”,但在實際運用中,我們還是面臨了一些問題:(1)教師沒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生的學習進度不了解,導致所選的例題與學生的實際情況不符,學生根本不上學習進度,教師在課堂上調動不了學生的積極性,“轉化思想”的運用變成了教師的獨角戲,不能達到教學效果;(2)教師沒有靈活地采用多元化教學手段,只是刻板地套用公式定理,雖然達到了解題目標,卻不能激發學生對學習解題思路的興趣,學生只是對“轉化思想”的一種思路進行死記硬背,沒有真正活躍思維、調動想象力,達不到培養思維能力的教學目的;(3)教師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給學生進行實踐訓練,導致解題思路的教學成了形而上學。
2.1 深入分析學生特性,選擇適合學生實際情況的轉化方法。小學階段的學生尚處于思維能力初級發展狀態,具有較高的想象力和對具象的理解能力,但無法進行復雜的抽象思維。因此,教師應當重視小學生的這一實際情況,在進行“轉化思想”訓練時,應當選擇將問題無限向直觀、具體的圖形圖像問題轉化,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問題、分析問題,從而提高學生參與解題的積極性,達到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北師大小學數學五年級教材中《軸對稱與平移》的習題:
在進行軸對稱圖形的繪制時,我們可以對這一半圖形進行觀察,發現它是由兩個三角形和一個長方形組成的,由于我們已經在低年級的課本中接觸過三角形和長方形的繪制方法,教師可以結合新的教學內容,讓學生主動對圖形做出思考,將繪制軸對稱圖形轉化為“繪制兩個等腰三角形和一個長方形組成的對稱圖形”,從而降低了學生對于軸對稱圖形的理解難度,能夠更快地找到圖形的繪制方法。
2.2 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思維訓練機會,采用多元化解題提高趣味性。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需要,采用更加多元化的解題方法。例如教師可以結合“轉化思想”,對數學教學活動進行情境創設,立足學生的實際需求,將數學知識由抽象轉化為具體化,將新知識教學建立在舊知識體系基礎上,在情境轉化中體現對陌生問題到熟悉問題的過渡[2],同時也實現了幫助學生構建系統的數學知識體系的目的。
舉例說明,在北師大五年級教材中,對多邊形面積問題進行計算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多邊形進行觀察,還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實踐學習活動,通過對圖形的討論,將圖形拆解成學習過的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等圖形組成的多邊形,進而利用學習過的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等圖形的面積求解方式進行計算,再將拆解的圖形面積進行加減,從而得出多邊形的面積。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二次思維訓練,除了一種拆解方式,是不是還存在另一種將多邊形放到更大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中,通過計算新圖形的面積減去多余部分的面積,得出多邊形面積的解題方式?通過這種不斷結合已經具備的知識體系,利用轉化思想構建新的知識體系的方式,發揮小學生的思維潛力,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小學數學轉化教學質量提升[3]。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解題教學中運用“轉化思想”,是符合新課程標準要求的方法。教師應當深入認識“轉化思想”的方法內涵,立足于小學生的真實需求,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不斷創新思想,學會靈活運用知識、結合知識,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效率、增強學生思維品質的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