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美榮
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鄭州 450014
永久性人工心臟起搏器植入術治療嚴重緩慢型心律失常等疾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及生活質量[1-2]。但術后并發癥風險高,甚至危及生命安全。因此,加強術后護理對提升患者的自我效能和生活質量尤為重要。2014-09—2018-09間,我們對102例接受永久人工心臟起搏器植入的患者,出院后分別開展常規護理和延續護理,現對護理效果進行比較,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將102例患者分為2組。觀察組(52例):男40例,女l2例;年齡49~73歲,平均62.46歲。單腔起搏器10例,雙腔起搏器42例。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11例,病態竇房結綜合征41例。對照組(50例):男38例,女12例,年齡47~72歲,平均61.57歲。單腔起搏器8例,雙腔起搏器42例。病態竇房結綜合征43例,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7例。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疾病類型、起搏器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出院時囑患者保持情緒穩定,日常生活中合理膳食,有規律參加力所能及的活動[3]。指導患者及家屬熟練掌握測量脈搏的正確方法,囑其定期監測脈搏。如有脈搏異常及頭暈、胸悶等不適,應立刻就診。告知遵醫囑規范服用降壓、降脂、抗凝等藥物的意義。強調外出時需隨身攜帶起搏器擔保卡,卡上注明患者姓名、住址、常用聯系方式、起搏器型號、品牌、有關參數、安置日期,以便發生起搏器失靈等緊急情況時,及時就醫處理。觀察組實施延續護理:(1)組建延續護理小組,成員包括科室主任、醫生、護士長、責任護士。小組成員需熟練掌握核心內容及操作程序。(2)出院前對患者的遵醫行為(飲食、運動、服藥、脈搏自測方法、復診)、自我護理能力(健康知識掌握程度、自我概念、自護責任感、自我護理技能)進行量化評估,根據評估情況制訂針對性的延續護理方案并向患者及家屬詳細解釋,提高其主動配合度。(3)構建延續護理的暢通渠道,組建QQ群或微信群。指定業務能力熟練、全面和溝通能力強的小組成員作為群主。保持醫患間和患者間的有效溝通。了解患者植入起搏器后的全身狀況、癥狀改善情況、生活質量和起搏器工作狀態,適時對起搏參數進行調整或擇期更換起搏器等[3]。(4)加強心理護理,及時解答患者提出的疑惑。定期推送相關健康教育和起搏器保養相關知識。如保持切口干凈衛生,避免擠壓或用力揉搓囊袋部位[1]。使用微波爐、計算機時,應保持距離起搏器>20 cm;接聽手機時采用對側耳,起搏器所在側的口袋內避免裝手機等器材。起搏器攜帶者可乘坐電梯、電車、飛機。但需避開核磁、激光、理療、變電站等強磁場和高壓電區。正確區分不適表現與并發癥情況,增強自我監測意識[4]。每2個月組織1次病友聯誼會,學習和強化健康教育內容,及時解決疑難問題。(5)出院后72 h內電話隨訪1次,第1個月每周1次,隨后每月1次,連續6個月。出院后1個月、3個月、6個月和12個月各上門訪視1次,監督患者是否按醫囑服藥及飲食、運動是否規范。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問題。囑患者發生起搏器障礙出現頭暈、黑朦、心悸時,及時聯系護理人員并安排入院檢查。
1.3觀察指標及評判標準(1)出院后3個月及6個月采用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評估自我效能,包含癥狀管理、角色功能、情緒控制以及溝通表達等5個方面,每項1~10分,總分5~50分。分值越高,自我效能水平越高。(2)出院前、出院后6個月采取生活質量量表(QLO-C30)評價生活質量,包括認知功能、情緒狀態、軀體健康、角色功能及社會功能5個領域和30個條目,各項總分均為100分。評分越高提示生活質量越好。(3)隨訪6個月期間的并發癥。

2.1自我效能出院后3個月、6個月時觀察組自我效能評分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生活質量2組出院時生活質量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出院后6個月2組生活質量評分較出院時均有明顯提高,其中觀察組提高程度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2組患者自我效能評分對比分)
注:組間比較,△P<0.05

表2 2組患者的QLO-C30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出院前比較,組內:*P<0.05;組間:*△P<0.05
2.3并發癥隨訪期間觀察組發生并發癥2例(3.85%),其中起搏器囊袋血腫1例、起搏器綜合征1例。對照組發生并發癥7例(14.00%),其中囊袋感染3例、肩手關節綜合征2例、電極脫位1例、起搏器綜合征1例。2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延續護理是確保患者出院后康復階段得到連續性的護理服務措施,通過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解決患者在康復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時糾正不良行為,幫助患者形成科學合理的生活習慣和提高遵醫行為,從而促進其早日康復和回歸家庭和社會。我們對觀察組患者在出院后科學開展延續護理,能夠不受時間、地點等限制地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從而更加及時、直觀、準確了解患者出院后的病情及康復情況,并通過延續護理平臺宣傳起搏器植入術的知識,提高患者出院后對疾病進一步的認知度,幫助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遵醫行為。降低了自我管理能力不足而引起的嚴重并發癥風險,促進了其生活質量的明顯提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