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鄭州市骨科醫院 鄭州 450000
脛骨平臺骨折是骨科常見的關節內骨折之一,多為高能量暴力所致。需及時手術治療以獲得關節面解剖復位、堅強內固定,以及減少創傷性骨性關節炎、關節功能障礙等并發癥風險。選取2017-02—2019-02間在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58例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術后分別采用常規護理和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早期實施康復護理。現將兩種護理的效果進行比較,報告如下。
1.1一般材料納入標準:(1)影像學檢查結果符合脛骨平臺骨折診斷標準和擇期內固定手術指征。(2)意識清楚,均接受手術治療。排除標準:(1)病理性、陳舊性骨折及多發性骨折。(2)存在認知障礙、失語、癡呆等患者。(3)隨訪資料不全者。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經院倫理委員會審批。用隨機數字表法將納入的58例患者均分為2組。對照組:男22例,女7例;年齡22~52歲,平均38.20歲。Schatzker I型8例,Ⅱ型15例,Ⅲ型4例,Ⅳ型2例。觀察組:男23例,女6例;年齡 21~52歲,平均37.82歲。SchatzkerI型9例,Ⅱ型13例,Ⅲ型5例,Ⅳ型 2例。2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術后護理方法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密切監測患者呼吸、脈搏、血壓、心率等生命體征。做好患者體位、交接班、飲食、用藥,以及出院指導等護理[1]。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早期康復護理。(1)心理支持:部分患者受骨折和手術雙重創傷,加之活動受限和擔心術后恢復效果等,易出現焦躁、悲觀等不良心理,甚者拒絕配合護理。護理人員應及時用鼓勵、安慰性語言與之溝通,了解其不良心理的程度及誘因;耐心講解術后早期康復對恢復效果的重要性。在不影響治療的基礎上盡量滿足患者的需求,鼓勵患者通過傾訴等途徑宣泄不良心理。請既往術后恢復良好的患者與其交流,以其良好的恢復效果使患者樹立康復信心,提高治療依從性。(2)疼痛干預:配合醫生準確評估患者疼痛的性質、程度和完善鎮痛措施。耐心向患者解釋疼痛發生機制、鎮痛措施和相關藥物的有關知識,提高患者對疼痛的耐受性和減輕對鎮痛藥安全的顧慮[2-3]。指導患者通過腹式呼吸、分散注意力、意念、熱敷及冷敷交替、催眠等方式達到減輕疼痛的目的。(3)指導功能鍛煉:告知患者早期功能鍛煉的必要性。在病情基本穩定和充分做好鎮痛及預防意外跌倒措施等前提下,鼓勵其早期開始功能鍛煉。術后第1 天輔助患者將患肢處于功能位,屈膝5°。指導患者行踝關節主動訓練,3~5 min /次,3~4次/d。第2 天指導患者行自主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雙下肢直腿抬高、仰臥屈膝與屈髖等鍛煉。1周后可酌情進行 CPM 機功能鍛煉,60 min /次,2 次/d。術后3~4 周以增強肌力的康復訓練為主,同時適當增加膝關節的主動運動。功能鍛煉期間注意嚴格控制鍛煉強度與時間,循序漸進、持之以恒[3-4]。
1.3觀察項目(1)術后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完全負重時間。(2)術后均獲隨訪10~12個月,末次隨訪采用Lysholm膝關節評分量表評價膝關節功能(0~100分,分值與膝關節功能正相關)。

觀察組患者術后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完全負重時間,以及末次隨訪時的Lysholm膝關節評分等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效果比較
注:組間比較,*P<0.05
內固定是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常用術式,由于脛骨平臺解剖結構復雜,不僅要求施術醫生具有較高的技能水平,同時術后康復期間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對縮短患者康復時間,降低膝關節功能障礙發生風險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亦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對觀察組患者術后及時開展心理支持、疼痛干預及功能訓練指導等早期康復護理,幫助患者消除緊張、急躁等不良心理和顧慮,促使患者樹立正確的康復理念,不斷加強自我康復意識,提高了康復護理的積極性;確保了功能鍛煉的安全及有效性;減少了術后錯誤訓練行為引起的肌肉萎縮、關節活動障礙等并發癥。利于患者骨折盡早愈合和恢復理想的膝關節功能,以及生活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