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雷
河南鎮平縣人民醫院骨科 鎮平 474250
不穩定性橈骨遠端骨折多見于受高能量損傷的年輕患者,以及骨質疏松老年患者[1-2]。切開復位內固定為治療不穩定性橈骨遠端骨折常用術式。選取2016-11—2018-12間我院收治的94例不穩定性橈骨遠端骨折患者,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比較掌側入路和背側入路鎖定鋼板內固定的效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本組94例患者的納入標準:(1)均經X線檢查明確診斷。(2)均行切開復位鎖定鋼板內固定術治療。(3)隨訪時間≥1a。排除標準:病理性骨折及合并神經損傷。(4)凝血功能障礙、心肝腎功能嚴重異常。A3 型12例,B2型 10例,C2型 34例,C3型 38例。根據不同手術入路分為2組,各47例。對照組:男28例,女19例;年齡20~69歲,平均38.57歲。交通事故傷16例,高處墜落傷9例,跌傷22例。觀察組:男29例,女18例;年齡19~70歲,平均39.24歲。交通事故傷17例,高處墜落傷7例,跌傷23例。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均獲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臂叢阻滯麻醉,患肢上止血帶,實施切開復位鎖定鋼板內固定術。(1)觀察組經掌側入路:取橈動脈與橈側腕屈肌腱間行6 cm縱切口,逐層切開,橈動脈牽向橈側,橈側腕屈肌、正中神經牽向尺側,骨膜下剝離,顯露骨折端。清除斷端內的軟組織和血腫,實施復位。C型臂X線機透視顯示尺偏角、掌傾角、橈骨長度、關節面平整滿意后,細克氏針臨時固定,骨缺損處植骨。置入鎖定鋼板螺釘固定。再次透視,確認鋼板位置、螺釘長度合適,將細克氏針拔除,修復旋前方肌。松止血帶,止血,逐層縫合切口。(2)對照組采用背側入路:沿橈骨縱軸自腕背側向近端做6 cm切口。由橈側腕短伸肌與拇長伸肌間進入骨折端。復位、鋼板內固定方法同觀察組。
1.3觀察指標(1)術前、術后的尺偏角、掌傾角。(2)術后1 a依據Mcbridgi評分標準[3]對腕關節疼痛、活動度、功能、握力進行評定:>90分為優,80~89分為良,60~79分為差。(3)術后并發癥。

2.1尺偏角、掌傾角2組患者術后的尺偏角、掌傾角均優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2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尺偏角、掌傾角、橈骨高度比較
注:與同組術前比較,aP<0.05
2.2關節功能2組腕關節功能優良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腕關節功能優良率比較[n(%),分]
2.3并發癥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并發癥比較[n(%)]
橈骨遠端骨折是指距橈骨遠端關節面3 cm以內的骨折,該部位系密質骨與松質骨的交界處,一旦外傷容易發生骨折[4]。若為關節面移位>2 mm的粉碎性骨折,或橈骨縮短>5 mm,尺偏角、掌傾角均超出正常范圍(21°~25°、10°~15°)[5]則為不穩定性骨折。手法復位外固定存在畸形愈合、手指僵硬、Sudeck骨萎縮等并發癥,故臨床多采用手術治療[6]。鎖定鋼板內固定為常用術式,但手術入路尚未達成共識[7]。
背側入路需切開關節囊,易引起關節囊攣縮,影響腕關節屈曲功能;加之背側為應力側,易發生內固定物松動;同時,鋼板放置于伸肌腱下方,影響伸肌肌腱滑動,易引起肌腱磨損,甚至斷裂。與背側入路比較,掌側入路的主要優勢有:(1)僅切開旋前方肌,由肌間隙進入術區,可避免鋼板對肌腱的磨損,降低伸肌肌腱炎的發生概率。(2)掌側為張力側,有助于牢固固定和避免內固定物松動。(3)掌傾角的存在可防止螺釘置入關節間隙,避免因橈動脈、正中神經損傷所導致的并發癥[8-9]。
我們回顧性分析了近年來在我院接受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的94例不穩定性橈骨遠端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顯示,兩種入路手術均顯著改善了患者的尺偏角、掌傾角,而且關節優良率無顯著差異。但掌側入路術后并發癥顯著少于背側入路。充分表明了掌側入路鎖定鋼板內固定的效果和安全性。需注意,掌側入路的術野顯露欠佳,手術操作難度較大。應依據患者的病情以及術者的經驗個體化予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