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剛
河南蘭考第一醫院普外科 蘭考 475300
壞疽穿孔性闌尾炎屬重型闌尾炎,穿孔部位大多發生在闌尾根部,若穿孔未被包裹,感染繼續擴散,則可引發急性彌漫性化膿性腹膜炎而危及患者的安全,故一旦確診,應急診實施闌尾切除術[1]。由于根部壞疽穿孔性闌尾炎行闌尾切除后,闌尾殘端及其周圍的盲腸壁嚴重充血、水腫,術后易發生殘端瘺等嚴重并發癥,故曾被視為LA的禁忌證[2]。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技術的日益成熟,腹腔鏡闌尾切除術(laparoscopic appendectomy,LA)已應用于根部壞疽穿孔性闌尾炎患者的治療[3]。為探討根部壞疽穿孔性闌尾炎實施LA的效果及可行性,我們進行了此項小樣本前瞻性研究,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本研究經院倫理委員會審批。納入標準:(1)均依據癥狀、體征、腹部超聲、實驗室檢查確診,并經術中探查和術后病理學檢查分型[4]。(2)均成功完成闌尾切除術。(3)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發病時間>72 h。(2)合并嚴重心、肝、肺、腎,以及神經、血液系統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3)臨床資料不全。將納入的57例患者根據手術方式分為2組。開腹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25~78歲,平均36.46歲。體質量52~68 kg,平均60.46 kg。病程22~68 h,平均32.24 h。腔鏡組(27例):男17例,女10例;年齡23~77歲,平均34.68 歲。體質量53~69 kg,平均61.24 kg。病程24~58 h,平均31.26 h。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體質量和病程等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腔鏡組實施LA:氣管插管全麻,平臥位。臍緣做1cm切口,穿刺建立CO2氣腹,壓力維持12~14 mmHg。置入10 mmTrocar和腹腔鏡探查。依據闌尾位置分別在左、右下腹各置入一枚5 mm Trocar。吸凈膿液,改頭低足高左傾15°~30°位。分離闌尾與周圍腸管和大網膜的粘連,抓鉗提起闌尾盲端,帆狀展開闌尾系膜,超刀依次離斷闌尾系膜及其內的闌尾動脈至闌尾根部。若根部0.5 cm處近端的闌尾壁無明顯水腫、壞死,或穿孔近端腔內的嵌頓異物擠出后,闌尾根部仍有0.3 cm左右無明顯水腫、壞死,均可直接于此處以絲線雙重結扎后切斷,殘端黏膜電凝處理,不予荷包包埋。若闌尾根部穿孔周圍組織嚴重水腫、壞疽,殘端閉合困難,為防止術后發生殘端瘺,則用腔鏡切割縫合器將闌尾連同其根部周圍1 cm左右的盲腸壁一并切除閉合。將切除的闌尾置入標本袋取出。甲硝唑溶液、生理鹽水沖洗腹腔,留置引流管。退出器械,排空殘氣,依次縫合切口。開腹組在硬膜外麻醉下,經右下腹5~7 cm探查切口,行闌尾切除術。2組術后均予以抗感染、對癥處理和支持治療。
1.3觀察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肛門恢復排氣時間、疼痛視覺模擬(VAS)評分、并發癥發生率和住院時間。依據VAS評分法[5]評價患者術后的疼痛程度(0~10分。0分為無痛,10分為劇痛)。

2.1手術時間等指標2組均順利完成手術,手術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腔鏡組的術中出血量,以及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肛門恢復排氣時間、VAS評分和住院時間均優于開腹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手術時間等指標比較
2.2并發癥腔鏡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開腹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術后并發癥比較[n(%)]
急性壞疽性闌尾炎是一種重型闌尾炎,闌尾腔的嚴重梗阻及闌尾化膿性感染未能控制,均可引發局部或全部闌尾供血受阻,造成闌尾壁壞死而導致穿孔。穿孔部位多在闌尾根部及盲端,因此根部壞疽穿孔性闌尾炎臨床并不少見。若穿孔未被包裹,或未獲得及時治療,感染繼續擴散,則可導致急性彌漫性化膿性腹膜炎,甚至感染性休克,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一旦確診,應及時予以闌尾切除術。
傳統右下腹經腹直肌切口及LA是臨床常用的兩種術式。目前臨床對非根部穿孔性急性闌尾炎患者,實施LA治療已達成共識。但對根部壞疽穿孔性闌尾炎患者是否實施LA一直存在爭議,爭議的焦點在于腔鏡下闌尾殘端處理的難度和安全性[6]。隨著腹腔鏡技術的日益成熟和經驗積累,諸多臨床研究比較了開腹闌尾切除術和LA的優劣性[7-8]。結果顯示,LA的主要優勢為:(1)切口小、有Trocar保護,加之壞疽的闌尾放入標本袋中取出,故腹腔膿液、沖洗液,以及壞疽的闌尾均不沾染切口,可有效預防切口感染。(2)在氣腹下通過腹腔鏡放大的效果,在相對封閉的腹腔內施術,手術空間大、術野清晰,故有利于術中探查、確診、精準切除闌尾、清除腹腔膿液、徹底沖洗腹腔;而且對腹腔干擾較小、患者術后疼痛輕,有利于術后早活動、早進食,符合現代快速康復外科理念[9]。本研究結果亦顯示,腔鏡組和開腹組均順利完成手術。腔鏡組的術中出血量,以及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肛門恢復排氣時間、VAS評分、并發癥發生率和住院時間等指標均優于開腹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且其手術時間與開腹手術相當。充分表明對根部壞疽穿孔性闌尾炎患者實施LA是安全、可行的。
基于根部壞疽穿孔性闌尾炎患者的全身及局部情況均較差,手術難度和風險均較高,因此在實施LA時需注意:(1)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對于發病3 d以上、疼痛波及腰背部(后位闌尾)、闌尾區觸及壓痛性包塊(闌尾周圍炎),以及有腹腔手術史的患者,慎行LA。(2)規范進行手術操作。闌尾殘端的處理是LA手術成功的關鍵。如穿孔近端闌尾腔內嵌頓的異物擠出后,若闌尾根部有0.3~0.5 cm的闌尾壁無明顯水腫、壞疽,可常規絲線雙重結扎后切斷,殘端黏膜電凝處理,不予荷包包埋。否則應使用腔鏡切割縫合器將闌尾連同其根部周圍1 cm左右的盲腸壁一并切除閉合。(3)充分沖洗。利用腹腔鏡的優勢,徹底沖洗和清除膈下、腸間,以及盆腔的膿液,并常規在盆腔留置引流管。術后無異常引流物,盡量早期拔除。(4)把握好中轉開腹的時機。若術中發現闌尾與其周圍的大網膜和腸管致密粘連,或發生腸管損傷等腔鏡下難以處理的意外時,應果斷中轉開腹手術。
綜上所述,對根部壞疽穿孔性闌尾炎患者應用LA,在不增加手術時間的同時,能顯著減少術中出血量,加速患者術后恢復,是安全、可行的術式;在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規范進行手術操作的前提下,建議作為首選的手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