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輝 華麗
河南舞陽縣人民醫院骨科 舞陽 462400
跟骨骨折多由高處墜落所致,對后關節面移位明顯的骨折、鳥嘴樣骨折,保守治療效果欠佳;若不及時實施開復位鋼板內固定術,可引起足跟疼痛及踝關節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收集2017-06—2019-05間在我院接受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的64例跟骨骨折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比較改良經跗骨竇微創小切口和L形切口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的效果。
1.1一般資料本組64例患者的納入標準[2-3]:(1)均為閉合性骨折,并符合切開復位內固定的指征。(2)無踝部外傷手術史、足部與踝部骨折史,以及下肢靜脈曲張和手術禁忌證。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內科疾病。(2)隨訪時間≤6個月。將納入的64例患者依據不同實施入路均分為2組。對照組:男20例,女12例;年齡21~76歲,平均42.26歲。墜落傷23例,交通事故傷9例。受傷至手術時間4~11 d,平均7.35 d。觀察組:男21例,女11例;年齡20~78歲,平均42.87歲。墜落傷22例,交通事故傷10例。受傷至手術時間4~12 d,平均7.47 d。2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對照組采用L形切口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硬膜外麻醉,仰臥位,患肢上止血帶。沿外踝與跟腱間做切口,經跟骨體中點弧形延伸至第5跖骨基底。逐層切開達跟骨骨面,游離全厚皮瓣,充分顯露距下、跟骰關節,以及跟骨周圍的解剖結構。撬撥恢復距下關節面,恢復跟骨寬度、高度。C型臂X線機透視滿意后,放置鋼板螺釘固定。沖洗創面、置負壓引流,加壓包扎。觀察組采用改良經跗骨竇微創小切口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術:硬膜外麻醉,仰臥位,患肢上止血帶。由外踝尖1 cm經跗骨竇至骰骨近端做5 cm橫切口。銳性剝離腓骨長短肌腱鞘,并向下牽開,顯露跗骨竇、距下關節面。掀開跟骨外側壁,撬撥復位后關節面。跟骨結節下置入1枚3.5 mm斯氏針,向下后方牽引,恢復跟骨長度、高度,糾正跟骨內外翻、增寬畸形。C型臂X線機透視滿意后,安裝小鋼板,鎖定螺釘固定,若骨折缺損大,予以植骨。沖洗創面、置負壓引流,加壓包扎。
1.3觀察指標手術時間、術后第7天視覺模擬評分(VAS)、骨折愈合時間、術后6個月踝關節功能優良率。以VAS評估疼痛程度。評分越高,疼痛程度越高。以踝-后足評分系統(AOFAS)評估踝關節功能[4],0~100分,優>90分、良75~89分、一般50~74分、差<50分。

2.1手術時間等指標2組手術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第7天的 VAS評分較對照組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手術時間及術后第7天VAS評分比較
2.2骨折愈合時間、踝關節功能觀察組骨折愈合時間較對照組短、術后6個月踝關節功能評分較對照組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骨折愈合時間、術后3個月踝關節功能比較
跟骨骨折多由高能量垂直暴力所致,多發于青壯年男性,可引起跟距關節面塌陷移位[5]。手術為臨床治療跟骨骨折的主要手段,治療目的是糾正Gissane、Bohler角畸形,恢復跟骨長度、高度[6]。L形切口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為治療跟骨骨折的傳統術式,其術野顯露范圍廣,利于骨折復位。但距下關節面術中顯露不充分,且創傷大,易引起跟骨外側動脈、腓腸神經損傷,使跟骨血運受到影響,并發癥多,不利于骨折愈合。而改良經跗骨竇微創小切口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術中,可清晰顯露跟骨后關節面及外側壁,可有效糾正跟骨長度和高度畸形,恢復正常的Gissane、Bohler角;且創傷小、神經和血管損傷概率低,感染等并發癥少,有利于促進骨折愈合[7]。
近年來,我院對收治的64例跟骨骨折患者分別實施改良經跗骨竇微創小切口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術和L形切口切開復位內固定術。通過分析、比較,結果顯示,兩種術式的手術時間相仿,但前者術后第7天的 VAS評分、骨折愈合時間,以及術后6個月的踝關節功能等指標,均顯著優于后者,與有關研究[8]的結果一致。
通過本研究,我們體會到改良經跗骨竇微創小切口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術是安全、可行的。在嚴格掌握適應證、把握手術時機、規范進行手術操作的前提下,應作為跟骨骨折手術的首選入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