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惠平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胸外科 洛陽 471000
食管癌是一種常見的上消化道惡性腫瘤,目前被列為全球第八大癌癥,我國是世界上食管癌高發地區之一。手術是可切除食管癌癌變組織的首選治療方法[1]。為提高手術效果,進行科學的護理干預至關重要[2]。整體護理為臨床應用較為廣泛的護理模式,強調“以人為中心”,根據患者心理狀態、所處環境等多因素進行干預,促進患者恢復健康[3]。質量反饋理論主張在護理工作過程中,及時總結不足之處,為臨床工作提供改進目標、方向,進一步提升護理質量[4]。選取2015-10—2017-10間在我院接受手術的68例胸中段食管癌患者,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比較常規護理干預和質量反饋理論聯合整體護理干預的效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納入標準:(1)均經病理檢查及CT、超聲等影像學檢查確診。(2)均由同一組醫生行胸腹腔鏡聯合食管癌根治術。(3)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血液系統疾病、免疫功能缺陷、重要器官功能嚴重障礙。(2)其他部位惡性腫瘤、精神障礙疾病。(3)有麻醉禁忌證的患者。將納入的68例患者依據入院順序分為2組,各34例。對照組:男21例,女13例;年齡35~77歲,平均56.25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15例、初中及高中12例、大專及以上7例。觀察組:男20例,女14例;年齡36~78歲,平均55.49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14例、初中及高中12例、大專及以上8例。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患者入院后即行入院宣教,并協助其完成術前準備。指導患者戒煙、戒酒。術后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給予飲食指導、心理干預等。觀察組于對照組基礎上采用質量反饋理論聯合整體護理:成立護理干預小組,由3名具有整體護理經驗的護士和護士長組成,通過質量反饋理論考核。患者入院時,小組成員熱情為其介紹病區環境及主管醫生和責任護士。與患者及其家屬積極溝通,收集患者基礎資料,快速評估病情。向患者講解質量反饋理論流程及整體護理內涵。術前進行胸腹腔鏡聯合食管癌根治術相關知識宣教,告知患者圍手術期可能發生的不適(術后疼痛及并發癥等)及其原因,以提高患者護理配合度。術后嚴格監測患者血壓、脈搏、血氧飽和度、體溫等生命體征。根據患者病情,指導其早期下床活動,進行自理能力訓練及體能訓練。遵醫囑規范應用抗生素,以減少感染發生。觀察引流液的顏色、性狀,保持引流通暢、無菌及良好密封性。引流量≥100 mL/h時通知醫生。指導患者由少量流質逐漸過渡到無渣半流質,少量多餐、軟食為主,禁食粗硬食物,并觀察患者進食后反應,預防發生吻合口瘺。護理措施實施3 d后,收集患者及其家屬反饋意見,查找護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相應調整,以提高護理效果。每3天評估調整1次,直至患者出院。
1.3觀察指標首次下床時間、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以及并發癥(感染、胸腔積液、吻合口瘺)發生率。

2.1術后恢復效果觀察組首次下床時間、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術后恢復相關比較
2.2并發癥發生率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食管癌為常見的食管上皮組織惡性腫瘤。據報道,我國食管癌的病死率達16.1%,且患病人數呈明顯增長趨勢,具有發病率高、預后差、生存率低等特點[5]。手術是治療食管癌的常用手段,但患者因腫瘤消耗、免疫功能減弱、機體調節功能下降,加之手術創傷較大,術后并發癥較多,影響手術效果。常規護理干預因缺乏有效反饋,整體效果欠佳。整體護理干預可根據食管癌手術圍術期的術前宣教、促進術后胃腸功能恢復、預防術后并發癥發生等護理工作重點,進行多方位、整體性護理干預,以促進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縮短住院時間,減少術后并發癥。并通過收集患者及家屬反饋意見,及時發現護理過程中潛在問題和護理方案不足之處,并行針對性處理,有助于提升護理質量,達到最佳護理效果,促進患者術后康復[6]。
收集近年來我院收治的68例胸中段食管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顯示,實施質量反饋理論聯合整體護理患者的首次下床時間、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發生率等指標,均顯著優于接受常規護理的患者。表明了質量反饋理論聯合整體護理干預的應用效果和安全性。應作為護理胸中段食管癌患者圍手術期中的常規干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