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英
(湖北工程學院 體育學院,湖北 孝感432000)
鍛煉態度是學生對體育鍛煉活動所持有的認知評價、情感體驗和行為意向的綜合表現。它不是學生實際的體育行為表現,而是學生頭腦中存在的一種“內部狀態”,直接指向具體的體育項目、內容和方法。形成后的鍛煉態度會對個體的體育參與行為及其效果產生重要的影響。[1]有研究表明,大學生體育鍛煉態度與鍛煉行為存在高度相關,體育鍛煉態度對鍛煉行為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2-4]因此,面對目前大學生體質健康呈滑坡態勢的狀況,有必要端正他們的體育鍛煉態度,提高其對體育鍛煉價值的認知,重點培養他們體育參與的積極情感,用來激發其運動潛能,促使他們自覺參加鍛煉,并追求鍛煉效果。鑒于此,本文以筆者所在學校選修全校公選課的部分大學生為受試對象,采用健康教育和運動干預的方式尋求一些改善體育鍛煉態度的方法,為高校體育教學、體育課程改革創新及健康教育管理部門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同時,也為實現學生體質健康的發展夯實理論基礎。
以湖北工程學院選修《運動與健康》課的68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生28人(占41.2%),女生40人(占58.8%),年齡18歲-23歲,平均年齡約為20.6歲;大一19人(占27.9%),大二23人(占33.8%),大三26人(占38.2%);文科33人(占48.5%),理工科35人(占51.5%);來自農村的46人(占67.6%),城市的22人(占32.4%);獨生子女27人(占39.7%),非獨生子女41人(占60.3%)。
健康教育干預。對選修《運動與健康》課程的教學班進行為期4個月,每周2學時,16周合計32學時的健康教育教學實驗,實驗內容涉及健康概論,運動與健康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既包括課堂理論知識的講解、微課、視頻、討論,也包括室外運動技能的指導與咨詢。
運動干預。根據所選課程大學生的體質測試成績,將學生主要分為三大組:耐力組、增肌組和塑形組。然后結合每組學生的運動經歷、興趣愛好和現有場地設施條件等,分別制訂針對性的耐力運動處方、增肌運動處方和塑形運動處方。耐力組主要提高學生的心肺耐力水平,運動內容包括慢跑、自行車、爬樓梯、健身操、非競爭性的球類運動等;增肌組旨在增強男大學生的肌肉耐力和肌肉力量,需分別從上肢(如俯臥撐、單杠垂體引體向上、雙杠支撐臂屈伸)、軀干(如仰臥起坐、俯臥挺身)和下肢(如蛙跳、單腳跳、深蹲)三個方面給肌肉進行適宜的抗阻力練習,包括等長練習、等張練習、等動練習等;塑形運動處方主要針對超重或肥胖女大學生,通過跳繩、塑形健美操、動感單車、游泳等運動項目來達到減脂,完美體形的目的。
所有組的健身鍛煉主要集中在下午課外活動時間,要求每個學生的運動時間為每次30-60分鐘,運動頻率為每周5次,運動強度采用個人靶心率和主觀感覺相結合。個人靶心率采用黃玉山[2]的靶心率法進行計算,即
下限靶心率 =(個體最大心率-靜息心率 )×60%+安靜心率。
上限靶心率 =(個體最大心率-靜息心率 )×80%+安靜心率。
學生必須每周記錄一次自己的運動心得并上交給老師,以便老師及時了解每個學生的運動情況,適時調整與修訂運動處方使之更具個性化。
采用毛榮建[5]2003年編制的《鍛煉態度量表》來測量大學生的鍛煉態度。該量表包括70個題目,共八個維度,分別為行為習慣、目標態度、行為認知、情感體驗、主觀標準、行為控制感、行為態度、行為意向。每個維度分別代表鍛煉態度的不同方面,整個量表采用五點制評分標準,對每個問題的回答共有五種選擇:完全不符合、不符合、說不清、符合、完全符合。根據問題是正向回答或是負向回答分別記分得1、2、3、4、5、或是5、4、3、2、1分。然后,將每個維度各個題目的得分加在一起記分。分數越高,表明鍛煉態度在各個維度上越積極。本文分別于干預前后對受試對象進行兩次調查。干預前共發放問卷72份, 回收有效問卷68份,有效率達94.44%。干預后發放68份, 回收有效問卷68份, 有效率達100%。
運用SPSS19.0統計軟件,主要采用配對樣本、獨立樣本t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F檢驗)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處理,用“平均數±標準差”來表示統計的結果,比較分析干預前后大學生體育鍛煉態度有無改變及改變程度。取顯著性水平P=0.05,P>0.05表明差異不顯著,P<0.05,表明差異顯著,P<0.01,表明差異非常顯著。
干預前,大學生鍛煉態度總分均值約為29.66,低于干預后大學生鍛煉態度得分均值,二者呈現出非常顯著性差異,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如表1所示。表明經過一學期的健康教育與運動干預后,大學生鍛煉態度有了較大改善。另外,從表1中進一步看出,干預后,大學生鍛煉態度各維度因子的得分均值都比干預前要高,除了目標態度和行為認知這兩個維度,干預前與干預后的得分均值沒有顯著性差異外,其他各維度的得分均值,干預前后之間的差異非常顯著,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

表1 干預前后大學生鍛煉態度各維度得分的T檢驗結果 (n=68)
干預前,在體育鍛煉態度的主觀標準方面,男女大學生呈現出顯著性的差異,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除此之外,男女大學生體育鍛煉態度其他各維度均值差異不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干預后,男大學生在鍛煉態度的三個維度,即行為習慣、行為意向和行為控制感方面的均值都比干預前要高,且呈現出顯著性差異,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女大學生的行為態度、行為習慣、情感體驗和行為控制感較干預前有了很大的改觀,其干預后的均值與干預前呈現出非常顯著性的差異,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說明通過健康教育與運動干預后,女生的體育鍛煉態度比男生變化更大。此外,就干預后的男女大學生鍛煉態度各維度對比來看,男大學生的行為意向均值要高于女生,且與女大學生存在顯著性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200,P=0.031<0.05)。

表2 干預前后男女大學生鍛煉態度各維度得分的T檢驗結果 (n=68)
表5顯示,干預前,除了在鍛煉態度的行為意向方面,大一-大三學生的得分均值呈現出顯著性差異外,三個年級在鍛煉態度的其他各個維度得分均值差別不大,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表5還顯示,干預后,大一學生的行為態度相對于干預前發生了顯著性變化,其得分均值與干預前呈現出顯著性的差異,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2.864,P<0.05);大二學生在行為習慣和行為意向兩個方面,與干預前相比均呈現出非常顯著性差異,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大三學生的行為態度、行為習慣、行為控制感和主觀標準的得分均值都比干預前要高,并呈現出顯著性差異,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干預前后不同年級大學生鍛煉態度各維度得分的F檢驗結果比較(n=68)
從表3可以看出,無論是在干預前還是干預后,農村和城市大學生體育鍛煉態度各維度均值之間相差不大,沒有呈現出顯著性差異,但在健康教育和運動干預后,農村大學生除了目標態度之外,其他各維度的均值都高于干預前,且呈現出顯著性的差異,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特別是在行為態度、行為習慣、行為控制感和主觀標準方面,干預前后之間的差異非常顯著(P<0.01);城市大學生只在行為態度和行為習慣兩方面,干預前后的均值存在顯著性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農村大學生鍛煉態度受健康教育和運動干預的影響要大。

表4 干預前后不同生源地大學生鍛煉態度各維度得分的T檢驗結果 (n=68)
干預后,非獨生子女值的行為認知和行為意向兩方面的均值略高于獨生子女,且二者呈現出顯著性差異,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就拿非獨生子女干預前后的對比來看,體育鍛煉態度各維度均值都高于干預前,且均存在顯著性差異,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獨生子女的行為習慣均值在健康教育與運動干預后,有了一些提高,并與干預前呈現出顯著性差異,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獨生子女的行為習慣有了明顯的改善。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干預后非獨生子女的體育鍛煉態度轉變很大,這可從鍛煉態度各個維度得分得到充分體現。

表5 干預前后獨生與非獨生子女大學生鍛煉態度各維度得分的T檢驗結果 (n=68)
調查結果表明,干預后的大學生,其體育鍛煉態度總體情況要好于干預前,特別是鍛煉態度的行為態度、行為習慣、行為意向、行為控制感和主觀標準等達到非常顯著水平,這與文獻[6-8]的實驗結果基本一致。其中,行為意向和情感體驗的實驗結果與蔣毅[9]的研究基本吻合。他們表明,經過一學期的運動干預與健康教育,大學生鍛煉態度的改善效果非常明顯。而且,值得肯定的是,相對于干預前,接受本次實驗的大學生,在鍛煉態度的八個維度中,他們的鍛煉行為,包括行為態度、行為習慣、行為意向、行為控制感,甚至鍛煉行為中的情感體驗都要優于目標態度和行為認知。這一點與蒙奎宇[10]的實驗研究有點出入??赡艿脑蚴俏覀冮_具的運動處方比較符合學生實際,能夠充分滿足他們的健身愿望和需求,從而表現出較強的執行力和行動力。
體育鍛煉態度對鍛煉行為習慣的養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良好的體育鍛煉態度具有積極向上的主觀能動性。本次研究發現,男女大學生鍛煉態度各維度得分均有所提升,并且主要體現在行為層面,尤其是女大學生,她們在經過一學期的運動干預和健康教育后,其行為態度、行為習慣、行為控制感和情感體驗均發生很大變化,相對于男生,女生的進步更大,轉變更快。這主要跟女生愛美之心有密切關聯,女生都希望通過塑形運動處方鍛煉減脂增肌,緊致肌膚,塑造出完美的線條。而且,運動中積極的情感體驗又進一步推進了她們鍛煉行為的持久性。在鍛煉的行為意向和主觀標準兩方面,男生要強于女生,其主觀標準的實驗結果與王建洲[11]的研究相同。這可能與男生內在的健身追求和自我價值體現的欲望有關。此外,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明我國社會傳統文化對男生參與體育鍛煉的支持度要高于女生。
本次調查結果還顯示,隨著課堂健康教育和課外運動咨詢與指導,干預后的三個年級中,大一學生的行為態度得分提升最快,且與干預前呈現出顯著性的差異;大二學生除了行為態度發生積極變化外,他們的行為習慣和行為意向相對于干預前也有了很大的改進;大三學生重在行為控制感和主觀標準,跟干預前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其次是行為態度和行為習慣。盡管他們的目標態度和行為認知得分在干預前后差異不顯著,但這都沒影響到他們的鍛煉行為先行的腳步。表明健康教育和運動處方干預效果良好。
為了更清楚地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鍛煉態度,養成體育鍛煉的行為習慣,本次研究還對學生的生源地及是否獨生進行了細分。結果顯示,干預后,農村大學生鍛煉態度的各維度得分不僅比干預前提升幅度要大,而且得分均值也要高于城市學生,特別是行為態度、行為習慣、行為意向和情感體驗。這可能與農村家庭經濟環境,農村學生平時體力勞動多,體力支出大有關。表明他們平時的體力活動已成為個體的一種需要,成為一種日常化、自動化的行為模式。所以在學習了體育運動與健康教育課程后,他們能迅速地將課堂學習內容付諸實際的鍛煉行為,因而在鍛煉行為層面,效果表現較好,主觀鍛煉情感體驗深刻。另一方面,農村學生,絕大多數是非獨生子女。從表5的實驗結果來看,我們不難發現,相對于獨生子女,干預后的非獨生子女鍛煉行為認知和行為意向得分不僅均高于獨生子女,而且二者與干預前均呈現出顯著性的差異??梢姡@足以說明非獨生子女在接受正規的健康教育和運動干預后,他們對體育鍛煉行為有較強的認知能力,因而具有較明確的鍛煉行為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