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源
摘要:農村垃圾治理是對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實踐,是對人民生活水平的有效提升和農村生態環境的有利改善。本文對黑龍江省農村生活垃圾的組成及特點進行了概括總結,提出了針對于農村生活垃圾的新型收集處理模式,然后對可能存在的現實問題進行分析,最后提出了相應的措施。對于推進農村垃圾治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貫徹鄉村振興戰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農村生活垃圾;垃圾分類;新型收處模式;多元主體共治
隨著農業現代化取得進展,農民逐漸脫貧致富,農村需要關注的重點將逐步轉移到生態環境的建設上。然而我國農村的生活垃圾問題使生態環境改善受到嚴重制約。垃圾隨意露天堆放或簡易填埋,侵占大量的土地資源,浪費人力、物力、財力;滋生蚊蠅等情況給村民健康帶來安全隱患,制約鄉村振興發展,影響美麗鄉村的建設。十九大報告提出,夯實鄉村發展基礎,從“村容整潔”升級為“生態宜居”“治理有效”,突出新時期農村建設發展的新要求。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要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是三大主攻方向。2019年2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中指出,環境保護不僅僅是關乎人民生活的重要問題,也是關乎黨和國家政治發展的重要問題。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實現鄉村振興,改善農村面貌,加強對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及時研究解決當前農村垃圾問題是發展新農村的重要方向。
一、黑龍江省農村生活垃圾主要來源
根據生活垃圾的可處理方式及組分特征,結合黑龍江省農村生活垃圾實際特點,可將其大致分為四個大類,即可回收垃圾、填埋垃圾、有機垃圾、有害垃圾。
(一)可回收垃圾
包括塑料類、玻璃類、金屬類和秸稈。
(二)填埋垃圾
主要包括灰土類和磚瓦陶瓷類垃圾。
(三)有機垃圾
包括廚余垃圾和竹木類垃圾等。
(四)有害垃圾
包括農藥瓶、消毒劑、廢油漆桶等。
二、黑龍江省農村生活垃圾特點
(一)垃圾產生分布分散
農村人口密度遠低于城市,垃圾轉運時的距離平均在20km以上,收集轉運成本也遠高于城市生活垃圾。且多數地區農村呈現散居形式,每個村落之間都是獨立的,這為農村生活垃圾的集中化處理造成較大挑戰。
(二)受氣候影響程度大
東北地區氣候寒冷、干燥,生活垃圾在低溫下很容易結冰且體積較大,導致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及處理難度相對增加。
(三)垃圾成分受生產生活方式影響大
隨著農村地區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農戶養殖畜禽的比例逐漸減少,而廚余垃圾和可回收垃圾也相應有所增加。廢紙類、玻璃類等可回收垃圾也占相當大的比重。農藥瓶、作物秸稈等垃圾較為常見,數量規模大且處理不當會對環境造成較大損害。
三、黑龍江省農村生活垃圾新型收處模式
目前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做法以“村集中一鎮轉運一縣處理”為主,缺乏完備的收處模式、方法及治理流程。因此,本文在以往做法下提出新型農村生活垃圾收處模式,總體概括為以“戶分類一村集中一鎮轉運一縣處理”為基礎的多元主體共治模式,實行“政府+市場+農村社區+農戶”的多元共治。
(一)投放端(戶分類)
全省范圍內制定統一的垃圾分類標準,宣傳普及到產品生產工廠和各農村社區組織,并進行監督確保垃圾分類按標準正確執行。在此前提下,考慮兩大農村生活垃圾的來源方向——經手廠商生產產品廢棄后的垃圾和農民生產生活中自產的垃圾。經手生產商的產品垃圾由廠商在車間對外包裝進行標注所屬垃圾類別編號,產品廢棄后村民按編號投放到村垃圾收集處的對應垃圾箱中。農戶自產垃圾可由農戶在村收集處公示的生活垃圾分類細則或垃圾桶附注標識的幫助下完成準確投放。經戶分類投放后,生活垃圾進入下一環節的運輸量和處理量減少,收處效率提高。
(二)收集端(村集中)
村中設置專有生活垃圾收集處,居民在定點區投放生活垃圾。一方面,收集端由“市場+農村社區”提供支持,村委會在生活垃圾集運站點放置收集可回收垃圾、有機垃圾、填埋垃圾、有害垃圾的I、Ⅱ、III、Ⅳ號垃圾箱,并將垃圾分類標準細則張貼在收集點或貼附于垃圾箱上,農村社區組織根據實際生活垃圾產生情況調整垃圾收集配套設施的數量,同時結合數學模型等方法科學合理地規劃村收集處選址。另一方面,由環衛企業的保沽員每天兩次定時對當日生活垃圾歸類進行糾錯和二次分揀,環衛企業對垃圾治理的收集端提供物業保障,負責監督農村生活垃圾收集工作的順利進行。
(三)運輸端(鎮轉運)
環衛企業定時來村莊分類收運垃圾,將收集的有機垃圾運輸到縣垃圾綜合處理場,利用生物處理法共享沼氣池、日后作為資源堆肥利用;將填埋垃圾運輸到縣填埋場集中填埋;可回收垃圾一部分由農戶自行收集,其他由環衛企業的保潔員賣給廢品收購公司回收處理,收益可用于補貼村生活垃圾治理費用;有害垃圾由環保部門監督環衛企業將其轉運給有處理有害垃圾資格的企業。轉運設施需采取密閉措施,封閉垃圾清運車轉運能夠防止臭味四溢、影響周邊居民生活,造成二次污染。還可以對村莊采取“定時定點”收集,一般為一周一次,具體可根據村莊生活垃圾實際產生量及產生速率合理調整收運頻次。
(四)處理端(縣處理)
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單位主要包括縣垃圾綜合處理場、垃圾填埋場和有害垃圾處理企業。這些處理單位將分類轉運來的垃圾選用焚燒法、填埋法、生物處理法等進行危害最小化處理。填埋法治理灰土類等能夠原地填埋或填坑的生活垃圾,生物處理法主要對有機垃圾原地堆肥和厭氧生物處理,焚燒法可處理農林廢棄物等其他垃圾。若加強技術改革創新,可利用焚燒發電最大限度地降低煤炭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具有較好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縣垃圾處理場作為終端農村生活垃圾收處,可以依托當地政府提供的條件和先進技術手段,對農村生活垃圾進行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處理。
四、農村生活垃圾新型收處模式可能存在的問題
(一)戶分類投放環節不易形成規模效應
農村人居環境和生態環境的衛生管理部門工作范圍比較廣泛,在實際工作中對農村生活垃圾的治理也涉及多個部門,且資金分配較為分散,難以形成對廠商的統一要求,缺乏統一指揮規定下達至產品生產商。
(二)村民的“搭便車”行為很難被發現
某些農村居民環境意識薄弱,長期形成的陋習難以改變。盡管新型收處模式中的生活垃圾投放已經不再需要村民學習過多分類知識,投放也更簡便易操作,但仍有村民亂扔亂倒垃圾,其他村民很難將他們排除在生活垃圾治理服務范圍之外。因此,村民中可能會有人滋生僥幸心理,不積極主動參與到生活垃圾治理中。
(三)收集端農村社區與環衛企業追求目標不一致
農村社區的目標是追求較低成本實現生活垃圾分類收集、保證村容整潔,而環衛企業的目標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并且兩者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這有可能增加農村社區為治理生活垃圾的資金投入負擔,也可能會降低生活垃圾“村集中”的實施質量,不利于村集體生活垃圾治理目標的實現。
(四)多元主體共治模式在充分發揮各主體優勢的同時也存在一定弊端
黑龍江省農村生活垃圾收處模式的參與主體包括政府、企業、農村社區與農戶,各個主體均希望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然而各主體追求的利益卻并不完全一致。如果他們之間不能互相監督、協調配合,將影響農村生活垃圾收處的效果。
五、黑龍江省農村垃圾新型收處模式可行性建議
(一)科學利用并淘汰廢舊垃圾收集工具
鄉鎮政府應重點測算農村生活垃圾的主要類型,以此科學有效地配置垃圾收集工具。工具的選用要依據實際情況而定,進行差異化選擇,避免多類型農村垃圾處理“一刀切”問題的出現。首先,不能簡單地將一套農村生活垃圾配套設施用于所有村莊,要防范收運設施不配套等問題的出現;其次,要定期檢查農村垃圾收運工具的完整性和覆蓋率,及時更新廢舊垃圾收集工具,及時淘汰失效收集工具。
(二)合理規劃鄉村建設
減少垃圾污染、從源頭上降低生活垃圾產生量是提升農村生活垃圾收處效果最顯著的方式。同時應注重村鎮級領導班子建設,嚴懲“先污染,后治理”的錯誤行為,結合農村本土特色進行合理規劃,并根據農民意愿進行有效拆遷合并,加強村容村貌建設。以共建“美麗鄉村”為目標,使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同步前進。
(三)加強農民環境保護教育
在合理利用“口號治理”的同時要切實提高農戶的公共環境意識,提升村民素質。從基層組織的自主學習做起,形成農民互助學習提高生活垃圾分類認識的優良村風,教育村民不要抱有僥幸心理出現“搭便車”的行為,從而加快農村環境建設的進程。
(四)加強和完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的相關立法
對于生活垃圾分類,我國已經在某些法律中做出規定,但執行力度不足,缺乏可操作性。要結合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完善相應的立法工作。通過立法明確農村垃圾處理的主體、責任、權利、要求和規范,同時建立健全垃圾回收制度和獎勵機制,使垃圾處理從行政手段轉變為法律手段,促進可持續發展。
(五)建立完善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技術體系
在當前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理模式下,垃圾處理技術系統呈現出高投資、高頻次污染的情況,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后端發力不足,不能滿足生活垃圾處理的需求。因此,要創新垃圾處理技術,研發針對不同區域且經濟適用的農村生活垃圾分散處理技術和裝置,加大技術研發支持,克服黑龍江省受地域限制垃圾生物處理法操作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