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區塊鏈技術在現代化社會中應用廣泛,在人們享受區塊鏈技術所帶來的高效率、低成本經濟活動的同時,也應當意識到其去中心化、分散式的加密技術也帶來政府監管力度的削弱。通過對典型國家區塊鏈加密貨幣法律監管的比較分析以及區塊技術在司法取證中所面臨的障礙進行前瞻能很好展現區塊鏈的應用前景,為將來更好地發揮區塊鏈去成本化、便捷化的優勢與有效地遏制區塊鏈分散式存儲所帶來的為不法行為加密的弊端打下堅實的制度基礎,從而實現科學技術與經濟活動的良性互動,使區塊鏈技術的應用符合倫理道德與法律的要求。
關鍵詞:區塊鏈;加密貨幣;法律監管
中圖分類號:D922.2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0)07-0075-02
區塊鏈技術帶來了交易領域去成本、去信任的新變革,這種基于P2P的新加密存儲數據庫技術為人類的社會經濟活動帶來了新的活力。由此而來,這種對信息不加甄別均全部予以加密的技術也相應削弱了政府等權威部門的監管技術,如何實現自由與秩序的平衡關系以及如何為區塊鏈的司法適用鋪平道路是每個法律學者在應對區塊鏈技術所不容忽視的命題。
一、區塊鏈技術對經濟社會的影響
區塊鏈技術所預示的是新時代的P2P經濟。通過組合點對點網絡、加密式算法、去中心化、分散式共識機制,為人們針對特定事項的溝通與協商提供了一種安全可靠的數據庫予以記錄,從而大大降低當事人之間的信任成本。在區塊鏈發明之前的互聯網1.0時代,網絡中起主導作用的是商業機構和門戶網站,個人是網絡信息的接收者而非網絡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因此網絡的利益主要集中于那些或大或小的計算機信息系統。而伴隨著P2P技術的出現,普通網民通過點對點技術掌握了網絡社會的主動權[1]。區塊鏈技術正是基于互聯網2.0時代所衍生的P2P技術與云存儲技術而誕生的,在此之前,需要有一個中心的權威機構確保在沒有人為篡改數據的情況下協調網絡上個人之間的活動。如果沒有一個值得信任的中心機構來驗證某一事項的真實性,那么一些不相關聯的陌生人基于信任成本的考量往往會喪失活動的積極性。
二、中外區塊鏈發展法律監管的比較分析
區塊鏈法律監管主要表現在對加密貨幣的法律監管政策上。總體而言,加密資產的法律地位逐漸得到重視,相應的立法也相繼出臺。從目前形勢來看,各個國家對加密資產的法律地位大多予以承認,對加密資產的監管政策也相繼出臺。加密安全法概念的提出也讓人們意識到區塊鏈技術所帶來的挑戰。2019年6月,著名的反洗錢、反恐怖主義融資政府間組織——反洗錢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Financial Action Task Force on Money Laundering,FATF)發布了加密貨幣監管標準,為其加盟的 37 個成員國提供了關于加密貨幣監管政策的參考[2]。阻礙比特幣普及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其法律地位不明確。比特幣普及度持續提高,但各國由于對比特幣底層技術的不了解或對貨幣去中心化的擔心等,對比特幣采取了不同的態度。根據對各國法律條文的理解和法學專家文章的分析,將政府對加密資產可能采取的法律定位分為虛擬財產、證券、貨幣和法幣等四類。主要定義如下:
虛擬財產:存在于與現實相對隔離的虛擬空間中、能夠用現有的計量方法準確計量其價值的數字化的新型財產。所有者對虛擬貨幣享有民事意義上的財產權,盜竊加密資產的行為視為對財產權的侵犯。
證券:分為發行和交易兩部分。發行即 ICO(Initial Coin Offering),屬于證券首次發行;交易及監管機構發放加密資產交易牌照,在監管下可合法進行加密資產買賣[3]。
貨幣:加密資產可用于日常民事法律行為(基于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與財產關系)支付手段進行交易,但不能作為納稅手段。
法幣:國家以法律形式賦予其流通價值時期使其可以流通使用的貨幣,法幣可用來繳納稅款。
主要國家目前基本認可加密資產的財產權,但對是否是證券(發行、交易)以及適合參與加密資產投資的投資人資格意見存在分歧。在主要國家中,目前日本認可加密資產具有等同于貨幣的地位,即認可加密資產的支付權。所有國家目前都不承認加密資產具有等同于法幣的地位。
基于星瀚金融等多家金融公司的公開資訊(不包含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以及互聯網信息匯總整理如下。
中國:中國在法律上不承認加密資產具有貨幣的法律屬性。中國政府對探索研究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持鼓勵與支持的態度,以加速區塊鏈的落地應用,服務實體經濟,構建新型數字經濟。目前中國的區塊鏈項目大多還在探索階段,監管政策也有待完善。
中國香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將加密資產視為虛擬資產予以保護,并且依據其特征予以分類,某些加密資產可作為股份、集體投資計劃、儲值支付工具或其他工具而加以監管。與中國內地持較為觀望與謹慎的態度不同,香港地區對加密貨幣的態度較為樂觀,并積極扶持相關產業的發展。
美國:美國對加密資產持開放與樂觀態度,從法律層面認可加密資產具有財產屬性,其交易行為合法,但不承認其為法定貨幣。美國對區塊鏈技術的態度從最開始的警惕,到逐漸認可并逐漸合法化,然后進入實踐層面的進行法律上的嚴格監管以及技術應用上的資金扶持。美國雖鼓勵區塊鏈技術并支持其發展,但是對這種新興技術一直保持著嚴謹的監管態度。
英國:英國認為關于加密資產的交易合法,政府監管的重心不在加密資產,而是加密資產衍生品。
日本:在亞洲國家中,日本對區塊鏈的態度算是比較開明的,但是在監管方面又顯得頗為謹慎。日本政府早期鼓勵發展,到后來謹慎監管,對加密貨幣與區塊鏈的態度也在不斷向設立符合規定的條件予以許可這樣的方式轉變。目前日本央行表示在監管上主要針對數字資產,并且正在嘗試一些區塊鏈項目。
韓國:韓國是一個崇尚加密貨幣交易的國家,韓國政府對加密貨幣的監管尤為重視。韓國政府打算開始對加密貨幣交易征稅。其法律地位也隨之得到認可。
三、區塊鏈加密貨幣的司法取證前瞻
鑒于司法領域對電子數據的態度較為保守,人們對電子證據的觀念停留在易被篡改、穩定性差、不易存儲的觀念上。建立一套優良的司法取證系統對加密貨幣的發展前景以及整個證據法體系的革新具有重要作用。
區塊鏈技術為證券交易帶來的最大便捷便是去成本,在區塊鏈技術下,人們基于互聯網P2P技術可以快速依靠智能合約完成合同的締結,最大限度降低了交易中的信任成本。但這同時給司法機關帶去了取證的難題,盡管當前我們對區塊鏈技術所具有的特有優勢去中心化,分布式存儲所帶來的高度穩定有所耳聞,但從證據法學的角度來看,無論是最佳證據原則還是公文書證明力強的證據規則都對區塊鏈技術的廣泛應用提出了挑戰。最佳證據規則要求證據必須為原件,而電子證據不同于傳統證據具有無損復制的特征,這一特性并沒有被司法工作人員很好地掌握。公文書受制于其制定機關,往往受到行賄等不道德因素的控制,而恰恰區塊鏈技術下形成的電子證據能很好克服這一劣勢,從這個意義而言,其證明力在某些方面甚至優于部分傳統的公文書。但由于區塊鏈的形成并不會受到來自權威部門的管控,其所形成的證據是否合法?在形成的過程中有沒有損害社會、集體、或者其他第三人的利益?這些問題都亟待解決。
對既有證據法體系進行制度化革新,將電子證據內不同的證據種類相分離并且對比新型電子證據與傳統電子證據是區塊鏈技術的廣泛應用所提出的技術性問題,打破原有觀念的束縛,構建新的證據規則體系,尤其是針對電子證據內部的新分類是尤為迫切的。區塊鏈加密貨幣所帶來的不僅是機遇,還有挑戰,在這些問題明朗之前,盡管區塊鏈技術及其衍生品的合法性得到了來自權威部門的承認,但在司法實踐中,其舉證所面臨的證據能力的風險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權威部門對區塊鏈地位的肯定缺失了平等主體之間民商事關系中交易安全的維護。
四、結語
當今世界,各國對數字貨幣的底層技術——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潛力高度重視。區塊鏈技術被視為是繼大型機、個人電腦、移動互聯網之后計算范式的第五次顛覆式的產業革新[4]。這種新興分散技術的出現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一方面它降低了社會的信任成本,通過P2P技術使得操作流程更加具有民主性與決策參與性,減少來自交易第三方的干預。另一方面,這項技術會改變以往通訊、商業乃至整個政治與法律領域的權力分配與平衡。隨著區塊鏈技術的廣泛運用,現有政府以及大型跨國公司等傳統人類社會中的權威(Authority)將會降低通過現有手段對人類社會生活領域的管控力。如何從法律監管以及經濟發展的角度綜合考量區塊鏈的是與非,是人類社會發展不可回避的時代命題。
參考文獻:
[1]Landwehr, Carl E . A National Goal for Cyberspace: Create an Open, Accountable Internet[J]. Security and Privacy, IEEE, 2009, 7(3):3-4.
[2]鄭雅爍.迎最強監管 國際反洗錢金融工作組監管標準出爐
[EB/OL] [2020-01-06] http://www.cs.com.cn/xwzx/hg/201906/
t20190622_5960741.html).
[3]劉緒光, 李賀. ICO的發展演變與國際監管趨勢研究[J]. 清華金融評論, 2018,55(6).
[4]袁勇,王飛躍. 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與展望[J].自動化學報, 2016, 42(4).
收稿日期:2019-11-25
作者簡介:孫夢龍(1994-),男,安徽合肥人,碩士研究生,從事民法與訴訟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