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睿 李彬
摘 要:西北地區民族眾多,造就了濃厚的、多元化的民俗文化,且各具特色。在現代文明的不斷沖擊下,西北地區仍然保留著其特有的深厚底蘊,所存在的價值不斷被挖掘出來。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方式變革的大背景下,旅游成了大眾口中的熱門話題。因此,在景區規劃設計中,可以以當地獨有的民俗文化為依托,結合旅游服務中心,銜接景區美景,不僅可以保護和傳承保留下來的民俗文化,而且可以使建設地區更具文化特色,成為地區一大亮點。
關鍵詞:游客服務中心;民俗文化;環境設計
中圖分類號:TU2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15-0-04
0 前言
在20世紀80年代出現了“生態旅游”的概念[1],時至今日,在閑暇時光出門旅游成了大部分人的選擇。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現代交通手段的不斷完善以及游客旅游經驗的不斷積累,人們自行出游的頻率越來越高,盡管互聯網絡信息源的需求急劇上升,但紙質文獻仍是游客獲取旅游信息的主要渠道。游客服務中心就是主要為自助游客提供信息的服務設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2]。為了優化各地游客的旅游體驗感,宣傳地方文化和產品,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每一個旅游景點都會規劃建設獨具特色的游客服務中心。本文以臨夏縣游客服務中心及配套設施建設項目為例,通過具有當地民族民俗文化的游客服務中心建設項目,闡述游客服務中心的周邊環境設計。
1 項目概況
臨夏縣游客服務中心及配套設施建設項目位于臨夏縣北塬鎮,是集旅游、餐飲、娛樂、停車、住宿為一體的綜合建設項目,總建筑面積17898.11平方米,其中新建游客服務中心9551.27平方米、接待中心8014.08平方米、門房及設備用房建筑面積332.76平方米;室外工程包括道路硬化4476.62平方米、場地鋪裝5690.30平方米、地面硬化1164.12平方米、綠化面積15013.50平方米、生態停車場面積1835.00平方米、圍墻長1201.20米、電動伸縮門1座、鐵藝門3座和相關配套設施等同時含有兩棟單體的室內外裝修,以及固定家具、健身器材等其他裝飾材料。
近年來,面對群眾日漸旺盛的休閑旅游需求、臨夏市及其周邊缺乏優質的休閑度假場所、群眾的消費需求遠遠沒有得到滿足這一實際情況,北塬鎮憑借優越的社會經濟條件和自然資源優勢,著力于補齊旅游開發滯后、產業規模較小這一短板,定位于建成引領現代農業發展、展示現代農業成果的示范區,以塬頭開發為龍頭、設施農業建設為重點、旅游觀光為突破,全力打造產業發展、休閑度假、生態觀光于一體的現代農業和觀光農業示范區。
2 項目建設背景
2.1 國家政策背景
2.1.1 “一帶一路”倡議
“一帶一路”倡議指出,發揮甘肅綜合經濟文化,加快蘭州開發開放,構建而向中亞、南亞、西亞國家的通道、商貿物流樞紐、重要產業和人文交流基地。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使得絲綢之路沿線旅游發展成為熱點。臨夏縣要借力絲路旅游發展機遇,突顯臨夏縣在絲路旅游發展中的優勢特色。
2.1.2 加快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
以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為主導思想,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充分發揮市場和企業的作用,要“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生態文明建設始終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生態旅游將成為中國旅游新的形態,同時也有利于生態旅游區的快速發展。
2.1.3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為旅游業帶來新機遇
鄉村振興戰略被列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堅定實施的七大戰略之一。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必須解決好“三農”問題。田園綜合體將成為“三農”建設新引擎、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平臺、城鄉一體化的新支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的突破口、“新鄉村”建設的樣本、高端人群的集聚地、農民脫貧的新模式。
2.2 項目建設背景
第一,打造“絢麗甘肅、養生甘肅、人文甘南、如意甘肅”四大主題旅游品牌,將甘肅建成全域旅游示范區和特色旅游目的地。實現旅游體制順暢,旅游產業規模持續壯大,旅游綜合實力顯著增強,旅游業的可進入性、可駐足性、可消費性和可回頭性全面高效提升,把甘肅建成絲綢之路黃金旅游帶和國內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第二,甘肅省支持臨夏州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突出旅游文化品位,形成綜合黃河山水、古動物化石、彩陶文化、穆斯林風情、人文景觀、森林生態于一體的獨特旅游品牌。臨夏縣旅游發展要對接蘭州都市圈客源市場,發揮回藏風情線優勢特色。
第三,傳統觀點認為“旅游就是吃喝玩樂,旅游業不過低端服務產業,發展潛力不大”。其實不然,旅游業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最具發展活力和潛力的第一大產業。一些國家紛紛提出旅游發展國家戰略,引領和帶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如日本政府確立“觀光立國”戰略,舉全國之力,促觀光立國。又如美國簽署《2009年旅游促進法》,大力發展旅游業。
3 項目建設的必要性和客源定位
3.1 必要性
臨夏旅游產業重點以“塑造特色品牌、強化市場營銷、建設精品項目、提升基礎設施、完善配套體系”為戰略目標分級展開,文化與旅游相互交融、相互滲透,立足“大文化,大旅游”的理念[3],形成臨夏旅游產業協調發展的良性局面,并成為臨夏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五大旅游城市之一。從長遠來看,有利于地方全方位的發展,從短期來看,有利于提高當地就業率,為脫貧致富邁出堅實的一步。
臨夏縣初步建成特色突出、形象鮮明、環境良好、交通便利、設施完備、管理規范、服務標準化、市場國際化、發展社會化,具有獨特的旅游吸引力,能夠滿足國際旅游市場需求的特色旅游目的地。此次項目建設主要體現在:
第一,當地的民族文化遺產得到長久的保護,推動當地旅游經濟不斷發展;第二,臨夏縣的旅游承載力進一步提高,旅游服務能力全面提升;第三,是推動臨夏縣旅游業和經濟發展的需要;第四,是推動生產發展方式轉變和低碳社會發展的需要;第五,是促進城鄉交流和城鎮化發展的需要;第六,對民俗文化的傳承和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重大意義。
3.2 旅游市場定位
旅游市場空間定位即確定市場的合理空間范圍,根據地域關系及未來旅游市場發展趨勢,將臨夏縣現有的旅游市場分為三級市場——核心市場、拓展市場和機會市場。
核心市場:以蘭西城市群為中心,包括白銀、定西、西寧等周邊主要城市;
拓展市場:甘肅省及周邊省區(青海、寧夏、陜西、四川)等大中城市;
機會市場: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港澳臺市場在內的國內主要客源市場,以及日本、韓國、東南亞、歐美等其他海外市場。
4 設計原則
4.1 可持續發展原則
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追求三大效益的協調統一。可持續發展原則有三重含義:第一,旅游資源開發與地方環境保護相輔相成,即堅持保護優先的開發原則;第二,旅游開發行為與居民生活的良性互動,即尊重居民利益、強調居民參與的原則:第三,近期效益與遠期效益兼顧、資源開發與資源涵養并重,即科學統籌、永續利用的原則。
4.2 區域特色原則
特色性、差異性、趣味性,永遠是游客的根本追求。對旅游中心的規劃而言,其工作的核心就是協助旅游地尋找自身個性、展現自身特色,從而吸引游客的到來、實現地方旅游業的發展。任何優秀的設計,其根本要訣在于對當地特色旅游資源和地方特色的巧妙展示。
4.3 市場導向原則
旅游市場的準確定位是旅游開發的關鍵,臨夏縣旅游業發展規劃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游客旅游訴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確定臨夏縣旅游業發展方向,打造一個以休閑度假旅游和生態觀光旅游為主體的旅游環境,同時,創意性開發適應旅游市場需求、突出臨夏旅游特色的新型產品。
4.4 重點突破原則
目前,臨夏縣旅游處于初步開發階段,必須集中資源,有重點、分步驟地選取優勢旅游資源,深度開發與市場對應的旅游產品,分期分批重點開發建設好有較高質量的旅游景區,以標志性景區帶動區域發展。同時做到重點扶持、重點開發、重點突破,推動臨夏縣旅游業全面發展和提升。
5 項目總體構思與平面設計
5.1 總體方案構思
游客服務中心以導覽、宣傳與教育為主線,建立一個展示所在旅游地特色文化的教育性質展廳,同時又對旅游景點具有宣傳作用[4]。旅游服務中心的規劃布局應依據景區的性質和具體條件,并遵循下列原則:
第一,處理好游客服務中心與景區的關系;第二,充分發揮游客服務中心的作用,并且使游客服務中心的設計風格和布局特點與景區相輔相成;第三,設計風格有特色,能夠體現臨夏縣旅游景點的特點,在游客服務層次打造上開發出各種新奇、有趣的文化產品,為游客留下深刻的文化印象[5]。
5.2 總體平面設計
文化與景觀相結合,突出民族特色,弘揚鄉土民俗文化,展現地域景觀的設計理念,打造集知識性、趣味性、觀賞性、娛樂性、參與性于一體的綜合性大型民族文化旅游園區[6]。游客服務中心與土折路平行,沿建筑的一個長邊布置消防車道,在西側及北側出入口與土折路銜接。主體建筑總體上呈“一”字形東西向布置,在進入主入口后人行交通直接進入建筑內部,車行交通沿消防車道向建筑一側分流。各功能區域劃分清晰、管理方便。接待中心沿用地南北向平行,布置在場地最南側,沿建筑兩邊設有環形消防車道,并在主入口處設置消防撲救場地。同時在接待中心樓前布置大型停車場。
5.2.1 總體平面布置原則
游客服務中心的功能分區恰當,充分展現臨夏縣民族特色;建筑布局緊湊且通行方便,管理便捷;使建主體建筑和周圍綠化景觀交相輝映,形成良好的景觀效果;建筑室內具備良好的采光、通風條件。
5.2.2 總平面布置概況
項目沿土折路按規劃退紅線10米,建筑布局緊湊,交通便捷,游客服務中心沿長向設有消防車道,接待中心建筑四周為環形消防車道,有完整的綠化規劃;留有發展余地,并滿足相鄰房屋采光要求。
5.2.3 交通組織
在主干道路設置3個出入口,其中一個主出入口,兩個次出入口,在次干道上設,車輛出入口,內部建設消防通道并且寬度滿足消防標準。周圍布置生態嵌草車位,滿足單位員工以及社會車輛停放需求。
5.2.4 綠化布置
要盡可能地擴大綠化面積,比如充分利用建筑用地之外的空地,栽植喬木、灌木、草坪,相互映襯,形成綠化層次感,優化景觀效果;利用空地綠化,體現地方特色:盡可能地種植當地土生植物,不僅可降低建設成本,更重要的是這些植物適應當地的土壤、氣候等生長條件,可以更快形成綠化效果;注重在不同季節形成不同的綠化效果,如借助植物葉、花、枝條在不同季節的顏色變化,使得游客服務中心四季有景;依據每個功能區所具備的功能,種植不同的植物,形成與功能區相符的景觀特色。
5.3 功能分區
第一,主體建筑包括游客服務中心和博物館,游客接待建筑既是風景區中的建筑,也是風景區中的景觀,是風景區的有機組成部分[7],意在結合現代建筑的建造方法和大氣磅礴的建筑風格,結合臨夏縣獨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打造出臨夏縣民居獨特的建筑形式空間,經過地方文化的浸染,充分展示其窗口功能和連接歷史的價值。
第二,前廣場設置樹池、噴泉、木鋪裝休息區、水景、假山、沙池、文化柱等,結合彩色鋪裝,形成處處有景、步步換景的景觀效果。此外,游客服務中心的建筑與環境設計影響游客對景區的第一印象,是展示景區地域特色的重要部分[8]。
第三,文化體驗區包括文化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和圖書館。通過展覽歷史文物、歷史書籍、影像資料、圖片等多種展示方式,為各地游客展示當地厚重的民俗文化,使游客在游覽美景的同時體驗到當地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促進人們對歷史文化遺產的敬仰和傳承。
第四,生態停車場提供充足的停車位,無論是自駕游的私家轎車還是旅游團的大巴客車均可停放。
參考文獻:
[1] 曾紅.生態旅游開發對少數民族文化保護的積極影響初探——以滇西北為例[J].大理學院學報,2004(06):34-36.
[2] 王志慧.開封游客服務中心建設思考[J].旅游縱覽(下),2020(01):149-150.
[3] 楊靜.東港區“文旅融合”發展新模式研究[J].人文天下,2019(20):74-77.
[4] 張念萍,張偉,劉彥余,等.驛站新篇:打造三位一體旅游服務中心的有效途徑[J].旅游縱覽(下),2019(06):28-29.
[5] 蘇嬋.解析當前景點游客服務管理模式的問題與對策[J].旅游縱覽(下),2019(03):54-55.
[6] 張云冉.鄂托克前旗蒙古風情園旅游景觀規劃設計[D].內蒙古農業大學,2018.
[7] 吳抒玲.風景區游客服務中心——自然和文化的共同載體[J].天津美術學院學報,2013(04):80-81.
[8] 金耀光.梅山文化園游客服務中心外部環境設計的地域性表達[D].湖南大學,2018.
作者簡介:張睿(1993—),男,甘肅漳縣人,甘肅農業大學農藝與種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
通訊作者:李彬(1963—),男,甘肅蘭州人,本科,畢業于南京農業大學,甘肅農業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