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澤輝 厲群 王博聞


摘 要:伴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開始追求精神上的滿足,展示空間作為人類文明與物質的中介,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人類對博物館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其中極為重要的一個課題就是展覽空間的交通流線。本文以中國苗木博物館流線設計為例,通過對串聯式強制性交通流線概念進行研究與分析,總結博物館交通流線設計中需要遵守的設計原則,提出在設計交通流線時需要達到的要求,并通過對中國苗木博物館的設計與研究,闡述交通流線設計。
關鍵詞:中國苗木博物館;展示空間;交通流線;設計原則;設計方法
中圖分類號:G2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15-00-04
1 概念
1.1 展示空間交通流線的概念
展示空間在如今飛快成為社會的中間媒介,因此其形成的社會價值愈發重要[1]。展示空間交通流線是指博物館內空間參觀者觀展產生的行為路徑。展示流線需要考慮整個展示空間的功能分區以及各個展區的展品布置,且確保空間尺寸及展區布局的合理,是保證設計者設計工作更具針對性的重要基礎。更多通過分析流線對博物館展示空間及參觀者觀展質量的影響[2]。
1.2 主要交通流線形式
當前,交通流線存在以下幾種主要基本形式:串聯式交通流線、放射式交通流線、通道式交通流線以及復合式交通流線[3]。也有學者將展覽交通流線分為展廳順路型、走廊連接型、大廳連接型[4]。目前,越來越多的展示空間開始嘗試多靈活、多適用的展示流線。
2 流線設計原則
2.1 整體性原則
整體性包括設計、色彩、標志等,這些方面都影響著從里及外、自下而上的合理流線。
設計整體就是思維的整體,苗木博物館就考慮到影響博物館的各種元素,為實現流線空間及環境的更優,使博物館的各個功能根據其不同特點,形成完整的系統,獲得更大的價值[5]。色彩直接影響整體流線的完整與否,良好的色彩搭配與碰撞,能影響參觀者對整個流線的參觀狀態。在苗木博物館中,設計者利用藍灰色系和白色系主色調貫穿整個展館。這些色彩對空間的構成有一定的創造作用[6]。標志影響參觀者能否順利地觀展,其進入博物館更多是獲取觀展信息,在流線節點上需要通過標志獲得更明確的流線信息。苗木博物館還對展館命名并標記且設立指示牌。這些綜合起來能使個體對信息進行概念性的歸納總結[7]。
2.2 方向性原則
方向性極大地影響著參觀者,關系到能否滿足參觀者的方向需求。苗木博物館為了避免出現選擇性觀展,通過設計明確觀展的方向性,在必要的流線節點上做足設計,滿足不同參觀者面對不同展物的不同心理。
2.3 節奏性原則
當前,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強調節奏感,音樂、運動等都需要節奏,流線需要通過節奏帶動參觀者的參觀興趣。苗木博物館從參觀者的角度出發,考慮到了快與慢的變化、強與弱的對比、密與舒的比較、多與少的選擇,這些構思更有利于對整個中國苗木博物館流線流線節奏的掌控,使景觀、建筑、室內達到局部與整體的和諧統一[8]。
3 流線設計要求
3.1 強制性要求
強制流線是一個展覽館的“生命流線”。在串聯起更多展物的同時,要保證參觀者在觀展的過程中不走“回頭路”,這是不少展示空間容易出現的問題之一。有學者表明,參觀者個人特征及行為方式對博物館流線會產生一定的影響[9]。同時,博物館的流線方式也極大地影響著參觀者的行為方式。強制流線不僅體現出一個博物館的設計成敗,且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對館內展覽秩序的管理。
3.2 生態性要求
生態性包含兩個層次,表層是盡可能體現當地人文及生態環境需要,在展覽中滿足觀者對博物館的期許。深層則主要體現在流線設計中,盡可能滿足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生態與可持續有相互包含、相互聯系之處,都是對我們空間環境的反思[10]。苗木博物館從前廳開始就通過每個空間給人的視覺、知覺、觸覺上的感受與體驗,展現生態性設計。
3.3 情感性要求
情感性的流線主要通過視覺與聽覺體現。苗木博物館考慮到參觀者的觀感,研究在沒有多余引導的情況下吸引大家往下觀展、滿足情感共鳴這兩個方面。苗木博物館借助視覺上的色彩、光線、造型等,聽覺上的自然界聲音、音樂等的結合,利用韻律來激發觀者主動性,實現苗木博物館的交通流線由非情感性性轉向具有情感性,滿足人們對時空豐富變化的需求。這些環境要素對個體安全感、情感等方面具有重要影響[11]。
3.4 趣味性要求
趣味流線設計是當代博物館設計的必要要求。設計更多互動參與環節,使參觀者有足夠的機會參與到主題的詮釋當中[12]。帶有互動趣味的博物館設計屬于萌發階段,更能吸引不同年齡階層的人的興趣,且具有更高的回頭率。
在對上海自然博物館的案例分析中,發現基本上是以中年帶著青少年前來參觀為主,原因是觀展流線設計具有游玩性質,而不是“填鴨式”觀展。而上海兒童博物館雖然是兒童主題的展館,但是其參觀者的范圍往往不及上海自然博物館。
4 中國苗木博物館流線設計分析
4.1 展館流線解析
中國苗木博物館的主要流線類型為串聯式的強制性流線。對強制流線的選擇,首先是基于對展示對象的考慮,在對苗木博物館進行總規劃時,將苗木博物館劃分為八大展廳,每個展廳間存在一定的關系,為保證參觀者能在參觀中循序漸進,考慮串聯式的交通流線類型。
其次是基于對參觀者觀展的考慮,為保證參觀者在苗木館不因觀看某一展區而錯過另一展區、出現走“回頭路”的狀況,設計利用串聯式強制性的流線解決該問題。
最后就是基于對建筑造型整體性的考慮,建筑呈扇形圓環狀,前后窄、左右長,因此在經過結合比較之后,選擇了串聯式強制性流線,極大地適應了展館不同展廳的展陳關系(如圖1)。
4.2 強制流線作用的體現
首先是極為重要的空間秩序,在設計中強制流線是最能保證流線結構清晰、功能主次分明的流線[13]。在中國苗木博物館中,為了使序廳至臨時展廳都能被參觀者輕易識別與悉知,將當地展區與中國及世界苗木展區采用等比劃分的方式,將二層集中規劃為當地文化、苗木展館,既保證了觀展流線上功能的主次分明,又保證了設計的節奏性體現。
其次是方向性認知,當前不少已經存在的生態環境館,為了與環境結合而使流線出現混亂,強制流線的作用在苗木館中得到了突出體現,例如互動體驗館的方向性設計,更像是向參觀者指明迷宮的出口方向。
最后就是參觀者的觀展秩序,苗木館本身受到造型條件的約束,通過強制流線能保證參觀者在進入展廳初始就按著既定設計目標達成合理的流動秩序,保證參觀者之間既互不影響觀展質量、又互為博物館的流動風景。
4.3 展館流線秩序的分解
在對中國苗木博物館設計方案之初,就極為重視展館流線秩序的節點與動態。苗木館主要存在兩個節點,第一個節點是前廳,考慮到人流的匯聚與引流問題,在采用強迫式的棧道的同時,設置較大面積的中轉臺,同時利用接待區及休息區為棧道輔助分流。
第二個節點位于二層初入口,這里作為交通匯集與分流點,采用電梯+樓梯+情境式的夾道,既保證不會出現人流過度聚集問題,又能通過設計引導觀眾及時向下一展廳觀展。(如圖2)
影像長廊至走進當地廳部分是重要的動態點,參觀者到此容易出現疲憊的心理與生理狀態,因此這里更需要通過趣味性設計再次引起觀者興趣。在此通過提高參與度和體驗性來突出參觀者與展廳的關系[14]。
在4D廳及互動體驗廳之間設計栽培利用展廳,主要考慮到參觀者對苗木博物館本身的期待性及情感性需求。一方面緩和4D廳帶來的流線過于快速的問題,另一方面是使參觀者通過對該展廳的深入了解,產生踏實及滿足感,能夠在互動體驗廳中更深入地了解當地苗木文化。當前體驗式空間逐漸成為一大趨勢,使人與空間不僅僅停留在互動體驗層次[15]。
5 結語
博物館的交通流線是一個相對復雜的課題,需要結合博物館的各個條件,考量室內布局及造型[16]。而對博物館的交通流線研究應不斷深入。在對交通流線的設計與研究中,以尋找總結設計原則與設計方法為目標,以中國苗木博物館的實際設計為途徑,實現邊研究邊實踐的良好結合,以理論引導設計,將設計反饋于理論。相信對展覽流線的研究會不斷深入、更新,促進我國博物館的建設逐漸領先于世界。
參考文獻:
[1] 謝俊.展覽建筑室內交通空間設計研究[D].中南大學,2012.
[2] 楊慧,馬云林.博物館展示空間流線結構研究[J].設計,2019(03):156-157.
[3] 李黎.論博物館建筑內部的交通流線設計嘗試[J].住宅與房地產,2018(07):89.
[4] [日]北田靜男,周伊.公共建筑設計原理[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49-59.
[5] 周瑛臻.功能復合化趨勢下博物館流線組織分析[D].太原理工大學,2019.
[6] 孫磊,張乘風.基于色彩心理學的兒童娛樂空間的情感表達[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9(06):114-115.
[7] 張一然.基于視知覺原理的博物館建筑空間流線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7.
[8] 冷超,厲群.基于工業建筑改造酒店設計研究——以江西九江廬山水泥廠員工宿舍為例[J].大眾文藝,2019(17):122-123.
[9] Asli Canan Yilmazsoy . Visitor behavior in the museum environmens:An analysis of visitor circulation patterns in Sadberk Hanim Museum[D]. Bilkent Uniwersity,2005.
[10] 祝遵凌.讓可持續設計真正為人服務[J].設計,2019(08):76-80.
[11] 傅婧.基于環境心理學的主題展館流線設計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5.
[12] 張鐿怡.“后博物館”展示理念在上海自然博物館中的體現[M].美與時代出版社,2019:88-89.
[13] 鄧麗.地下商業空間可識別性設計研究[D].重慶大學,2007.
[14] 房賽賽,張乘風.基于受眾體驗下的智慧展廳設計研究[J].設計藝術研究,2018(03):95-99.
[15] 羅東然,石靖敏,徐雷.體驗式空間中“人設性”探討[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9(02):120-121.
[16] 楊海榮.論博物館建筑內部的交通流線設計[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9(05):210-214.
作者簡介:黃澤輝(1998—),男,福建漳州人,本科,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藝術設計。
厲群(1968—),男,浙江東陽人,本科,高級工程師,高級工藝美術師,講師,研究方向:美術學、環境藝術、博物館學、建筑裝飾設計與施工管理等。
王博聞(1999—),男,河北石家莊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