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燕香 何永芹 曾麗娟

【摘要】目的 分析心血管疾病的急診護理管理中應用危機管理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急診科收治的45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作為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另選取同期45例患者納入干預組,實施危機管理方案,評價臨床效果。結果 干預組中僅發生1例危機事件,發生率2.22%;對照組出現9例(2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危機管理方案的實施,顯著減少了心血管疾病患者危險事件的發生,提高了急診護理的效率與質量,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值得推廣。
【關鍵詞】心血管疾病;急診護理;危機管理方案;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14..01
急診科是集中收治危重患者的科室,其中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多見[1],此類疾病的特點是發病急,病情兇險,臨床護理中稍有不慎便有可能給患者的身心造成嚴重后果,引發醫療糾紛。危機管理主要是圍繞臨床護理中常見的、易發的、風險高的不良事件所采取的預防措施,化解種種危機,提高臨床工作的安全性。與常規護理相比,危機管理更傾向于防患于未然,本研究探討了危機管理方案在急診科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應用價值,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參與本次研究的2018年5月~2019年5月9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所有患者的認知功能、交流能力正常。排除重大器官功能障礙、合并惡性腫瘤的患者。對照組45例,男26例、干預組19例;年齡48~74歲,平均(65.27±1.86)歲。干預組45例,男28例、干預組17例;年齡50~75歲,平均(66.13±1.72)歲。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常規護理:動態監測患者的病情,營造良好的急診環境,優先搶救病情危重的患者。
危機管理:①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特點、疾病史,積極與醫生配合展開急救,做好患者的心理安撫,尊重患者的個人需求,與家屬建立良好溝通,適時向家屬反應臨床治療情況,減少因溝通不暢而造成的誤會。②建立、完善急診科管理制度,保證所有急救物品、儀器和設備隨時處于備用狀態[2],規范病歷的書寫。端正護理態度,全面樹立危機意識,統一組織護理人員參加培訓,學習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性,各類危機事件的發生原因。③做好危機事件的應急預案。一旦發生危機事件,值班人員可以按照既定方案馬上處理。如果科室無法妥善解決,則要用最快的速度呈報上級部分,同時安撫患者與家屬的情緒,控制事態發展,嚴禁推卸責任的現象發生[3]。事后,組織護理團隊對危機事件進行詳細分析,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完善護理措施,杜絕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對于在危機中做出貢獻的護理人員,適當予以物質獎勵。
1.3 ?觀察評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危機事件發生率,包括錯誤用藥、跌倒、墜床等。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應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組間比較進行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兩組患者的危機事件發生率比較,見表1。
3 討 論
綜上所述:鑒于心血管疾病的兇險性,病情的多變性和不可預測性[4],急診科全面落實危機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在日常的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全面樹立危機意識,將各種不安全事件扼殺在萌芽階段,比事件發生后再采取解決措施顯然更容易受到患者的認可,同時也減少了護理差錯與醫療糾紛。危機的化解依賴的是科室完善的制度,護理人員精湛的操作以及患者、家屬的積極配合,危機管理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只有不斷的分析問題,總結經驗,完善服務,才能為廣大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更加優質、安全的急診護理。
參考文獻
[1] 邱芙蓉,陳飛虎,劉 ? 敏.急診搶救室危重患者疾病譜調查分析[J].臨床護理雜志,2018,2(17):29-31.
[2] 李賽梅,韋柳青,周育麗,等.標準化護理在急救物品管理中的應用[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99):246,248.
[3] 蔣云芬,陳彩翠,張曉萍.心血管內科護理管理中存在的風險與對策研究[J].醫院管理論壇,2018,35(9):53-55.
[4] 胡寶森.急診內科老年心血管病急癥的構成特點[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9,03: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