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奮勇

【摘要】目的 分析標準大骨瓣減壓術(簡稱SLTC)在重型顱腦損傷(簡稱SCI)治療中的意義。方法 本研究主體為2017年2月~2019年8月間來院治療的36例SCI患者。隨機分A組和B組,均18例,行SLTC與常規治療。對比療效。結果 治療后,兩組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A組低于B組;A組的并發癥率低于B組(P<0.05)。結論 為SCI患者行SLTC治療的效果較佳,可改善神經功能,且并發癥少。
【關鍵詞】標準大骨瓣減壓術;重型顱腦損傷;神經功能;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R651.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16..01
SCI是臨床神經外科的高發病,患者病情危重,進展快,具有高致殘率與死亡率[1]。該病常合并顱內壓升高和硬膜下血腫等病理表現,若治療延誤可引發重度昏迷或死亡。臨床多通過手術治療該病,但術式較多,療效存在差異。本研究主體為36例SCI患者,旨在探究SLTC的治療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主體為2017年2月~2019年8月間來院治療的36例SCI患者。納入標準為:經頭顱CT等確診為SCI;幕上血腫量超過30 ml,額部血腫量超過20 ml;知情同意。排除標準為:伴先天性心臟病;對麻醉藥物過敏;伴有免疫系統疾病;存在精神或意識障礙。隨機分A組和B組,均18例。其中,A組男10例,女8例;年齡范圍是30~65歲,平均(40.25±1.65)歲;受傷-就診時間為0.7~14 h,平均(5.26±0.42)h。B組男11例,女7例;年齡范圍是31~62歲,平均(40.18±1.43)歲;受傷-就診時間為0.8~13 h,平均(5.95±0.24)h。比較并無差異(P>0.05),允許對比。
1.2 方法
B組行常規治療,即選用去骨瓣開顱手術,術前確定挫傷部位、梗死位置、額瓣與顳頂瓣位置,明確開顱位置。設定6 cm*8 cm骨窗,將血腫組織清除,止血后切除壞死與梗死腦組織,行內外減壓術,術后行抗感染等治療。
A組行SLTC治療:切口位置起始于顴骨弓,經由耳廓延伸至前額部發際,游離帶顳肌骨瓣或是骨瓣,于頂狀骨瓣旁側距離正中線矢狀竇約為3 cm處咬除蝶骨嵴,適度擴大骨窗,至12 cm*16 cm。于血腫偏厚部位做一切口,釋放血性液體,對硬膜行放射狀切開操作,將顱內積血和壞死組織清除,止血后進行硬腦膜減張縫合治療。于硬膜外直接留置引流管,縫合切口,術后常規治療。
1.3 觀察指標
利用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簡稱NIHSS)評估神經功能,包括意識水平、凝視、面癱與肢體運動等方面,0~42分,分數與神經受損程度成正比。觀察腦積水、切口疝和遲發性血腫等并發癥。
1.5 分析統計學
經SPSS 16.0軟件分析數據,評分表達是(x±s),經t值對比與檢驗,幾率表達是[%],經x2值對比與檢驗,統計學意義的標準為P值<0.05。
2 結 果
2.1 對比神經功能缺損評分
治療后,兩組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A組低于B組;(P<0.05),如表1。
2.2 對比并發癥率
A組無并發癥,B組出現1例腦積水,1例切口疝和2例遲發性血腫,并發癥率為22.22%(4/18)(P<0.05)。
3 討 論
SCI是腦部危重癥,其可導致腦水腫和腦梗死等疾病,需要立即治療[2]。去骨瓣開顱手術是其常規術式,可清除顱內挫傷組織和血腫塊,降低顱內壓,但其僅限于額顳瓣和額瓣等部位,屬于局部減壓術,療效具有局限性。SLTC的骨窗范圍較大,且位置低,術野加大,對單側幕上的血腫組織清除率高達95%以上,并能借助額、頂與顳部位的顱骨去除操作實現硬膜減壓縫合治療,發揮降低顱內壓的功效,利于腦干有效復位。其可控制中顱底與前顱底的出血癥狀,避免腦脊液漏等不良事件,通過釋放血性腦脊液與咬除蝶骨嵴可改善微循環,消除腦腫脹表現[3]。
結果中,A組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低于B組;并發癥率低于B組(P<0.05)。說明SLTC對于該病的療效理想,可改善神經功能,且無并發癥,具有較高的操作性。總之,SLTC治療SCI的療效顯著,可作為常規術式加以推廣。
參考文獻
[1] 黃每芹.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減壓術與常規骨瓣開顱術治療額顳部重型顱腦損傷的效果比較[J].河南醫學研究,2019,28(15):2735-2737.
[2] 周 俊,張丙辰,王 軍.比較標準大骨瓣減壓術與常規骨瓣開顱術治療 重型顱腦損傷的臨床療效[J].當代醫學,2019,25(6):88-90.
[3] 王橋森,張銀強.雙側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手術治療重型顱腦損傷的臨床價值研究[J].中國保健營養,2019,29(32):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