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瀅 盧培東 代子廷 謝英杰


【摘要】目的 通過對75例手外傷患者的康復療效分析,總結出影響患者手功能恢復的重要因素。方法 對康復科手外傷術后患者的病例進行篩選,選出75例手外傷術后患者,就其康復療效分析總結出影響手功能恢復的重要因素。結果 影響手功能恢復的重要因素有:手術質量,致傷因素,康復介入時期,水腫的控制,關節囊攣縮關節僵硬,肌肉肌腱粘連的控制,患者體質的影響,年齡及心理治療的運用。結論 要注重整體康復意識,形成手術康復一體化模式,并且要綜合康復治療,重點考慮影響手功能恢復的因素,以最大限度的改善患者手功能,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手外傷;綜合康復治療;康復療效;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R4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16..03
在我國,工業的迅猛發展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是隨之手外傷的工人也越來越多!有調查顯示對于單純的手外傷,則以職業性損傷為主,占50.8%,其次為家庭生活傷[1]。救治手外傷的技術隨之發展日新月異,緊跟著世界水平,特別是手術技術的發展與國外水平很接近,但是患者最后的手功能恢復往往不理想,與國外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現將本院康復科75例手外傷患者的康復療效進行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期間康復科的病例進行篩選,選75例手外傷患者進行研究,回顧性分析其一般資料,男44例,女31例,男:女為1.42:1;年齡3~57歲,平均年齡39.73歲;致傷原因:機器傷41例,割傷(玻璃,鐵皮,玩具等)18例,絞傷8例,摔傷3例,車禍傷2例,砸傷2例,斗毆1例;骨折17例,肌肉肌腱損傷和(或)合并神經損傷31例,復雜性手外傷27例(骨折合并肌肉肌腱損傷22例,斷指斷肢再植6例);因痛放棄治療1例。入組標準:研究取得患者本人同意;患者均有手外傷史均經過手術治療;需排除合并運動損傷的患者。
1.2 治療方法
綜合性康復治療介入的時間為術后10天~5個月。
1.2.1 物理治療
(1)紅外線治療;(2)中藥熏洗;(3)蠟療;(4)超聲波療法;(5)音頻電治療;(6)微波;(7)冷療。以上物理治療應根據患者情況制定合適的物理治療處方。
1.2.2 運動療法
先行推拿手法:一指禪向心性推可以消腫,直推或旋推可軟化瘢痕、松解粘連,推時應帶動堅硬的皮下組織為準;再行關節松動:根據患者關節僵硬情況選擇III級、IV級手法松動;然后行牽伸手法,牽伸時輔以滾動與滑動以增加關節的活動度;后行各關節主被動活動度練習,主動活動度練習結合肌力訓練,根據患者肌力情況采取主動輔助肌力訓練、抗重力訓練和抗阻肌力訓練;最后冷療5分鐘;神經損傷者采用鏡像療法,普通電針,肌電生物反饋;根據患者手部腫脹情況采取壓力手套或者彈力繃帶向心性加壓包扎并抬高患肢患手;如果手指關節僵硬、關節囊攣縮,骨折愈合良好并且無內固定物阻擋者行彈力繃帶包扎將手固定于握拳狀,以達到持續性牽伸的作用。
20日為一個療程,一療程結束后休息5~10天,患者需要1~3個療程康復。
1.3 觀察指標
采用手指總主動活動度(TAM)進行評估,TAM=患指總主動屈曲度-總主動伸直受限度;療效評估,優:TAM>220°,各個手指均能正常完成屈曲活動;良好:TAM:200°~220°,手指功能>健側手指的75%;中等:TAM:180°~200°,手指功能在健側手指的50%~75%之間;差:TAM<180°,手指功能<健側手指的50%。優良率=(優秀+良好)/總例數×100%。
2 療 效
經過1~3個療程的綜合性康復治療后,患者的手功能得到很大的提高,TAM評估:優19例,良27例,中等12例,差16例,優良率78.38%。見表1、表2。
3 分析討論
手外傷多為突發性,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必須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來制定綜合性康復治療方案,最大限度的恢復患者的手功能。物理因子治療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從而達到消腫的目的,并且可以軟化瘢痕松解粘連;運動療法是重要的康復治療方法,該方法可以快速消除水腫,治療關節僵硬,改善關節活動度,恢復肌力,通過作業療法改善手指靈活性。就本科75例手外傷患者的康復治療來總結分析影響患者手功能恢復的重要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3.1 手術質量
手術是影響手功能恢復的重要因素之一,如肌腱斷裂患者,一期手術修復肌腱能保證最好的療效,二期手術修復可能會增加肌腱斷裂、肌腱拉長、肌肉短縮和關節攣縮可能,影響療效;早期功能鍛煉需要縫合材料有足夠的強度和適當的縫合方法來增強肌腱的牢固性,使肌肉收縮時肌腱不至斷裂,縫合點不會出現間隙。
3.2 致傷因素
同是肌肉肌腱斷裂的患者,機器絞傷及車禍傷的恢復較差,機器傷的次之,割傷的恢復最好。機器絞傷的患者肌肉肌腱毀損較其他傷的嚴重,且易發生粘連所以手功能恢復較之最差。割傷的肌腱斷端光滑平整易于愈合,減少術后粘連的風險,所以恢復較好;多處斷裂或者二次斷裂的恢復較單處斷裂的恢復差;復雜性手外傷較單一手外傷的恢復差。
3.3 康復介入時期
一般情況下,骨科醫生覺得術后早期康復風險較高,還是晚點介入的好,所以好多患者都是等到骨折斷端穩定后才進行康復治療,此時有的患者會發生肌腱粘連關節囊攣縮。有學者研究,早期主動屈指訓練可使肌腱充分滑動,避免肌腱長時間處于靜止狀態而發生粘連[2]。75例患者中只有5例術后10天開始康復,3例嚴重手外傷患者(斷肢斷指2例,肌肉血管神經肌腱斷裂及二期植皮患者1例)術后20余天開始康復,其余患者在術后一個月至五個月開始康復。康復較早者療效優,較晚者已有粘連關節僵硬,康復療效較差。早期康復能有效預防粘連及關節僵硬,所以建議成立手術康復一體化,從手術設計到術后早期康復治療,環環相接,突出團隊精神!
3.4 水腫的控制
有句話說水腫是萬惡之源,長期不消腫會導致肌腱粘連,關節活動范圍小進而關節囊攣縮,有可能導致關節僵硬,影響手功能恢復,所以消腫是重中之重!本研究病例中有5例同是近節指骨骨折,都是術后一月來我科康復治療2療程,3例術后40天消腫,2例60天左右消腫,3例40天消腫的患者恢復優2例良1例,2例60天左右消腫的患者良1例差1例。所以水腫會影響手功能恢復。
3.5 關節僵硬,關節囊攣縮
分為骨性僵直和纖維性僵直。對手外傷來說,骨性僵直是關節內骨折致使關節面不平、關節纖維性粘連或骨性連接,進而疼痛、活動受限;纖維性僵直:手指長時間制動于伸直位引起側副韌帶攣縮、關節囊攣縮,進而導致關節活動受限。病因:①水腫②纖維化③膠原纖維的變化④解剖結構的改變:I關節外原因:皮膚瘢痕攣縮、肌腱粘連;II關節內原因:關節發生骨性連接、纖維性連接、側副韌帶、關節囊攣縮;前三者實際側重于病理狀態,因創傷、炎癥均可引起關節內水腫、血腫,關節囊組織中充滿纖維蛋白性滲出物,同時膠原纖維出現變化,其后產生關節粘連、纖維化與攣縮。75例患者中入院時已經有關節僵硬、關節囊攣縮的10例,通過物理因子治療,關節松動,關節牽引及支具的應用等,最后恢復良好的有3例,其余7例手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這10例復雜性手外傷患者均有固定3個月以上的病史,且合并有肌肉肌腱粘連,關節僵硬限制了手功能的恢復,所以康復介入要早,盡可能的避免關節僵硬、關節囊攣縮的發生。
3.6 肌肉肌腱粘連的控制
肌腱的愈合有兩種形式:①外源性愈合:依靠周圍的纖維母細胞及毛細血管的長入愈合,愈合后產生粘連。②內源性愈合:有完整動靜脈系統,能自行愈合。通過改善肌腱的營養狀況和周圍環境,來促進內源性愈合,抑制或減輕外源性愈合可有效防止肌腱粘連。手術方式也可降低肌腱粘連,如無創顯微縫合技術為間斷縫合腱旁組織,且完整覆蓋肌腱吻合口,限制了瘢痕范圍,并與周圍組織分隔開,可使粘連大大降低[3];應用藥物、采用高分子生物材料屏障預防粘連;術后早期進行綜合性康復治療可明顯預防粘連發生,最大限度地恢復肌腱的滑動功能。肌腱損傷患者一般在術后4周前來康復,此時有些患者已發生肌腱粘連,可采取超聲波治療,中藥熏洗,音頻電治療,推拿手法及肌腱滑動練習等運動療法。最后運用彈力繃帶或壓力手套防止瘢痕繼續增生。
3.7 患者體質的影響
瘢痕體質的患者較一般患者更容易形成瘢痕攣縮,肌肉肌腱粘連,因此瘢痕體質的患者康復介入要早,并且要提前預防肌肉肌腱粘連。痛閾低的患者因不能耐受高強度的康復訓練,因疼痛刺激手部水腫會加重,康復治療強度較小,所以需要的康復時間較長。
3.8 年齡
綜合分析75例患者的療效與年齡關系,發現同一種外傷術后時間相同,綜合性康復療程相同,在一定范圍內年齡越小恢復越快。
兒童及青少年正處于生長發育階段,手外傷愈合較快,且不易形成粘連及關節僵硬,年齡較大者骨折愈合慢,血液循環差進而消腫慢,易形成粘連及關節囊攣縮關節僵硬,進而致使手功能恢復差。
3.9 心理治療的運用
手外傷多為突發性,患者往往一時間接受不了受傷的現實,出現焦慮、抑郁和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部分患者有失神、注意力障礙、情緒波動等臨床癥狀。有研究顯示,急性手外傷患者功能恢復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對其進行康復心理干預非常有必要。因此我們應根據患者的家庭、社會背景及個人的心理特點予以合理的心理支持療法,同時還要充分調動患者的社會支持系統,為患者提供更多的社會支持,從而更進一步地促進康復,改善生活質量。
總之,影響手外傷術后功能恢復的因素還有很多,在康復的時候我們要全面考慮,綜合把控,還要有整體意識,團隊協作精神,采取綜合性康復治療以期最大限度的改善患者手功能,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周偉梁,蘇 磊,梁偉毅,等廣州市10654例創傷急救患者的流行病學分析[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6,15:784-786
[2] 馬莉影,宋艷萍,陳利佳.早期主動活動對屈指肌腱修復后手功能恢復的影響[J].黑龍江醫藥科學,2005,28(1):85.
[3] 程 績,劉 波.預防肌腱損傷修復術后粘連[J].重慶醫學,2010,39(16):2219-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