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亮

摘要: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越來越受到重視。但無論從輿論監督的外部環境和空間,還是從輿論監督自身方面來說,都還存在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存在不少亟待解決和克服的問題。特別是地市級媒體在新聞輿論監督方面的缺失,不能不讓我們反思:究競是什么讓地方媒體對本地的新聞監督發揮不出應有的作用?地市級媒體新聞輿論監督的現狀如何,對策又在何方。破解這個難題,就成了本文關注的焦點。
關鍵詞:新聞輿論;監督;現狀;對策
一、地市級媒體新聞輿論監督的現狀
所謂輿論,即多數人的共同意見。所謂監督,從字面上解釋,一是監察,二是督促。“新聞輿論監督”就是通過新聞媒介來揭示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并促使其解決的一種輿論監督。在我國,新聞輿論監督主要監督方式有報道、評論、討論、批評、發內參等,但其核心是公開報道和新聞批評。新聞輿論監督以其特有的公開曝光的形式產生的作用和效果具有很強的公眾震懾力。
雖然新聞監督已有不少成績,然而,毋庸諱言,在更多的地方,更多的時候,新聞輿論監督卻是步履艱難。
筆者所在的地級市,是一個有著830萬人的人口大市,該市廣電系統三家媒體聯合開通了一個“民情通道”欄目,欄目所報道的事件大多是群眾關心的熱點和焦點問題,但就是這樣的一個王牌新聞輿論監督欄日,也曾面臨尷尬的境地:有一次,欄目兩位記者下縣采訪時,路遇警車正在送葬,感到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新聞素材,于是立即進行追蹤拍攝,然而就在他們拍攝進行到一半的時候,遭到了送葬人員的群段,兩人都被打傷,攝影包也被撕破,在當地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響。
二、地市級媒體新聞輿論監督的思考
反思地市級新聞監督為何不能發揮實效,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報道力度不夠、監督無力,監督不力
地市級新聞輿論監督存在著監督范圍有限、報道力度不夠的情況。一些媒體對本地區本行業的問題,對涉及與自身有聯系、有合作的單位、部門存在的問題,視而不見、避而不談。
(二)媒體聲音太弱,監督方式不妥
有的地市級新聞媒體開展輿論監督只追求轟動效應和新聞賣點,輿論監督出發點本身存在問題;
有的地市級新聞媒體輿論監督力度把握不當,結果往往給問題的解決造成困擾,甚至誘發社會不穩定因素;
有的地市級新聞媒體輿論監督的方式方法不當,在采訪中違規違法使用偷拍等手段,侵犯公民、團體和法人的正當權益;
有的地市級新聞媒體監督報道失實,存在片面性,極易給對方造成程度不同的傷害。
(三)干擾因素過多
一些地方和部門,當記者宣傳先進典型、工作成績時,就熱情歡迎,一旦得知是做批評報道,就設置重重障、百般刁難,或排斥媒體介入,不讓公開報道,更有甚者,對記者強行阻攔、暴力毆打、砸壞采訪設備、毀滅采訪資料。
三、地市級媒體新聞輿論監督的對策
新聞輿論監督是社會監督的一種形式,它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如何加強和完善地市級媒體新聞輿論監督,我認為應該做到如下幾點:
(一)堅持五大原則
1.“導向金不換”原則
新聞輿論監督只是手段,解決問題、促進工作才是目的。輿論監督的目的絕對不是為了出別人洋相,恰恰相反,是為了推動問題的解決。明確新聞輿論應該遵循的導向原則,一方面是為了促進新聞論監督的健康發展,另一方面也可減少阻繞新聞輿論監督的現象出現。
2.黨性原則
新聞輿論監督必須服從和服務于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所以,地市級媒體在進行輿論監督報道的時候,首先應該考慮黨性原則,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批評不是目的,批評的目的是為了促進我們這個社會的健康發展。
3.客觀公正原則
地市級媒體進行新聞輿論監督,要重事實、講道理,增強新聞論監督的說服力;要深入調查研究,把問題搞清,增強新聞輿論監督的公信力;要避免監督報道細節失實,堅持用事實說話;要客觀公正,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不要妄加評論、擅自定性。
4.適時報道原則
時效性是新聞價值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影響輿論導向效果的要素之一。新聞在講時效的同時,更要注意時宜,即在什么時期應該側重報道什么樣的問題。“時宜”既講新聞何時制作的時宜,也包括何時播出的時宜,就是所謂的“熱冷處理要得當”。有的問題可以公開曝光,有的問題適宜反映,還有的問題直接轉交有關部門解決即可,哪種方式效果最好,就宜采取哪種方式以促進問題徹底解決,消除負面影響,實現正面效應。
5.適度報道原則
在如何保證新聞輿論監督的“適度”上,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給了我們很好的可借鑒的經驗,那就是“硬焦點,軟著陸,軟焦點,硬道理”。對一些大的政策問題要貼近群眾,而一些小事情要折射出大道理來,找準適當的角度切入。曾有一個欄目的主創人員告訴我,他們有一期關于大學收費的節目,第—遍做的時候,側重講家長不理解,以及一些困難家庭難以承受,但節目效果一般;做第二遍時,他們進行了反思,節目著重講了政策和相應的配套措施,節目播出后反而效果很好。
(二)不斷更新內容
現代社會的新聞輿論監督是多種多樣的,既包括批評報道,還包括對非負面問題的報道。在新的歷史時期,地市級媒體新聞輿論監督被賦予了新的內容和新的任務,具體來說,應該包括以下內容:
1.不僅運用新聞輿論監督來監督黨,還要將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愿望、意見和建議及時反映出來,讓群眾知情、讓群眾參與、請群眾監督。
2.市場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新情況進行分析研究,在傳播中形成和引導輿論,引起重視。
3.比較復雜的社會風氣和社會道德問題是新聞輿論監督無法回避的話題,單純的批評報道很難滿足受眾的需要,需要廣播電視提供多層次的背景信息和全方位的意見總匯,提供一種評價和意見,警示社會,促進他們朝好的方向發展。
(三)依法依規打造影響力
進行新聞輿論監督,必須在憲法和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進行,必須遵守新聞紀律。
1.新聞監督與法治接軌,注重媒體公信力打造
新聞輿論監督決不是記者個人的權利,必須遵守法律法規,在規定的范圍內展開工作。作為大眾傳播媒體,新聞媒體必須貼近群眾,與群眾同呼吸、共冷暖。
2.加強記者素質,防止以偏概全
記者是個“雜家”,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自媒體的興起,越來越需要記者是某個專業的“專家”。人民大學教授渝國民曾經說過:好的新聞作品,不僅僅是漂亮的畫面,凌厲的文字,還要有敏銳的嗅覺和機巧的處理,最重要的是一種仰俯天地的境界,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一種大徹大悟的智慧。當這種境界、情懷和智慧面對社會發展進程的基本問題時,一篇好的新聞也就應運而生。
事實證明,從實踐工作中看新聞輿論監督之所以難以堅持,往往是因為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發生錯誤和紕漏,得到的是更多的負面效果,導致地市級媒體新聞輿論監督無力,并影響其健康發展。
3.遵循職業道德,樹立良好形象
當前,媒體生存困難,很多記者難以抵擋市場經濟沖擊,反而以一些低劣庸俗的信息去影響社會。作為“無冕之王”,記者在進行新聞輿論監督不能是私人發發牢騷怨氣,或者單純為了吸引社會注意,要以新聞輿論監督為出發點。記者要從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和國家利益出發,關注整個社會,樹立良好的新聞輿論監督形象。
進行輿論監督,新聞工作者必須遵守社會公德,恪守職業道德,堅決抵制虛假報道,依靠行業自律,接受社會監督,維護新聞輿論監督的嚴肅性、正義性和權成性。
四、排除環境的影響,不懈拓展新聞輿論發展空間
加強和改進輿論監督是事關全社會的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全媒體、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如果把新聞比作一雙手的話,批評新聞是左手,那表揚新聞就是右手。一個人光用右手不行,左手也得經常用。批評新聞與表揚新聞也可以看做是一只手的手心和手背。俗話說“手心手背都是肉,離了哪個都不行”。希望我們的兩只手都得到政府和人民的愛護,希望社會各界對地市級媒體新聞輿論監督多一份理解、寬容和鼓勵,使其真正發揮它的應有作用。
(作者單位:邵陽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