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敏,忻富寧
(河北小五臺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河北 蔚縣 075700)
河北小五臺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E:114°47′8″~115°28′56″,N:39°50′41″~40°6′30″)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東臨北京,橫跨蔚縣、涿鹿縣,地理區位十分重要。氣候屬暖溫帶大陸季風型山地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冬長夏短、夏季晝夜溫差大。1月氣溫平均為-12.3 ℃(山頂可達-38 ℃),7月氣溫平均為22.1 ℃。冬季多為西北風,夏季多為東南風,最大風速可達20 m/s。降水分布不均,川谷降水少,年平均420 mm,山腹以上降水逐漸變大,年均多達700 mm,雨量集中于7~8月份。垂直氣候非常明顯,海拔1000~1300 m低山或丘陵,年均溫度5~6 ℃,無霜期為130~140 d,1300~1800 m的中山下部,年均溫度4~5 ℃,無霜期為100~120 d;1800~2500 m的中山上部,年均溫度2~3 ℃,無霜期80~90 d;2500 m以上的亞高山,年均溫度0~2 ℃,無霜期約為60 d。
河北小五臺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和重要的野生動植物資源。
保護區總面積22463 hm2,下轄楊家坪管理區、山澗口管理區、輝川管理區和金河口管理區,共4個管理區,總面積為22463 hm2,其中有林地面積17555 hm2,疏林地87 hm2,未成林地30 hm2,無林地4418 hm2,苗圃地15 hm2,非林地358 hm2。按照《河北植被》中的植被分類系統,河北小五臺山自然保護區的植被可以劃分為6個植被型25個群系(表1)。根據山體的海拔高度及水熱條件的垂直變化,又可以將小五臺山植被垂直帶譜,自山頂至山基劃分為亞高山草甸帶、亞高山灌叢帶、針葉林帶、針闊混交林帶、落葉闊葉林帶、人工油松林帶、次生灌叢帶和農田林果帶。

表1 小五臺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植被分類系統
野生動物資源情況:保護區內的野生動物積極豐富,擁有國家國家一級保護動物6種,分別為褐馬雞、金雕、白肩雕、大鴇、黑鸛和金錢豹。其中,褐馬雞屬于世界級珍禽,與國寶大熊貓齊名,被譽為“東方寶石”,為中國所特有。擁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6種,有鳶、蒼鷹、勺雞、雕鸮、斑羚等。擁有河北省重點保護野生陸生動物27種,有中國林蛙、中華大蟾蜍、中杜鵑、綠啄木鳥、黑枕黃鸝、狐、貉等。
野生植物資源現狀:小五臺山地區野生植物種類繁多,是華北地區植物種類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經調查,保護區內分布野生高等植物156科628屬1637種。其中,擁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33種,一級保護植物有大花杓蘭、杓蘭和紫點杓蘭;二級保護植物主要有野大豆、黃檗、刺五加等;珍稀極小種群植物有臭冷杉、小五臺銀蓮花等;另外,以小五臺命名的模式標本植物有5種,即小五臺蚤綴、小五臺風毛菊、小五臺柴胡、五臺山延胡索、小五臺銀蓮花。
為了更好地保護轄區內的自然資源,保護區實行全區域全年封山,全面實施“六禁”(即禁火、禁牧、禁獵、禁采、禁毒、禁“驢”)。在關鍵時間節點和關鍵部位,認真開展禁牧、禁采、禁“驢”、禁毒等專項行動,這些行動均有效保護了區內資源。
防火是一直是保護自然資源的重點和難點。從2000年開始,保護區先后實施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二、三期建設項目,新建了監測云臺、防火視頻監測裝置,購置了無人機,技防水平大大提高。在森林防火關鍵時期保護區全體干部職工全力以赴,深入管護一線,死看死守,基本沒有節假日;為防止 “驢友”非法進山,采取攔截與跟蹤相結合的方法,蹲坑堅守,不放進任何一個可疑之人。
另外,科普宣傳和教育也是自然資源保護的有力手段,它能夠使人們從思想上真正認識到自然保護的重要性,進而使其自覺地愛護和保護自然。因此,保護區面向學生和自然愛好者,開展了大量的教學實習、夏令營和科考活動,成為北京師范大學、河北師范大學等多所學校的教學和科研基地,建立了小五臺山自然博物館、楊家坪科普展覽廳和保護區官方網站,開通了小五臺山官方微博,為提高公眾自然保護意識做出了積極努力。
保護區建區三十多年來,區內植被得到恢復,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生物多樣性明顯增加,各項事業都得到積極的發展。森林覆蓋率由1986年的54.9%增加到現在的77.77%。發現新種中華大帽蘚和亞洲大帽蘚和小五臺銀蓮花。截至2016年底,在蔚縣境內至少有50個褐馬雞種群,共計1000~1500只褐馬雞,分布在4600 hm2范圍內;監測到黑鸛45只,分布在輝川和金河口林區。根據2015年以來對2窩黑鸛的觀察,每年都各有4只幼鸛出生。利用紅外相機拍攝到金錢豹華北亞種在輝川林區活動。另外,在全體干部職工共同努力下,保護區取得了建區35年來未發生較大森林火災、未發生重大破壞森林資源案件的成績。在科普宣傳和教育方面,被授予 “宋慶齡基金會野生生物基金管理委員會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河北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國林業科普基地”。
目前,在保護區正確的保護措施下,轄區內的各種自然資源雖然得到了有效保護,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在市場經濟的主導下,社會和各級政府對自然資源的開發需求日益增多,無疑對保護區造成了很大壓力。自然資源的保護與開發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由于保護區資源保護成效好,轄區內生態環境、自然景觀等極具特色,成為當地政府和相關企業開發森林旅游的理想之地。而一些官員和商人又追求短期政績和效益,只注重開發,而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淡漠,勢必會增加保護區對自然資源進行保護的難度。
保護區位置偏遠,工作生活條件艱苦,人才流失嚴重?,F有職工老齡化嚴重,缺乏年輕后備力量來維持保護區的發展。職工文化水平也普遍較低、傳統觀念嚴重,不能適應現代林業發展需要。此外,一些專業技能尚有欠缺,比如撲火隊伍由于組建時間短,隊員撲火技能掌握不夠牢固,不夠專業,達不到實戰型的專業撲火隊,還不能勝任撲火所具備的素質要求;。
高質量的資源保護需要由雄厚的資金支持。保護區進行資源保護、資源保護、環境監測、科學研究、科普教育等相關工作時,都需要一定的場地、人員、設備等一系列物質基礎做保證,而這些都需要大量資金支持。然而,保護區的職責是以資源保護為主的,資金來源渠道大多是靠政府撥款,渠道窄、數量少,因此,高標準的資源保護工作難以維持。
為了進一步提高轄區內資源保護的成果,針對以上存在問題,筆者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基于自然資源開發與保護之間的矛盾,保護區可以通過新聞媒體、自然教育等多種渠道,對自然保護的意義進行大力宣傳,讓政府領導、企業老板以及社會各界人事認清保護自然的重要性,讓他們懂得資源開發首先要做好資源保護。
人才是保護區工作順利開展的關鍵因素。因此,保護區應當進一步提高職工的工資、住房等相關待遇,讓職工安心工作。同時,保護區可以制定一些優惠政策,引進更多有學歷有技術的年輕人才。另外,應聘請相關專家,加強職工專業技能的培訓,使其在自然保護工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充足的資金是保護區開展一切工作的保障。面對資金短缺的現狀,保護區應向上級或相關單位申請資金。同時,保護區可利用自然教育、教學實習、夏令營等活動進行適當收費,也可在不破壞自然的前提下,對轄區內人文古跡、自然景觀等進行小面積的旅游開發,進而彌補保護區資金上的短缺。
當前,我國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中央多次做出指示,要加強對自然保護地的管理。省委、省政府也對河北省的生態建設極為關注,并制定了相關政策,加強全省自然資源的保護。在這種大環境下,作為保護區職工的我們更應該抓住機遇,努力奮斗,為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