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盛仲,文旭榮
(中交二航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湖北 武漢 430056)
裝配式混凝土結構主要是通過將混凝土制成特定構件將其作為建筑物局部或整個主體結構。在城鎮化程度飛速提升的當今社會,建筑行業同樣發展迅速,其技術水平也愈發先進,特別是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技術開始頻繁出現于各項建筑工程中,不僅加快了工作效率、縮短了工期,同時由于預制構件在精準度方面要求較高,因此也大大提升了建筑工程的整體質量。本文主要研究混凝土結構在施工應用時值得重視的內容及易遇到的問題,并以此為基礎提出建議。
本文將南京某學校部分建筑作為具體研究對象,該學校教學樓及圖書行政綜合樓的樓板采用混凝土疊合板,疊合板的應用不僅能夠增強結構性能,保障項目施工時施工人員的安全,同時能大大節省工期、降低操作難度以及具備較高的環境效益。
表1主要列舉了該結構自身所擁有的各項優缺點。

表1 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優點和缺點
安裝墻板預制時需按照以下三個步驟依次開展,即安設吊點、移動構件以及確定位置與安裝。
4.1.1 吊點設置
在開展墻板預制工作之前,應由專業人員嚴格評估墻板品質、大小是否滿足設計標準,只有獲得專業人員的認可后才可準備吊裝,即尋找吊點[1]。通常因為預制墻板本身規模偏大、質量偏重,若直接對其進行吊裝則極有可能引發安全事故,考慮到施工人員的生命安全,應選擇多點吊裝的方式,且吊裝工作開展的同時需由專業人員靈活借助相關設備技術進行調運,以便每一個吊點都能承受相等的重量,防止出現因部分吊點垂直受力、超出負荷而造成構件下墜。此外,施工人員憑借多功能鋼梁平衡吊運技術可以靈活調節構件位置,從而使其最終位置滿足設計標準。
4.1.2 預制構件的起吊與下落
在起吊過程中,為了使構件隔部位受力均勻、確保整體吊裝質量以及項目現場操作人員的人身安全,在吊裝構件時往往需要操作人與設計人員一同根據項目現場特點合理設計構件的大小、質量,且需根據設計圖紙先行計算出最合適的吊裝位置,待一切準備就緒后才可將構件輸送至設計位置進行起吊。同時,起吊時需保持構件的平穩,待其距目標位置0.5 m左右時稍作停留并對最終位置進行對比,確保位置無誤后將其下落至離目標位置2 cm的位置,再次對其位置進行調整,確保無誤后才可落地開始后續工作。
4.1.3 調節構件位置、安裝
在構件被放置到相應位置后,可通過可調節支撐來調節、修正構件位置,以確保其水平、垂直方向均和控制線齊平,從而使位置精準度達到最高。為便于安裝,可以給墻板、地面預埋件安設支撐托板,并借助螺栓之類的零件促使支撐托板和墻體緊密連接,同時,項目施工者可適當調整斜支撐的尺寸大小,綜合調整水平、豎直兩個方向的位置,從而使墻體位置完全滿足設計標準[2]。在安裝、調節工作結束后,給預制墻板的各個節點澆筑適當混凝土,使其內部結構更為穩定。在澆筑過程中應先將表層打濕,以便混凝土與構件更好地連接。此外,在澆筑過程中需注意漿液的成分配比,要求使用的漿液細膩流暢,灌注應選擇在合適的時間進行,即確定墻板位置正確后才可開始灌注。
當開始安裝陽臺時,為降低安裝難度可在其表面添置吊環或直接進行吊裝。吊裝時應嚴格把控吊裝速度,使其在整個吊裝過程中保持穩定[3]。待吊裝至預計位置0.5 m處稍作停留,與最終位置進行對比,確保位置無誤后緩速下落,嚴格依據控制線將陽臺板安置到作業面臺上。隨后對陽臺板位置稍作調節,待位置準確無誤、滿足設計標準后,借助螺栓等零件將其固定起來,同時借助支架將其支撐起來后,通過澆筑混凝土的方式提升其穩定性能。澆筑結束后直至強度超過設計標準的70%才可撤銷支架,這樣做可以確保陽臺板組裝質量滿足設計需求,從而提升整個裝配式建筑的施工質量。而疊合板的安裝步驟與陽臺板安裝流程幾乎相同,因此施工人員可依照安裝陽臺板的方式對疊合板進行安裝與質量檢測,以確保疊合板安裝質量達到設計標準,進而保證整體工程質量。
在整個項目工程中,對預制飄窗的安裝同樣非常關鍵。安裝過程可以借助吊裝法,待吊裝至設計位置后借助螺栓之類的組件將其和預制板連接起來,起到固定位置的作用。在吊裝至設計位置后稍作停留并與最終位置進行對比,確保位置無誤后緩速下落。此外,將飄窗位置固定后為其澆筑混凝土,以此與其他部件緊密連接成為整體[4]。
樓梯對整個建設項目來說同樣極為關鍵,盡管目前大部分建筑物都已配備電梯,然而當意外發生時樓梯仍然是唯一的消防通道,其質量高低將直接影響建筑內人群的安全。所以在安裝樓梯板時,項目工作者應詳細依照設計標準、工藝流程等開展工作,具體標準和其他構件安裝標準類似,然而不同的是,樓梯板位置確定后必須對其采取支撐防護措施,以此保證其穩定性能達到設計標準。
通過上文的研究分析可以發現,混凝土頻繁出現在各道工序中,假設混凝土本身的質量無法達到設計標準,那么將會直接對整個建筑結構的最終性能造成不可忽視的危害。因此施工者在調制混凝土時應科學控制成分配比,對每批預制完成的混凝土抽樣檢測,測試其坍落度等性能是否達到設計標準[5]。同時,在使用前需對其再次檢查,只有保證質量標準達到設計規定才可投入使用。此外,在預制混凝土前可先進行預估,衡量項目所需的混凝土總量,盡可能減少資源浪費。
除了混凝土調配外,整個項目施工過程中還頻繁使用到套筒灌漿法來對節點進行固定,而該方法的效果取決于灌漿料的質量。通常灌漿料的生產需在5~40 ℃內,借助攪拌機進行。灌漿前將構件表層打濕,這樣做有助于使漿液與構件更好地連接。若項目施工在冬季,則需注重對構配件的保溫防護,若施工現場溫度在5 ℃以下,此時會因水泥本身的固化作用不宜開展施工。
(1)材料檢驗。全面確保疊合板質量是基礎環節,加強材料進場質量檢驗具有必要意義,要求外觀完整、強度滿足要求,保護層應符合相關規范,不滿足要求均不可入場[6]。
(2)支撐搭設。①選擇扣件式鋼管腳手架作為支架結構;②疊合板底部支撐同樣選擇的是扣件式腳手架,要求沿樓板長度方向搭設;③從疊合板一端開始搭建支撐架,再依次向另一端推進,調整支撐架的位置,其與疊合板邊緣處產生的間距不少于300 mm,龍骨選擇的是規格為40 mm×80 mm的木方,共設置2道。
(3)吊裝準備工作。按照設計圖紙測量放線,主要指的是水平及標高控制線,對于水暖以及各類消防預留洞,此類安裝位置應設置十字交叉線,并依次在各疊合板上完成數字標識,要求與設計圖紙標識完全一致。
(4)吊裝。①確定各疊合板的操作順序并編號,以此為依據有序吊裝,從靠墻邊處開始逐步向中間推進;②吊裝過程中應嚴格控制下降速度,以慢速為宜且全程速度均勻,指揮人員根據現場情況及時向吊車司機發出操作指令,確保疊合板下落精度,盡可能減小誤差;③結束吊裝作業后做全方位檢驗,若與深化設計圖紙存在偏差則要靈活采取調整措施,要求疊合板在平面位置和標高兩方面都足夠合理[7]。
(1)建立完善的施工管理制度。提高裝配式住宅施工技術的關鍵在于進一步完善施工管理工作,此舉是確保施工質量的重要前提。創建完善的管理制度并在其支持下,施工技術也將得到更好的應用。從現階段的裝配式施工技術發展狀況來看,若要有效應用于工程建設中則必須加強技術管理,根據實際情況創建長效的技術管理體系,且尤為關鍵的是加強員工對于新技術的培訓和學習。
(2)將管理工作覆蓋至全過程。為提高在激烈市場環境中的競爭水平,應形成技術管理程序,將管理工作覆蓋至技術應用全流程,使施工技術在實際工作中得到科學應用,進而推動裝配式住宅建設事業的發展。
(3)深度學習,加強行業溝通。深度整合技術資源,切實提高技術資源共享水平,通過資源的匯聚創造更多的發展優勢,企業間創設高效的技術溝通渠道,就技術問題共同商討、實現創新[8]。企業間的溝通工作還要延伸到技術實踐、工程管理等方面,互相學習優勢、彌補弱勢,實現均衡發展,并為混凝土裝配式住宅施工技術的發展提供正確的引導,提高其科學化水平,增強適用能力。
現今裝配式混凝土建筑已經開始被運用到越來越多的領域,因此更需要先進的工藝技術來提升建筑質量與性能,這值得引起社會的重視并對其進行研究,健全該項技術的規范、制度體系,以此促進建筑施工質量的提升和整個建筑行業和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