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
馬喜芳 顧建一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號召中國軍隊通過科技創新來增強戰斗力。2016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提出:樹立科技是核心戰斗力的思想,推進重大技術創新、自主創新。2018年3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實現科技興軍,必須在國家戰略布局中統籌謀劃,加強同國家戰略規劃對接。
這些戰略布局充分表明了軍民科技協同創新是國家戰略大格局中不可或缺的內容之一,需要我們站在國家安全和民族振興的高度,充分重視它與其他國家重大戰略間的協同推進、互為支撐的關系,努力構建軍民一體互動關系。
當前,長三角一體化也上升為現階段的國家重大戰略。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其中提到,要推動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加強協同創新產業體系格局、提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等。這一重大頂層規劃的公布,對推動軍民科技協同創新的影響是全面且深遠的。長三角一體化體制機制創新改革等舉措的逐步完善,將大力促進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的軍民協同創新系統構建和創新能力提升。
國家戰略作為戰略體系中最高層次的戰略,是為實現國家總體目標而制定的具有全局性、基礎性、引領性地位的長期規劃和舉措。軍民科技協同創新作為國家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的重要內容,并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與其他國家戰略互相支撐的。當前實施的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毫無疑問涵蓋了軍民科技協同創新的價值和需求,既包含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基礎領域的建設需求,也包含了打破封閉產業、行業、地域局限與推進社會化大協作的需求。同時,長三角一體化戰略提出了國防建設和區域經濟發展互聯互通的需求,涵蓋了創新、協調、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些國家戰略的相繼提出,不僅增進了社會、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的互動,還構成了覆蓋各領域的有機整體;它們既交叉重疊、相互牽制,又互相包容、互相促進。
正因如此,在推進軍民科技協同創新的同時,要用系統理念進行統籌設計,盡早地構建軍民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體系并具備綜合施策能力;要充分發揮軍民協同與長三角一體化之間的磨合、聯動與耦合,以協同推進代替摩擦和掣肘,從而實現“1+1>2”的協同效應。
軍民兩用技術創新與長三角一體化的實施,涉及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兩大領域,同時涉及多個行為主體,兩者具有互為包容、互相促進的協同關系。
一方面,軍民兩用技術創新有助于推進長三角地區的科技創新。軍民兩用技術創新不僅能突破長三角產業傾向于同質化等結構性難題,更有利于實現區域內軍民科技協同創新的高質量發展。國防工業領域匯聚了眾多尖端技術,形成了眾多顛覆性創新成果,如今許多對人類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的尖端科技,如核能、互聯網、航天技術等,都首先誕生于國防領域。因此,需要推進軍民兩用技術創新以助力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另一方面,在長三角一體化戰略下,軍民兩用技術創新蘊含著巨大的發展空間。尤其在當前中美貿易談判取得階段性進展,但在涉及某些核心領域雙方仍處于拉鋸態勢且“外部供給”頻遭阻斷的背景下,長三角地區作為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其一體化發展戰略為我國國防領域在短期內尋求“國產替代”提供了突圍的可能。
近年來,長三角地區的高新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發展迅猛,關鍵軍工技術在民用領域取得的突破日益增多。其中,一大批獲得國家級獎勵的成果,均具有很高的軍民科技一體化價值。如能順應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盤活區域內具有廣泛應用前景的技術成果,并著眼于軍事技術的前瞻性加以培育并對接需求,建立“長三角一體化+軍民科技協同創新”關鍵技術的突圍政策,以及聯合攻關、應用等合作框架與聯動對接機制,則有望將長三角一體化區域培育成全國最有代表性的先進技術孵化基地。
2019年5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時指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具有極大的區域帶動和示范作用,要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核心要素,帶動整個長江經濟帶和華東地區發展,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區域集群;2019年12月16日,習總書記在《求是》雜志發表題為《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的文章。習總書記這些高屋建瓴的指示,對長三角一體化時代背景下加速構建軍民一體化區域集群與全產業鏈,具有重要而深遠的啟示意義。
一方面,要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消除歧視性、隱蔽性的區域市場壁壘、激活軍民兩用資源。在長三角區域通過深入挖掘軍地 資源,充分利用生產要素,加強地方企事業單位與軍工集團的戰略對接,實施軍民一體化重點工程與示范工程等 措施,打造軍民科技協同創新產品的“綠色通道”,促進長三角地區人才、技術、金融、信息、服務等要素和資源的充分自由流動,實現區域內資源最優配置。樹立一體化發展意識,加強規劃、技術、管理、政策協同,通過資源服務共享、產業鏈條延伸、功能優勢互補等加快推進要素合理流動,提升軍民兩用資源交換效率和利用率。
另一方面,優化軍工產業結構,形成具有軍工特征的高新技術支柱產業和區域集群。全產業鏈是國家產業安全的首要結構性要素,長三角區域具備構建全軍工產業鏈的深厚基礎,在核心要點如技術、資金、配套企業、人才與產品標準等方面,能夠提供完整支撐。長三角一體化以擴大開放、打破封閉為突破口,可為區域軍民一體化發展提供基礎設施,促進“交通便利化”;通過合作發展、聯動發展與互利發展,為區域軍民一體化發展奠定經濟基礎;通過一體化交流與合作,為分階段推進區域軍民一體化產業協同發展新格局提供助力。例如,通過頂層設計統籌資源稟賦、經濟能級、產業結構等,發揮長三角軍民一體化產業示范基地、產業園區等聚集區域的區位優勢;再如,以龍頭企業為抓手,圍繞核心優勢產業及相關配套企業,打造長三角一體化自主性“全產業鏈”的重大裝備創新平臺。
習總書記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在長三角一體化的戰略背景下推進軍民科技協同創新發展,除了科技創新,還包括體制創新、制度創新。因此,需進一步改革政府服務,創新協同式體制機制,主要可以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首先,構建區域“一盤棋”整體思維框架下的軍民一體化協同發展規劃與政策制度。創新一體化頂層設計下的區域軍民產業協同發展機制,以突破區域經濟發展結構不平衡、不協調與同質性問題。在長三角一體化東風下,通過區域“一盤棋”政策助力軍民科技創新協同打破學科條塊分割、組織機構設置不合理等制約,匯聚縱橫力量,突破地域限制,從而為開創軍民科技協同創新新氣象提供契機。
其次,將軍民產業協同發展納入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發展中。當前,長三角區域內城市都出臺了一系列推進軍民科技協同創新發展的政策制度,并且政策制度體系也在不斷完善中,然而“各自為政”的現象仍較為突出。因此,長三角地區亟需根據自身整體發展目標創新體制機制,強化政策集成,構建系統規劃、銜接配套,優勢互補的長三角地區軍民一體化產業協同。例如,強化政策引導,加大財政支持,增進軍民互動,促進人才培育和緊抓相關的項目、企業、園區、配套等一系列措施。
最后,加快軍民一體化機制創新。可以考慮將政府治理中廣泛運用的“會商機制”引入軍民一體化領域,消除各地區、各部門之間的溝通障礙,形成多元合力。同時,考慮搭建長三角“政軍企校園”聯動平臺,并改變原先單一主體的發展模式。例如,建立長三角一體化的更為靈活、更加制度化的人才、經費、成果轉化等機制;構建長三角一體化“多元協同式”績效評估與監督機制等。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本身也包含了軍民科技協同發展的需求,因此,可以借長三角一體化東風,大力協同推進軍民科技創新深度發展,同時兼顧發展與安全、市場與戰場、生產力與戰斗力,從而實現國家戰略間的無縫對接、互為促進、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