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龍勝
患者,女性,65歲。左上腹部及上腹部疼痛1年余。1年前開始無明顯誘因下出現左上腹及上腹部疼痛,有壓痛,程度一般,呈壓迫樣疼痛,無反跳痛,伴頭暈眼花,程度一般,疼痛程度逐漸加重。病程中,患者無明顯發熱,大便正常,小便較多,無尿頻尿急尿痛,近期體質量無明顯改變。體檢:體溫36.3℃,脈搏69次/分,呼吸20次/分,血壓104/64 mmHg,神清,精神可,頸軟,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干濕性啰音,心律齊,未聞及病理性雜音,腹軟,上腹部及左上腹有壓痛,無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無壓痛及反跳痛,左腎區有叩擊痛,雙下肢不腫。
CT平掃示中下腹腔內見類圓形軟組織腫塊影,邊界清晰,大小約42 mm×45 mm,測其CT值約46 HU,增強后,可見明顯均勻性強化,包膜可見強化,動脈期106 HU,門靜脈期145 HU,靜脈期105 HU。見圖1~4。

圖1 CT平掃 圖2 CT增強動脈期 圖3 CT增強門靜脈期 圖4 CT增強靜脈期
行腹腔鏡探查+腹腔腫物切除術:探查見腹腔、盆腔無腹水,無轉移灶,肝臟質地正常,膽囊、脾臟正常,腸道及腸系膜未見轉移灶,腸系膜根部見1個腫塊,腫塊大小約3 cm×3 cm,與腸系膜血管緊密聯系。病理診斷:(腸系膜根部)巨淋巴結增生癥(透明血管型)。
巨淋巴結增生癥又稱Castleman 病( Castleman disease,CD) 或血管濾泡性淋巴組織增生癥,是一種慢性淋巴組織增生性少見疾病,其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明確,可能與免疫調節缺陷、病毒感染有關。根據組織細胞不同,病理上將CD分為透明血管型、漿細胞型和混合型,其中透明血管型最為多見,本例屬于透明血管型。透明血管型鏡下見淋巴濾泡增生及濾泡間玻璃樣變的小血管,漿細胞型以濾泡間漿細胞浸潤為主,混合型兩者兼有。該病預后良好,手術切除后一般不復發。
CD的臨床癥狀與病理類型、有無并發癥有關,透明血管型好發年齡為40 歲左右,大多數無明顯的臨床癥狀,患者多為偶然觸及腫塊或健康體檢時發現;漿細胞型好發年齡為50歲左右,而漿細胞型臨床上除觸及包塊外,有近半數患者可伴有發熱、貧血及血清球蛋白升高等癥狀。
根據病變分布情況,CD可分單中心性和多中心型,單中心型主要為局限性單個淋巴結發病;多中心型則為全身多發淋巴結增大,相對少見。 覃寶濤等[1]發現,5例CD患者僅1例是多中心的。透明血管型多為單中心型,CT表現為單發的圓形或類圓形軟組織腫塊,輪廓光整,病灶內可見斑點狀、分支狀及邊緣弧形鈣化灶。張宗權等[2]研究發現,9例透明血管型CD 2 例病灶內見斑點狀、分支狀鈣化灶,發生小囊變。CT增強掃描病灶動脈期顯著強化,且門靜脈期持續明顯強化,與主動脈的強化程度接近。漿細胞型多為多中心型,CT表現為多發淋巴結腫大,病灶較小,密度均勻,輪廓光整,一般無囊變及鈣化灶,CT 增強掃描病灶動脈期呈輕中度強化,靜脈期持續中度強化。
臨床上,應注意CD與副神經節瘤、神經鞘瘤等腹部富血供的腫瘤等疾病的鑒別診斷。副神經節瘤好發于交感神經鏈主動脈旁區域, CT增強后呈中度或顯著強化;神經鞘瘤好發于腹膜后脊柱旁溝,典型者跨椎間孔呈啞鈴狀改變,囊變較常見,但鈣化、出血少見,CT增強后也可明顯強化,但強化程度低于透明血管型CD。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漿細胞型巨淋巴結增生癥,表現多發淋巴結腫大,密度均勻,輪廓光整,增強掃描呈輕中度持續強化,與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相似,容易混淆,但前者常發生于50~60歲的老年人,多具有全身癥狀,如發熱、乏力、高免疫球蛋白血癥、肝脾腫大等,而后者常無臨床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