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堯
〔摘 要〕練好小提琴基本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用科學的方法堅持不懈地反復練習,從中不斷總結尋找規律。
〔關鍵詞〕小提琴;基本功;換把;左手手型;音準
小提琴在器樂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現代交響樂隊的支柱,也是具有高難度演奏技巧的獨奏樂器;其與鋼琴、古典、吉他并稱為世界三大樂器。小提琴主要靠弦和弓摩擦發出聲音,琴身(共鳴箱)長約35.5厘米,由具有弧度的面板、背板和側板粘合而成。面板常用云杉制作,質地較軟;背板和側板用楓木、紅木,質地較硬。琴頭、琴頸用整條楓木,指板用烏木。演奏好小提琴需要用正確的方法以及持之以恒地練習。
一、小提琴演奏的基本姿勢
學習小提琴首先要學習演奏的基本姿勢,主要是站姿、持琴和持弓。
站姿不僅影響拉琴的技術動作,也對發音有一定的影響。要做到有良好的站姿首先需要保持身體的平衡,兩腳與肩膀同寬,重心均勻分布在兩只腳上。琴頭與地面平行,也可略微高一些。使演奏者和琴達到一個穩定舒適的姿勢。有的演奏者在拉琴時琴頭太低,這樣弓子很容易滑向指板,從而導致發音模糊,演奏技術變形。有的學生在初學階段喜歡晃動身體,甚至用腳打拍子,這些多余的動作都會導致發音不穩定,長期還會形成不好的拉琴習慣,應及時改正。因此,初學者要盡量減少身體的多余動作,主要把精力集中在左右兩只手上。
持琴時注意有兩個支點,第一個是琴放在肩部鎖骨位置的支點,第二個是左手大拇指指肚和食指根部托舉的支點。第一個支點是相對穩固的,但不可夾緊,拉琴時雙肩垂下放松。如果太緊會造成技術動作變形,使得肌肉緊繃,心里緊張。由于要換把,所以第二個支點是可以活動的支點;同樣要注意放松,切不可使大拇指把琴捏緊,這樣會造成換把和揉弦困難,同時會影響手指靈活度。
持弓的總體要求是既能保持手的靈活放松,又要保證演奏時聲音的質量。建議持弓時,首先要把中指和大拇指放在弓桿皮子的下方和馬尾庫上方的凹槽處套成一個環。然后食指和無名指的第一關節接觸弓桿,最后小指搭在弓桿的正上方。需要注意的是,每個手指間的距離不要太窄或太寬,也不可使勁捏住弓子,否則會影響發音和運弓的技術動作。我國著名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教授曾形象地比喻“母貓生了小貓以后,生怕別人知道,把小貓咬到一個秘密地方藏起來。咬不會咬死,因為不是緊緊地咬,而是松松地,很愛惜地咬。我們握弓、拖弓都應該這樣去咬住弓子”。
二、小提琴演奏的左右手基本技術
(一)左手基本技術
左手手型是各基本功環節中至關重要的一環。應注意保持“四指一線”,即四個手指都是內側按弦,而且要保持在琴弦的上方。有的學生拉曲子,碰到有四指的音就變慢,這主要是因為四指縮起來了,再按下去就會有多余的動作。因而一般在拉琴過程中要注意小指打開,即使在拉空弦時也要擺好手型,隨時準備好落指。擺好手型后就要開始注意手指力量和獨立性的鍛煉。關于手指力量的訓練,最重要的就是練習抬指,即擺好手型后,手指逐個做抬高再落下的練習。獨立性和手指力量的訓練是密切相連的,在練習手指力量的同時應注意其他手指,也要固定好手型,不可受按弦手指的牽連。
在小提琴左手技術中,換把是很重要的一環。其作用主要是擴大音域,增強表現力。首先是換把時的手形。換把時一般需要整個左手在指板上移動,要求左手拇指輕貼在琴頸上,食指根部稍離開琴頸,仿佛沒有托琴一樣。只有做到了左手的放松和良好的換把手型,才能盡可能地給左手以自由,達到更輕松、更準確地換把。需要注意的是,換把時,小臂、腕和手要同時移動,且移動的方向應順著琴頸的角度,不能偏離或碰撞琴頸。近距離的換把,如只移動一個把位,可以用腕部提前做好準備。一到四把位的換把,由小臂帶動手腕和手指運動。五到七把位的換把,拇指需要隨著把位的升高而逐漸移到琴頸的下方,肘部也須向右轉。八把位以上肘部又需要往回轉。
常用的換把方法有三種:一是通過手指滑動換把(包括同指和異指換把);二是利用空弦換把;三是通過伸縮手指換把。第一種是基礎,特別是同指換把,是一切換把的基礎,建議先學會同指換把,再學習其他換把方法。
換把的基本要求是手指輕輕地擦弦而過,一般不要離弦跳躍,否則會產生多余的雜音或空弦音。當然,在演奏較高程度樂曲的時候,如帕格尼尼隨想曲中的一些片段,需要左手大幅度的離弦跳躍。移指時,兩音之間一般不能出現滑音,也不能出現過渡音(作品風格需要除外)。而在初步練習時,初學者換把容易過急過緊,所以建議在練習中先拉出滑音,在換把比較放松和平緩之后,再去掉滑音練習。
(二)右手基本技術
關于右手的基本功,有幾個基本點需要注意。首先是運弓要確定好平面,琴弓要在規定好的琴弦平面上穩定地運行,不可碰到其他的弦上。然后是把弓拉直,即弓在指板與琴碼的正中間且與琴碼平行,這樣的運弓才能發出飽滿的聲音。
在換弦方面,需要記住兩點。第一,一般情況下,換弦的角度要盡量小。第二,提前準備好換弦,不要產生突然的棱角動作。如果走的是角狀路線,就必然有多余的路程。弓尾螺絲所走的角度越小,則多余的空間越大,空間大則說明在路上浪費的時間多,而有效的時間相對減少。正如我國著名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教授所述:“平面均勻要走好,欲換先往下弦靠;平穩過渡下條弦,天衣無縫藝更高。”
三、音準和節奏
音準可以通過這幾種方法加以訓練。如拉一首曲目前,先把音用鋼琴彈出來唱準,在頭腦中建立音準的概念,唱準之后再用小提琴練習。在學琴初期,也可以貼膠布或指位貼來輔助學生找準音準。在少數幾個位置貼上,膠布可以讓學生有基本的手指位置作為參照,然后把其他音也找準。指位貼則清晰地標出了每個手指的位置和音名,從而更容易結合樂理來進行細致的分析。音準訓練還可以適當地用校音器來對音準,因為教師只能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哪些地方不準,應該怎樣改,但回到家中自己練習時并不是所有學生都能夠達到要求,而通過校音器可以讓音準問題比較大的學生在家里也能找到音準的參照,從而提高練習效率;但這個方法是因人而異的,而且涉及律制的問題。此外,老師和學生一起演奏一些二重奏的曲目,也可以使學生在演奏二重奏的過程中能聆聽到老師音準的標準,從而幫助學生提高音準。
在節奏的訓練上,也應該嚴格。一般在初學階段,練習一首樂曲前可以先把節奏唱好,然后再用琴練習。之后用琴練習時可以使用節拍器輔助練習。用節拍器時建議調整為小拍子的模式,這樣會使節奏訓練更加精細和準確。慢速練習也很重要,可以最大程度地把握音準,慢即是快,要建設不要破壞。慢練是將練習時所遇到的問題,依簡單至困難的順序,呈現在腦海中,以傳送到肌肉上。每當遇到困難技巧時,只有慢練才能做到認真分析,找到困難的根源。
總的來說,練好小提琴基本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用科學的方法堅持不懈地反復練習,從中不斷總結規律。正如林耀基教授所說:“提琴規律經常找,用心思考不能少,科學指導練琴好。”學琴不能好高騖遠,不在乎區區小技,只在乎能夠駕馭。只有掌握了牢固的基本功,才能更好地駕馭小提琴。
(責任編輯:伍益中)
參考文獻:
[1]徐鵬飛.淺談小提琴在中國的發展特點[J]. 音樂時空, 2013(04).
[2]段忠.初學小提琴換把中的二維與三維思維方式[J]. 音樂時空, 2016(04).
[3]曹氏提琴.小提琴換把練習 https://zhuanlan.zhihu.com/p/38632084
[4]陶蕾穎.淺析小提琴練習中的慢速練習[J]. 美與時代:下, 2011(5) .
[5]楊寶智.學琴奧妙 精辟索引——林耀基小提琴教學法導航[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