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成典
〔摘 要〕祥符調起源于開封,是豫劇的母調。在祥符調的傳統戲中存在著大量的舞蹈身段表演,目前對祥符調的研究大多只集中在唱腔、表演等方面,本文從豫劇祥符調傳統劇目《宇宙鋒》 入手,從戲曲與舞蹈之間的聯系,祥符調傳統戲中的水袖舞與辮子舞,《宇宙鋒》中水袖舞特征與價值等方面進行初步分析,試圖從中找到豫劇舞蹈的發展路徑,并以此希望進一步促進豫劇與舞蹈的共同發展。
〔關鍵詞〕祥符調;舞蹈;傳統戲
中國戲曲是世界三大戲劇形態之一,它發展于明清時期,在當時戲曲承擔著古人的審美趣味與精神文化方面的歡愉。時至今日,中國戲曲仍以它獨特的表現方式與美學特征屹立于東方。斯坦尼拉夫斯基曾對中國戲曲有過高度評價,他認為中國戲曲是“有規則的自由行動”。戲曲藝術在唱念做打中表現出來的程式性、虛擬性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形象再現,也是東方美學的典型代表。
祥符調能被觀眾所熱捧的原因,除了在唱腔之外,其舞蹈與表演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豫劇名旦陳素真在傳統戲舞姿身段上所做出的貢獻,為豫劇舞蹈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本文以陳素真的代表性劇目《宇宙鋒》為例,對祥符調傳統戲中的舞蹈化、韻律化的動作進行初步分析,試圖從中找出豫劇舞蹈的發展路徑。
一、戲曲與舞蹈之間的聯系
舞蹈藝術借身體這一物質媒介進行表情達意,它是表達人類內心情感的最高形式。在毛詩序有“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戲曲藝術是以“唱念做打”為基礎的綜合性藝術形式。這些“唱必有聲,念必有情,做必有動,打必有武”的綜合表演形式影響著中國觀眾的審美趣味。二者雖屬于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卻也表現出千絲萬縷的聯系。
1.舞蹈對戲曲的影響
舞蹈是戲曲的源頭之一。早在西周時期, 統治者為了鞏固政權,穩定社會秩序,就開始了制禮作樂。在這時出現了“六大舞”“六小舞”,并有文舞、武舞之分,這是舞蹈出現分類的始端。到了漢代,從一些出土的舞俑及壁畫上,我們可以更為直觀地看到“羅衣從風,長袖交橫”的巾袖舞。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社會的大動亂,舞蹈開始出現了對自身規律的把握,純舞的出現則是舞蹈成為獨立藝術的標志。在唐代,舞蹈迎來了發展的高峰,唐代舞蹈的獨立性、表現性成為舞蹈達到鼎盛時期的一大標志 。唐代的舞蹈《破陣樂》,已能通過舞蹈來表現唐太宗的用兵戰略,以此顯現出他文治武功的思想。但到了宋代,舞蹈則開始融合為戲曲的組成部分,成為戲曲塑造人物性格、創造環境氣氛以及圖解唱詞的一種手段。從舞蹈的發展歷史中,我們可得知戲曲藝術的形成是多種藝術影響的結果,而舞蹈則是戲曲形成的重要因素。
2.戲曲對舞蹈的影響
中國傳統舞蹈在宋代逐漸融于戲曲,其現存的獨立姿態已是少見,現已只能從一些文獻與壁畫中得知傳統舞蹈的形象。戲曲身段則成為中國古典舞建設的唯一活態源泉。 首先,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歐陽子倩的指導下,中國古典舞的建設要從戲曲的身段中進行提煉和整理。以戲曲中“做打”為根本,參照芭蕾的訓練體系創造出中國古典舞的訓練體系。其次,在八十年代,老一輩舞蹈家在李正一、唐滿城等老師的帶領下,參照戲曲外部表現技法和內在發展韻律,以及在武術、雜技等元素的影響下,創造出古典舞“身韻”,也由此奠定了中國古典舞的地位。戲曲無疑為中國傳統舞蹈的發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地域性舞蹈特點
河南地處中原,在古時乃兵家必爭之地,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稱。在河南有彰顯文化底蘊的七朝古都開封,有名震天下的嵩山少林等。在這片土地上所孕育出的中華兒女必然有其自身特色,而河南舞蹈則是彰顯河南人性格特征的一個外在表現,它所表露出的特征將是河南人精神和文化的顯現。首先中原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這也決定著中原舞蹈的特點。從距今約八千多年的賈湖骨笛的出土到南陽發掘出的漢代盤古舞畫像磚,我們能看到舞蹈在中原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次,河南的地理環境決定了河南舞蹈有著恢宏大氣的特點,河南西部多有山脈,東部多以平原為主,而又有黃河常年奔騰不息地貫穿,這樣的地理環境使河南的人文環境多有磅礴、大氣之感,因而河南舞蹈也具有此風格。
二、祥符調傳統戲中的水袖舞與辮子舞
陳素真是祥符調的代表人物,曾被譽為“豫劇梅蘭芳”。陳素真在對祥符調的改造過程中特別重視做功的表演。她的舞蹈表演曾被田漢高度總結為“袖舞辛酸艷蓉女,辮飛情焰葉含嫣。”陳素真在早期借鑒京劇和其他劇種的行當動作之外,也融入了自己對于人物的處理,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身段表演。在她的劇目《宇宙鋒》中以水袖舞與辮子舞最具特色。
王國維曾言,“戲曲者,謂以歌舞演故事也”。可見,戲曲的生發確由歌、舞等成分組成。在祥符調傳統戲中,不但存在著精美的唱段和表演,而且還有著大量的可舞性身段,因此從祥符調現存的傳統劇目中進行提煉整理,充分挖掘舞蹈性身段,是豫劇舞蹈形成的必要所在。在對待文化遺產中,我們不單要認識到在歷史沉淀后留給我們的是什么,還要對其進行符合時代審美要求的加工創造,歷史總是要前進的,因此,戲曲與舞蹈的發展也應建立在前人的肩膀上進行繼承與發揚。
三、《宇宙鋒》中水袖舞特征與價值
在戲曲中,水袖是經由古代舞蹈中的長袖舞發展而來。袖舞是我國舞蹈的一大特征,春秋戰國時期出現“長袖細腰”的形態特征,奠定了中國古代舞蹈的基本風格。在唐代的自娛舞蹈踏歌中,以踏地、歌唱、舞袖為根本特征,舞袖時出現了較為激烈的振袖,也因此達到了“三百內人聯袖舞,一時天 上著辭聲”的盛況。而發展于明清的戲曲水袖大多接于戲服的袖口,用于強化人物情緒的表達。
豫劇《宇宙鋒》中,陳素真對水袖的運用共有四次,水袖的運用是以裝瘋表演為主線,通過抓紅——在家裝瘋——宮殿中裝瘋的結構,陳素真在扮演趙艷蓉時借助水袖的運用,體現出她的隱忍、明辨是非、重忠孝節義的品行。在戲中趙艷蓉為了反對父親向秦二世攀高枝,以裝瘋來期望瞞過父親,躲過此劫。水袖的運用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效果,每招每式都有內容,在低昂處見情感,眼隨袖走,速度快,變化多,在不經意間顯露真功夫。在表現在家裝瘋遇鬼時,水袖舞急促而帶美感,兩只袖子呈方塊狀,由上而下又由下而上,充分反映出趙艷蓉在秦二世殘暴的統治下所表現出來的反抗精神。
結 語
豫劇作為我國最大的地方戲劇種,其身段表演在舞臺上所呈現的樣式具有明顯的風格特征。對于祥符調傳統戲中的舞蹈身段表演,從實踐應用方面,我們應立足傳統。把現存的舞蹈形式,進行符合時代審美要求的挖掘整理。從文化研究方面,則需要梳理存在于豫劇中的舞蹈身段,從地方文化特點、民俗特征、人文環境等方面進行系統分析,準確地把握豫劇舞蹈的整體風貌。本文也僅是從祥符調傳統劇目中的水袖舞和辮子舞為突破口,在新的時代觀念下,從理論的角度進分析與構想,希望促進豫劇舞蹈研究更深入更全面發展,也希望能為兩門藝術發展能夠提供一個新的契合點。
(責任編輯:劉小紅)
參考文獻:
[1]張大新.關于豫劇祥符調歷史與現狀的若干思考.文化遺產, 2009.
[2]李玉品.中國戲由藝術“因功"的表演技法與審美訴求研究.中國戲曲學院學報,2014.
[3]彭瑞琪.北宋民間舞蹈的興盛及其歷史機緣.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6.
[4譚靜波.中原舞蹈的特點與價值.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13.
[5]孔令玲.豫劇表演家陳素真藝術風格研究.天津音樂學院,2009.
[6]陳國華.二十世紀豫劇藝術改革發展研究.上海戲劇學院,2006.
[7]辛馨.論舞蹈在河南像劇現代戲中的運用.中國藝術研究院,2014.
[8]九軍.也談“辯子”及“剪搟子”.中國檔案報,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