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干華 楊洋
〔摘 要〕壯族銅鼓舞流傳于廣西東蘭、都安、馬山等縣,壯族銅鼓舞屬于農耕文化類型,展示了壯族人民勇敢、堅毅、智慧的民族面貌。至今為止廣西河池市大同鄉一帶仍留存豐富的儀式活動,“銅鼓舞”則是儀式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身段、手勢進行表演。本文分析壯族銅鼓舞傳承途徑以及舞蹈編創特色,研究廣西壯族銅鼓舞傳承的現實狀況。
〔關鍵詞〕銅鼓舞;傳承途徑;編創特色
壯族源于先秦、秦漢時期漢族史籍所記載的居住在嶺南地區的“西甌”“駱越”等,在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均有壯族分布,主要聚居在南方,范圍東起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西至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北達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南抵北部灣。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壯族人民的主要分布地區。
一、壯族銅鼓舞的起源
壯族銅鼓舞是流傳于廣西東蘭、都安、馬山縣等的一種民間祭祀,大都在春節和慶豐收時表演。在五十年代,東蘭縣代表隊的《銅鼓舞》曾先后參加地區、自治區民族民間文藝匯演,在歷年的全區群眾藝術會演中,都以不同形式出現于舞壇上,在區內頗有一定的影響。
對于銅鼓舞的起源及傳播,民間藝人有一些不同的說法。東蘭縣壯族銅鼓老藝人覃永福(78歲)認為早在清代就有了, 而有的則說是隨著銅鼓的出現而產生的。對于這個問題的解答,首先必須弄清銅鼓的來歷以及銅鼓的社會功能。
銅鼓舞的起源,源于祭祀、娛樂、禮儀,但絕不是單一的。關于它的起源還存在疑問,從發展的動向看, 銅鼓開始是源于祭祀, 后用于娛樂和禮儀活動。
二、壯族銅鼓舞文化的傳承途徑
壯族銅鼓舞發展歷程的追溯和探討,以及其自身文學藝術現狀,都與中國社會環境的發展趨勢和變化密切相關。我們在調查與資料分析的基礎上,運用多視角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對廣西壯族民間舞藝術的生存環境、傳承特點、傳承渠道、傳承現狀嘗試初步的研究探索。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和中國農村鄉鎮城市化進程步伐的加速,壯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發生了巨大變化。在傳承民族文化的過程中,中等職業學校和民族地區高校,是傳承和發展民族文化的重要平臺及有效途徑。在傳承民族文化的發展中,認真研究銅鼓舞是新時代傳承人所肩負著的重要責任。在傳承民族文化的過程中,民族文化始終都與傳承者和傳播者存在著聯系,研究創作者、教育工作者們應重視民族文化,從教學、活動、創作上,探索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1.開設相關專業教學課程。在了解民族精神、民族信仰、民族文化等知識的基礎上,既能讓學生們在課堂中受到民族文化熏陶,豐富文化知識,又能體現地域特色、民族特色,還能傳授民族文化。
2.優化專業理論課程。我們要促使中等職業學校、民族地區高校等成為民族文化的傳承者和傳播者。一方面進行傳授傳統、原生態的壯族銅鼓舞,另一方面對傳統的壯族銅鼓舞動作、體態、特點、技術進行提煉和挖掘。
3.開展民族藝術性活動。通過學校校園文化、社團文化藝術節等大型校級活動,開展民族性較強、藝術水平較高、大眾參與度較廣且形式多樣、活躍度高的民族民俗文化藝術展和藝術學術交流等平臺。定期組織采風,讓學生們觀摩民間舞蹈并與民間藝人進行交流。以開展活動的傳播方式,充分保護和發展壯族銅鼓舞的傳承。
4.以“三月三”“民歌節”“銅鼓文化藝術節”主題活動,提高高校學生的參與度,培養各高校學生的主動性、自覺性以及創造性,在本民族文化傳承、挖掘、研究等過程中,提升民族榮譽感及歸屬感,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
5.將壯族銅鼓舞文化課程融入幕課(mooc)。幕課(mooc)技術具有開放性和透明性。通過幕課(mooc)的技術手段,能夠較好地傳播民族文化知識,展現民族文化藝術,宣傳民族傳統節日,弘揚民族精神,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6.學校可開展“非遺舞蹈進校園系列活動”“非遺舞蹈文化論壇”等活動,讓非遺傳承人真正走進課堂,讓傳承人帶領學生們走進另一個民族民間舞的世界,使同學們深入了解壯族銅鼓舞進而傳承。
7.根據當地的地域文化特征,在各市各縣的中小學校開展“廣西民族民間舞韻律操進校園”活動,傳播人們廣為熟知的“民族民間舞韻律操”。民族民間舞韻律操既能夠強身健體,又能夠起到傳播的目的。
三、壯族銅鼓舞的編創特色
在新時代的背景下,要將中國民族民間舞傳承下去單單靠傳承是不夠的,我們還要從創作的角度進行思考。作為一個舞蹈編導,要扎根民族,要根據時代發展編創出有特色的舞蹈作品。
我們要樹立多元文化觀,對壯族銅鼓舞的動作素材進行整理、加工和再創造,以完整舞蹈作品的形式參加校園文化藝術節以及相關實踐活動。并通過紙質文本將其保留下來。向民間藝人學習,繼續挖掘和采集民間舞蹈中有價值的素材,結合時代的發展,推動舞蹈創作和理論研究。
將發展理念與當下時代相結合,將現代舞審美融入傳統民族民間舞。創新以及融合可以增加時代感,也使得民族民間舞更加有特色。在民族民間舞發展過程中,既要保留民族民間舞的特色,又要滿足當代人的審美要求。
我們還可以將韻律操(體育)與傳統民族民間舞相結合。這不僅增強了學生體質,又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還彰顯了民族特色,更能充分展現同學們昂揚向上的青春朝氣和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
音樂是聽得見的舞蹈,舞蹈是看得見的音樂。二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把現代流行音樂與民族民間舞融合。在選擇音樂的時候,對音樂的把控度、理解度應極其敏銳,并且是有目的、有計劃的知覺過程。在進行編創的過程中,音樂與動作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單個動作多、瞬間造型多、動作節奏變化多,這不僅僅使成套動作節奏豐富而多變,而且還使動作形成鮮明的反差對比,使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
結 語
研究者們自身所處不同的時代環境,對壯族銅鼓舞文化藝術了解并不全面,必然會眾說紛紜,從自身角度出發對壯族銅鼓舞不斷研究,逐步推動該研究由淺向深層次的方向發展。我們研究的最終目的不僅在于使壯族銅鼓舞“活著”,還在于保護和延續壯族銅鼓舞在現代社會中的存在價值。
(責任編輯:劉小紅)
參考文獻:
[1]萬千. 論壯族銅鼓舞的文化蘊涵與傳承路徑[J]. 科教文匯, 2015(27).
[2]李坤榮. 壯族銅鼓舞起源[J]. 民族藝術, 1988(1).
[3]田玲. 關于現代舞融入民族民間舞創作的思考[J]. 凱里學院學報, 2007, 25(2).
[4]崔景秋. 淺談音樂與舞蹈的相互關系[J]. 電影評介, 2010(2).
項目名稱:廣西壯族“銅鼓舞”傳承以及編創研究,項目編號: 201910607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