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雄
〔摘 要〕本文從電視舞臺美術與傳統戲曲舞臺美術的關系切入,解釋二者在創作手法、傳遞介質、燈光色彩運用方面的異同以及電視舞臺美術未來發展與高科技產品的融合,并結合創作與體現經驗深入技術、專業探討,闡明了電視舞臺美術繼承發揚傳統、文化與科技緊密聯系的重要性。
〔關鍵詞〕電視舞臺美術;傳統戲曲舞臺美術;文化與科技
電視舞臺美術起源于傳統戲曲舞臺美術又區別于傳統戲曲舞臺美術。
一、創作的手法一致
傳統戲曲舞臺一個重要的美術特征,即“虛擬性”。經營好虛實關系,是舞臺設計的一個關鍵問題。傳統戲曲舞臺的設計就是布景,運用實的布景為虛擬的戲劇表演服務,舞臺上所有的布景和空間都具有假定性,一個景片或景塊就可以是墻、門、山等等,這都是簡單的實的營造,而舞臺上空的部分才是真正的魔法盒,是觀眾無限遐想的發源地。可以說,舞臺設計就是通過實在布景的規劃來經營舞臺上空的空間,設計的主要任務就是布“空”,而非布“實”。
戲曲舞臺美術歷來有關于“四個統一”的說法:
(一)似與不似的統一。
(二)神似與形似的統一。
(三)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的統一。
(四)有限空間與無限空間的統一。
在空間處理上,用“虛擬藝術手法”,充分調動觀眾的想象力,從而豐富舞臺環境。舞臺美術,既講生活真實,又重藝術加工、提煉,講藝術夸張。電視舞臺美術創作是戲曲舞臺美術創作的繼承和發揚。
二、傳遞介質的不同
戲曲舞臺傳遞的介質是通過人眼看舞臺,電視舞臺傳遞的介質是電視和攝影機,而傳遞介質的不同決定了電視舞臺美術與戲曲舞臺美術又有巨大差異,這種差異體現在燈光的運用、舞臺制作選材以及配色等方方面面。
說到傳遞介質,我們要初步了解電視和攝影機的發展。19世紀末,少數先驅者開始研究設計傳送圖像的技術。1923年,俄裔美國科學家茲沃里金使電視開始走出實驗室,進入公眾生活之中。1935年,貝爾德與德國公司合作,成立了第一家電視臺,每周播放三次節目。1936年,英國播送當時全世界最清晰的公共電視節目。1958年,中國第一臺黑白電視機在天津誕生,同年5月1日,中央電視臺實驗播出,當時叫北京電視臺,此時全國僅有五十多臺黑白電視機。1971年,全國已建有電視臺32座。1973年5月1日,北京電視臺面向首都觀眾正式試播彩色電視畫面,我國進入了彩色電視時代。其后又經歷了模擬彩電、數字化彩電、數字彩電幾個階段,畫面尺寸也從4:3向16:9階段進化。 21世紀初,中國大陸的電視覆蓋率高達94%。
1889年,美國的愛迪生發明了一種攝影機。這種攝影機用一個尖形齒牙輪來帶動19毫米寬的未打孔膠帶,在棘輪的控制下,帶動膠帶間歇式移動,同時打孔。這種攝影機由電機驅動,遮光器軸與一臺留聲機連動,攝影機運轉時留聲機便將聲音記錄下來。在此基礎上,又發明了一種活動攝影機。攝影機中有一個十字輪機構控制膠片做間歇運動,另有一個齒輪帶動膠片向前移動。攝影機使用帶片孔的35毫米膠片。1891年,愛迪生獲得了這種活動攝影機的專利。此后陸續誕生了高速攝影機、航空攝影機、動畫攝影機、網絡攝影機、主場攝影機等等。
然而,不管電視和攝影機如何發展都暫時無法取代人眼睛的自適應即時辨識度,無法如人的眼睛般,我視即我見。電視和攝影機還需要經過方方面面的專業調校,才能傳遞出完美的畫面。
三、燈光色彩的不同運用
舞臺美術的創作離不開燈光的運用,對舞臺燈光而言,色彩的運用可以自由大膽、不受拘束,只要符合劇情需要,只要技術條件可以達到,只要觀眾的眼睛可以接受,什么樣的色彩都可以運用;對電視燈光而言,運用的色彩宜淡不宜濃,意思就是飽和度不要太高。不同的色彩在經過攝像機呈現到電視上出來的色彩會加深,所以,電視燈光所運用的色彩要根據錄制后在監視器上呈現的色彩效果來調整。如果依據舞臺燈光的經驗來配置電視燈光的色彩,那么,許多飽和度高的色彩在通過攝像機拍攝后所呈現畫面會“糊”成一片,無法體現景物的細節,尤其像藍色、紫色系列等冷色調,人的視覺感受到的明明是淡藍色,但經攝像機拍攝后的電視畫面卻是深藍色了。如果根據舞臺燈光的經驗配色,把深藍用到電視燈光中,那呈現到電視上的畫面一定是藍得一塌糊涂。所以對電視燈光而言,在運用色彩時,不僅要顧及現場觀者的眼睛,更要密切配合攝像機,把握好色彩的度,使呈現到電視畫面的色彩舒適通透。
色溫其實也屬于燈光色彩的范疇,本文將其單獨列出,是因為“色溫”在電視燈光中確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色溫是表示光源光色的尺度, 單位為K (開爾文)。色溫是按照絕對黑體來定義的,光源的顏色與黑體在某一溫度下發出的顏色相同時,此時黑體的絕對溫度稱為光源的色溫度。隨著色溫的升高,從黑體逐漸向“紅——橙紅——黃——黃白——白——藍白”的顏色過渡。同一物體在不同色溫光源的照射下會呈現不同色彩。例如一張白紙,在3000 K的白熾燈和6000K的熒光燈照射下,按道理所呈現的顏色是不一樣的,前者為暖黃色,后者為微藍色。但事實上,人眼對這種差異并不敏感,沒有色彩知識的人往往認為都是白色的,這是人眼的“色覺守恒”現象。人眼的這種適應性,使得人正常觀察景物色彩,但不能準確感覺色彩的特征,正是因為人眼的這種惰性,在戲劇舞臺燈光中涉及到“色溫”的概念并不做過多強調,燈光的色彩方面還是主要以人眼的視覺為基礎的。但在電視舞臺燈光中,色溫卻是個十分重要的概念,這主要是由于攝像機對于外界環境色彩的變化非常敏感、非常“客觀”。攝像機的白平衡一旦確定,燈光微小的色溫變化都會反映在電視畫面上,拍攝不好的電視畫面中人臉膚色沒有還原好,有時偏黃或有時偏藍,往往就是電視燈光色溫變化和攝像機的白平衡沒有協調好的原因。在進行拍攝前,電視燈光和攝像機的協調配合有一個固定的工作流程。首先,燈光工作者開啟一個基礎照明光源(簡稱基礎光源,是舞臺照明的主要光源,一般是指演出中的面光、耳光、逆光等),此基礎光源要求色溫一致,和演出時常用的基礎光源一致,把其他演出時不會用到的不同色溫的雜光關掉。然后,不同機位的所有攝像機統一根據這一基礎燈光進行“調白”。“調白”是電視工作者經常用到的一個俗語,所謂“調白”實際上是指調節白平衡的一種簡稱,也就是所有的攝像機先統一按此基礎光源定義一個白色,這樣,所有的攝像機就有了一個共同的“白色”的標準。不同色溫的光或有顏色的光則會以此“白色”為基礎呈現出各自不同的視覺色相。電視播出中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在選擇追光燈時一定要考慮與演播廳基礎光源或主光源色溫配套的問題,如果電視演播廳的基礎光源是3200 K低色溫,追光燈是6000 K的高色溫,而攝像機調節白平衡時又是以3200K的基礎光源為依據,那么此時追光燈投射到人臉上、顯示在電視畫面上的顏色會明顯偏冷藍色。反之,高色溫的基礎光源一定要配備高色溫的追光燈,如果演播室的基礎光源色溫為6000 K,而追光燈配備的是3200 K的光源,在攝像機以6000 K的基礎光源調白之后,此時追光燈投射到人臉上、攝像機拍攝后則顯示為暖黃色,電視畫面的偏色一定是很明顯的、不協調的。所以,電視臺在選擇追光燈時最好是首先考慮好自己演播廳基礎光源的色溫,使追光燈和演播廳基礎光色溫一致,以便更好地還原膚色。當然,追光燈也可以配備升色溫紙和降色溫紙,但畢竟還是有可能出現不準確、偏色的情況,這一點對電視舞臺美術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畢竟你的創意和新穎的構思,最后呈現出來的效果還是要經過電視畫面的檢驗。
四、電視舞臺美術未來發展與高科技產品的融合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表演藝術的形式也隨之增多,伴隨著電視文化以及大眾審美的偏愛性,舞美設計逐漸由劇院更多地進入演播廳、廣場、體育館等空間。這些大型文藝晚會的舞臺設計也稱為綜藝舞臺美術設計,其實也是經濟發展和表演藝術發展的產物。“恢宏的場面,豪華的裝置,閃動耀眼的燈光,奇異的服裝”等等,使我們這些舞美設計者逐漸認識到“藝術包裝”的重要性。同時隨著科技的發展,投影設備、LED顯示屏幕設備、虛擬視頻技術以及燈具和控制技術的提高,還有冷煙火、水造型的運用等,重要的舞臺語匯不再僅僅是演員和布景本身,新材料和新科技的運用大大豐富了舞臺美術的表現力。
以時下電視晚會使用比較多的投影設備——LED顯示屏幕設備舉例,電視舞臺設計師需要注意以下方面知識的運用。
(一)投影設備的運用
投影設備與LED顯示屏幕設備在電視晚會舞臺中運用得相當廣泛,最大的優勢就是迅速變換舞臺場景,免去了傳統戲曲舞臺換景換場的繁瑣工序,同時極大增強了觀眾身臨其境的視覺沖擊。
只要光照得到的地方投影設備都可以發揮其優勢。投影機一般用流明表明其發光的亮度,常用的投影機流明數值在1000—4000流明之間。家用投影機一般不超過2500流明。教育和公用投影機一般在5000流明左右。劇院使用的數字投影機一般在10000流明以上,2008年北京奧運開幕式晚會使用的就是30000流明的投影,目前市面上已經出現50000流明的投影設備。流明是光通量的單位,發光強度為1坎德拉(cd)的點光源,在單位立體角(1球面度)內發出的光通量為“1流明”,英文縮寫(lm)。40瓦的白熾燈220伏時,光通量為340流明。在電視晚會中使用投影設備做舞臺背景時經常會碰到這樣的問題:背景正常人物偏暗,人物正常背景卻又偏暗的情況。碰到這樣的問題時一般有三種處理方式:
1.投影設備與燈光設備交叉使用。比如使用投影播放VCR的時候燈光可以關閉,以免燈光的亮度蓋過投影設備的亮度。
2.增加定點光源。比如獨舞獨唱類節目時壓低環境燈光,增加演員區域定點光個數以達到光比的平衡。
3.多臺投影設備畫面的疊加。比如大型情景類節目時,我們既要主要演員和舞蹈演員光照正常又要投影畫面正常,可以多臺投影畫面的疊加以增加投影畫面的亮度來減小電視畫面的光比差,同時壓低面光照度,增加側面光的照度,以增加電視畫面的光比平衡。
根據實際節目類型的樣式與風格,調節不同節目的光比和投影背景畫面的照度以達到我們創作所需要的畫面。
(二) LED顯示屏幕設備的運用
LED,發光二極管(Light Emitting Diode縮寫)。它是一種通過控制半導體發光二極管的顯示方式,LED顯示屏是經LED點陣組成的電子顯示屏,把紅、綠、藍三種LED晶片或燈管放在一起作為一個像素的顯示屏。LED顯示屏幕用P代表LED晶片的點距,比如P10就是LED單個晶片點對點相距10毫米。當代LED屏幕有P6、P5、P4、P3、P1.18等點距的型號。LED屏幕在舞臺運用上優勢明顯,有組裝快捷、輕便、節能、溫度低等特點。LED屏幕是由模塊式組合方式構成,可以組合成任意立體結構,如平面的電視墻、大小不一的方塊、球形、柱形等等。就如家庭裝修中貼瓷磚和墻紙一樣便捷,任意的組合可以表達不一樣的三維空間。
LED屏幕設備在電視晚會中的運用要注意以下幾點技術要求:
1.光比的運用。LED屏幕作為舞臺背景在室內場館或室外晚會中使用時一般亮度調節在30%才會和晚會燈光完美的配合。有些實例中總覺得LED屏幕搶了演員的光,只要演員出現在LED屏幕前,演員的面光就覺得不足,其實就是沒有調節LED屏幕的亮度達到合適要求。
2.使用的誤區。避免用在主持人背景區域。在拍攝過程中為了保持主持人與主持人背景同樣清晰,主持人背景區域景片一般都會控制在主持人身后3米以內的區域中。如果在這個區域內使用LED屏幕制作主持人背景就會產生摩爾紋或是拍攝出來的全是一顆顆的LED燈珠,非常影響畫面效果。如果非要使用視頻畫面作為主持人背景,可以選擇非鏡面效果的液晶顯示器。
3.多工種嚴密配合。隨著LED屏幕技術更新的飛速發展,LED屏幕生產使用成本逐步降低,使很多創作者盲目追捧“沉浸式全景視頻舞美”的概念,在舞美設計中大量使用LED屏幕,更有甚者,所有的舞美景片都用LED來代替,卻忽視了視頻內容和燈光結合的創作。很多視頻畫面只是盲目拍攝一些實景作為舞臺背景,完全沒有進行二度創意和加工,例如胡亂堆砌地標性建筑、象征性實景、地域性產品等等,這樣不但沒有達到藝術效果反而適得其反。有的甚至忽視了燈光的作用,在舞臺設計過程中燈位預留不足,對舞臺燈光系統的構建與運作帶來了極大干擾,它讓燈光設計師無法精準測量節目表演嘉賓所需要的光照強度,也讓舞臺的整體色彩變得雜亂無章。只有導演、舞美設計師、燈光設計師、視頻設計師通力合作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營造出真正的視覺空間盛宴。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時刻了解前沿科技的發展是我們文藝工作者需要關注的重心,文化與科技雖然在歷史上就存在內在聯系,但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聯系緊密。當今世界,文化與科技日益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科技成為文化發展的重要引擎,每一次科技進步都給文化發展帶來革命性影響;文化成為科技創新的智力源泉,每一次文化創新都使新的科技革命得到強大智力支持。如果高技術與低文化結緣、新技術與舊觀念攜手,則往往表現為文化發展的阻滯力,對我們這群熱愛電視舞臺美術的文藝工作而言就是災難,所以我們還要不斷提高和豐富自身文化素養和思想觀念,跟上時代的步伐,未來的VR技術機器人技術逐漸成熟以及一些新興的工程技術等方面的科技成果的問世,如果我們抓不住創作的契機甚至聞所未聞,那將成為時代的淘汰者。 (責任編輯:張貴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