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箏
〔摘 要〕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開始,中國的音樂藝術院校陸續開設揚琴專業課程,中國由此誕生了第一批專業揚琴教育家,他們一路摸索,制定教學計劃,編寫教材,建立正規化、系統化的揚琴教育模式,為揚琴專業教學邁出了重要的第一步,也為中國揚琴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關鍵詞〕揚琴教育;開拓者;鄭寶恒;梁瑞華;王沂甫;項祖華
揚琴于十七世紀初從西方傳入我國,雖然已有四百余年的歷史,但早期它一直作為伴奏樂器流傳于民間,對揚琴技藝的傳習,也大多采用耳聽口傳的方式,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揚琴開始走進中國音樂藝術院校的課堂,這一局面才有所改觀。1950年,校址設在天津的中央音樂學院,正式設立揚琴專業,時年26歲的鄭寶恒出任該專業的執教老師,從而揭開了中國揚琴史上新的一頁。
這時,中國的揚琴開始從民間向專業化轉型,誕生了第一批專業揚琴教育家,中國的揚琴藝術從此得到迅速發展。時至今日,中國揚琴無論是在學術研究、教學、演奏技藝,還是樂曲創作和樂器改革等方面都已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 并形成了自己完善的體系,而這正是由于第一代揚琴教育家所做出的歷史鋪墊,揚琴藝術才會有后來的穩步發展。本文以在中國九大音樂學院首開揚琴專業課程的教師鄭寶恒、梁瑞華、王沂甫、項祖華等人為代表,闡述他們在中國揚琴教育的早期建設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以及對揚琴表演學科的發展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不辱使命的鄭寶恒
鄭寶恒,山西太原人,1942年師從廣東音樂演奏家馮永康學習揚琴、高胡演奏, 1944年考入西北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后考入中央音樂學院主修小提琴專業①,畢業后留校任教,并于1950年在院長呂驥先生的倡導下轉行,在中央音樂學院首開揚琴課程,成為在中國最早開設揚琴專業課的教師。由于是首創,鄭先生所面對的揚琴教學完全是一片空白,當時中國的揚琴形制十分簡陋,沒有教材,沒有經驗可循,揚琴曲目也十分匱乏,鄭先生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白手起家,從揚琴的樂改、教材建設、演奏技法的整理、樂曲的編創、教學法的研究等方面著手。②
首先,鄭寶恒對形制簡陋的中國傳統揚琴進行全方位改革,他與張子銳、趙立業在1953年共同研制改革的“律呂式大揚琴”是我國揚琴最早的樂改成果,它音域開闊(達到四個八度),半音齊全,發音洪亮華美。律呂大揚琴的研制不僅解決了當時的教學用琴問題,它在制作技術上的許多改革成果,還為日后的各種揚琴所采用,這對于中國現代揚琴的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
在教材制定方面,鄭先生參照小提琴的練習曲、樂曲,沿用中國民族風格,并結合揚琴的實際特點,編創出多套揚琴教材,制定系統的教學計劃,洋為中用地開創音樂學院揚琴專業課。幾年后,在中央音樂學院首創揚琴專業的先導作用下和鄭寶恒揚琴教學示范性成果的帶動下,全國各音樂院校及一些師范學院、綜合大學的音樂系都陸續開設了揚琴專業課程。
1958年,中央音樂學院遷往北京,在它的原址上建立了天津音樂學院,鄭寶恒在這兩所音樂學院同時執教揚琴。在這段時間里,他又受上級委托,幫北京藝術學院(中國音樂學院前身)、中央民族學院(中央民族大學前身)等開設了揚琴專業課。鄭先生還為上海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沈陽音樂學院、廣州音專(星海音樂學院前身)等一些高校培養了一批揚琴教師。鄭先生的首屆和隨后幾屆學生大都成為我國各藝術院校中第一任揚琴教師。如袁靜芳(中央音樂學院首名留校揚琴教師)、張鎮田(中央音樂學院附中首名揚琴教師)、屈連江( 中國音樂學院附中首名揚琴教師)、黎勝原(中央民族大學首任揚琴教師)、高增培(中央民族大學首任揚琴教師)、洪圣茂(上海音樂學院首任揚琴教師)、陳照華( 星海音樂學院首任揚琴教師)、張祖衡(四川音樂學院首任揚琴教師)等,他們都分別在我國各地首開揚琴專業課,成了新的一代揚琴師資和專業人才。他們后來又教出各自的學生,形成廣大的揚琴教學陣營。
中南地區揚琴教育創始人——梁瑞華
正當鄭寶恒的揚琴教學在中央音樂學院蓬勃開展之時,地處武漢的中南音專(武漢音樂學院前身)也于1956年創辦了揚琴專業。這所當時中南五省地區唯一的音樂學院,是繼中央音樂學院之后,先于其他音樂院校設置揚琴專業課的學校,首任揚琴教師是梁瑞華。
梁瑞華的揚琴從教經歷與鄭寶恒有許多相似之處,如他的揚琴演奏技藝最初也是從民間藝人那里所學,他在中南音專開設揚琴課,也是校方交給他的任務,當時他是本校剛畢業的學生,學的專業也是小提琴,當然相同的地方還有他們對揚琴的熱愛以及在那個艱難的揚琴教育初創時期所經受過的種種考驗。進入教學崗位后,他參考西方音樂理論及鋼琴、小提琴的訓練方法,編創一整套揚琴練習曲來用于教學。同時還改編了許多揚琴獨奏曲用于當時的教學中,解決了那個年代揚琴獨奏曲極為貧乏的問題。
梁瑞華從教五十余年,孜孜不倦,培養出許多的專業人才。如他早期的學生桂習禮,后來成為中央音樂學院揚琴專業教師。另外,還有甘永康、康紀勝、張志遠、謝麗麗、解駿、楊健等人,他們如今都是中國揚琴界的佼佼者。
從民間藝人到大學教師的王沂甫
王沂甫是西安音樂學院的首任揚琴老師,14歲那年,他拜東北揚琴流派創始人、民間樂器演奏家和制作家趙殿學為師,學習揚琴,并積極參加民間的音樂活動。他調整傳統揚琴的音位排列,改良了擊弦工具——琴竹,創造了以琴竹尾部撥音的“撥弦”技巧及衍生的“滑撥”技巧,這大大豐富了揚琴的音色變化,他還整理、改編了趙殿學先生的揚琴獨奏曲《蘇武牧羊》,使這一傳統名曲得以流傳于世。
1957年,西安音樂學院新建揚琴專業,在中國音協主席呂驥的推薦之下,王沂甫調入該院,擔任揚琴專業的首任教師。從一位民間藝術家到高等學府的教師,王沂甫的人生軌跡出現了社會身份的轉型。
為了適應高等音樂學府正規化、系統化的教學模式,王沂甫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東北揚琴的理論體系、演奏技法以及曲目等方面進行了全面整理、歸納和總結,并將它們融會貫通到自己的教學之中。他還結合自己多年的實踐經驗,編制教材及練習曲、樂曲,并將趙殿學先生首創的“揉弦” “顫竹” “滑竹”演奏技法與自己創造的“撥弦”“勾弦”連同揚琴原有的“彈竹”“輪竹”“點弦”歸納成“彈、輪、顫、滑、點、撥、揉、勾”八大揚琴技法,③使東北揚琴的演奏技法系統化、完整化。
中國揚琴的泰山北斗、揚琴教育的一代宗師——項祖華
項祖華1934年出生于蘇州的一個音樂世家,其兄是著名二胡演奏家項祖英。項祖華自幼跟隨陸修棠學習二胡,后師從任悔初學習揚琴。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他畢業于蘇州高等工專建筑系,后在北京設計院從事建筑設計工作,在此期間,項先生仍時常活躍于民樂界。直到1957年上海民族樂團成立,項祖華才真正轉行,受聘于上海民族樂團,擔任揚琴演奏員,當時掛牌不久的上海音樂學院(之前名中央音樂學院華南分院)也不失時機地聘他為揚琴兼職教師。從此,項祖華便開始了為之奮斗終生的揚琴藝術生涯。1964年,中國音樂學院在北京成立,文化部點名調項祖華入京,到該院創建揚琴專業,項祖華來到中國音樂學院后,憑借自己深厚的文化藝術修養以及高超精湛的演奏技能,大刀闊斧、游刃有余地展開揚琴教學工作。
項祖華的揚琴教學重視科學性、藝術性、創造性的統一,教材的使用包含了基本練習、練習曲和樂曲三方面的內容,他總結了現代揚琴各種流派的演奏技巧,將他們分為單竹、齊竹、輪竹、顫竹、滑抹、揉弦、撥弦、抓弦、點弦、裝飾音十大類④。同時,他規范揚琴發音動作的五個要點,即持竹點、擊弦點、觸槌點、支撐點、發力點。此外,他還統一規范了揚琴演奏的術語和符號。項先生這些突破性的總結,為中國揚琴演奏技法的科學化、合理化、系統化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項祖華創作的揚琴作品有近百首,包括了中外、古今、少兒等多種題材,精美絕倫,成為中國揚琴藝術寶庫中的珍品。它們當中的很多作品都已成為現今揚琴學習者的必彈曲目,這為揚琴的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持續高速發展的中國揚琴事業如日中天,呈現出一派繁榮昌盛的景象。項祖華此時的個人事業也達到了鼎盛時期,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與著作多產生于這一時期。如《海峽音詩》《林沖夜奔》《竹林涌翠》《春蘭》《夏蓮》《秋菊》《冬梅》等。
項祖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代揚琴藝術家和揚琴教育先驅,第一位揚琴碩士生導師,也是現代揚琴改革家,他發明研制出了全律低音大揚琴,參與了402揚琴的改進完善工作。項祖華對中國揚琴藝術及教育事業的卓越貢獻居功至偉。
中國第一代揚琴教育家名錄
除了前面所述的幾位典型代表人物之外,這一時期從事揚琴教學的人還有:
陳俊英:廣東音樂名家,擅長揚琴、高胡的演奏。1950年,他以廣東音樂民間藝術家的身份受聘于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廣東音樂與揚琴、高胡演奏,后來的著名揚琴家丁言儀、郭敏清均出自他門下,此為上海音樂學院揚琴教學之先聲。
洪圣茂:上海音樂學院首任專職揚琴教師,1959年在上海音樂學院開設揚琴課程。1979年,與郭敏清共同研制出“81型揚琴”。該琴半音健全,可以做到任意轉調,這在當時是十分先進的。
宿英:東北揚琴的傳承者和開拓者。1957年,他最早在沈陽音樂學院開設揚琴專業課程。宿英少年時代師從趙殿學和王沂甫,盡學東北揚琴之精髓,并將之發揚光大。他多年致力于揚琴技法的研究和樂曲創作,在快速演奏及系統訓練方面做出了積極探索⑤。
張祖衡:四川音樂學院的首任揚琴教師。1951年—1973年在四川音樂學院任教。1957年,跟隨楊競明學習揚琴演奏,同年進入中央音樂學院進修,跟隨鄭寶恒主修揚琴專業;1958年,進修結束后,回四川音樂學院民樂系擔任揚琴教學工作。
陳照華:星海音樂學院首任揚琴教師。早年學習竹笛、揚琴等樂器,1962年畢業于廣州音樂專科學校(現星海音樂學院),畢業后受學校派遣前往天津音樂學院師從鄭寶恒學習揚琴。1963年返校,開創揚琴專業,成為該校揚琴專業教學的奠基人。1974年,成功試制出“紅旗十二平均律揚琴”,轟動揚琴界。此琴至今仍在廣東地區流行使用,成為當地群眾喜愛的樂器。
袁靜芳:1956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鄭寶恒的首批揚琴專業學生,畢業后留校任教,1961年,在鄭寶恒調往天津音樂學院后,接替鄭肩負起中央音樂學院的揚琴教學工作,1979年,與鄭寶恒一起研制發明了“全律活碼大揚琴”。
屈連江:1962年畢業于北京藝術學院(現中國音樂學院),是鄭寶恒的第一批揚琴學生,畢業留校擔任附中的首名揚琴教師,并在這一平凡崗位上埋頭苦干數十年。
錢方平:1957年畢業于華東藝專(現南京藝術學院)音樂系,畢業留校任教,曾受教于項祖華,1981年調入北京師范學院(今首都師范大學),一直從事揚琴教學和民族器樂研究。
張鎮田、高增培、黎勝原:均為鄭寶恒在中央音樂學院的首屆揚琴學生,畢業后都在音樂院校首創揚琴專業教學。張鎮田是中央音樂學院附中首名揚琴教師,高增培、黎勝原去了中央民族學院(現中央民族大學),是該校揚琴教學的創始人。
結 語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社會逐漸穩定,國家百廢待興,中國的民族器樂受到了國家的重視,這也迎來了中國揚琴發展的機遇,老一輩的揚琴教育家正是順應這一時代需要,開辟了中國專業揚琴教育這塊原本一片荒蕪的園地。這一代揚琴教育家大多沒有接受過正規的揚琴專業教育,他們在揚琴方面的技能與知識多來自民間學藝或家族的傳授,但也正是由于這樣的經歷,使他們能更好地繼承民間音樂遺產、發揚民族音樂優良傳統。其中,受過正規教育的,也并非揚琴專業,因為“一專多能”的特點,他們掌握的音樂知識非常豐富,寬厚的知識結構、開拓的思想觀念和創新性的意識使他們能做到廣采博取、融會貫通, 從學科交叉的角度對揚琴發展線索加以梳理,并不斷創新,中國的揚琴教育也因此由原來單純培養技能型人才,逐漸發展成教學、科研、實踐三結合的教育體制,開始形成規范、完整的揚琴人才培養體系,這使中國揚琴藝術的發展產生了質的飛躍。
(責任編輯:尹雨)
注 釋:
①蘭守德,聞人.把畢生奉獻給揚琴藝術的鄭寶恒教授[J].樂器,1989年第3期,第36頁。
②鄭寶恒.呂驥院長指引我走上開創音院揚琴教學之路[J].人民音樂,2007年第3期, 第38頁。
③李寶杰,李雄飛.民間藝術家的社會身份轉型及其影響——從西安音樂學院最早引進的五位民間藝術家談起[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0年第1期,第28頁。
④王義茹.百弦頌祖國 雙竹奏華章——項祖華教授從事揚琴藝術教育50周年[J].人民音樂,2009年第7期,第60頁。
⑤劉寒力.東北揚琴的形成與發展[J].中國音樂,1998年第1期,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