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江明
近日,中央情報局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一個新的招聘廣告,這是中情局有史以來第一個針對視頻流媒體網站而制作的廣告,目標是招募下一代情報官員。與該機構以前的招聘視頻相比,新發布的視頻更時尚,而且更具戲劇性,時長也控制在短視頻常見的一分鐘內。
顯然,中情局的廣告是專門為吸引Z世代(社交媒體下長成的一代人)優秀人才而拍攝的,對于全世界主要的情報機構而言,這個招聘廣告可以說是一大創舉。

這張2008年8月14日的資料照片顯示,在美國弗吉尼亞州蘭利,一名男子走過中央情報局總部的大廳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情報機構應該是隱藏在黑幕中工作的強力部門,特工們都身懷絕技且身份絕對保密。然而中情局早在2014年就開通了自己的社交媒體,希望能夠成為機構透明化的一部分,并且通過社交媒體發聲來引起公眾的注意。于是中情局的社交媒體運作采用了新媒體公司的套路,比如他們發推文的時候要考慮此刻是否為用戶的碎片時間(上下班路上或者等人、上廁所之類),因此中情局經常在美國的上下班高峰時間發推。
中情局發出的內容也并非都與情報業務有關,比如他們在漫威電影《黑豹》上映的時候,對用戶進行投票調查,看看粉絲是否認為片中的神器振金在現實世界中真實存在。除此之外,他們還在熱門美劇《權力的游戲》播出時,發了條推文說“有個特工參加了這個電視劇的演出,露了一小臉”。于是社交媒體用戶開始猜測到底哪個龍套才是特工,當然CIA并不會公布答案。
之所以在社交媒體上如此撩撥群眾情緒,除了基于政府透明度的政治原因,吸引年輕人眼球也是中情局的主要目的。近年來,由于美國政府機構的收入水平被科技和金融行業拋離,加入中情局或者聯邦調查局已經不再是藤校精英的首選,如果不能讓年輕人感興趣,中情局的招聘將處于極大的劣勢。
當然,社交媒體一方面給了中情局展示自己、吸引年輕人的舞臺,另一方面其實也給情報工作的保密性帶來了安全上的隱患。社交媒體對于年輕人而言是展現自我個性的平臺,幾乎人人都有自己的社交媒體賬號,然而由于這些賬號是公開的,會導致很大的安全問題。
比如在網絡前時代,一個年輕人一旦加入情報機構肯定會減少自己的日常社交,甚至可能和大部分過去的社會關系暫時切斷聯系,直到他們以一個掩護身份重新出現在大眾面前。即便如此,他們仍舊不會過多地和過去的同學、玩伴鄰居有太多聚會。
以往這種情況非常正常,大學生畢業后各自散在天南海北,聯系自然少了。然而在社交媒體時代,一個人忽然關閉了所有自己的個人賬號,并且徹底退出了同學、鄰居、小伙伴的聊天群,絕對是異常情況。如果不是家里發生了變故,就是加入了奇怪的神秘組織,有心人很容易從中找到蛛絲馬跡。更糟糕的是,一名具有正常在線發帖習慣的大學生由于其語言、技術或專業而被CIA招募,如果外國情報機構通過大數據分析,了解到這種可能性,它就可以在公開網絡上找到這個人的很多相關信息。
所以現在中情局在招聘的時候不得不審查相關人選此前是不是一個網紅,在網上是否曾大受關注,如果存在這種情況,則需要評估一下招聘此人的風險。當然,更重要的是,一旦決定招聘此人,則必須關注其社交媒體,以免他發個朋友圈說自己終于成了特工好開心!對于這種人,中情局當然必須立刻撤回他的招聘邀約,以免惹禍上身。
即便此人不是網紅也不是大嘴巴,一旦成為特工還需要繼續引導其正確地更新自己的社交媒體,否則很容易被人察覺其已經加入了秘密組織。實際上,新技術帶來的挑戰遠比想象中復雜,因為社交媒體在六度人脈理論之下,社交圈子的保密其實非常困難。比如一名特工確實正確運營了自己的社交賬號,然而他的朋友或者親屬可能在不經意的情況下發布了他們聚會的情況,或者發出特工的一些個人信息,這些都可能為秘密行動人員帶來風險。
社交媒體雖然是不錯的招聘工具,同時卻也是秘密情報工作中出現的新問題,各國情報機構其實都面臨這些問題的挑戰。
中情局早在開始擁抱社交媒體之前,就已經著手研究如何應對可能存在的風險。比如他們研發了一些自動化軟件,可以在線追蹤特工加入中情局之前的數字軌跡,并且通過一些技術手段刪掉。同時這些系統還需要創建一個掩護的數字軌跡,讓特工的身份看起來不是那么奇怪。
中情局在1963年成立科學技術局,就是專門設計各種專用的軟件和電子工具來協助特工執行任務,你可以理解這個部門就是007電影中的Q博士,然而現實中Q博士的主要工作之一卻是不斷在社交媒體上給007們擦屁股和編故事。